分享

康德仰望天空与审视心灵

 山爷wzs0718 2015-09-10

康德仰望天空与审视心灵

许锡良/文

 康德在其名著《实践理性批判》中曾经以这样的语言作为结束:“有两样东西,我们愈经常愈持久地加以思索,它们就愈使心灵充满日新又新、有加无已的景仰和敬畏: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则。我无需寻求它们或仅仅推测它们,仿佛它们隐藏在黑暗之中或在视野之外逾界的领域;我看见它们在我面前,把它们直接与我实存的意识连接起来。前者从我在外在的感觉世界所占的位置开始,把我居于其中的联系拓展到世界之外的世界、星系组成的星系以至一望无垠的规模,此外还拓展到它们的周期性运动,这个运动的起始和持续的无尽时间。后者肇始于我的不可见的自我,我的人格,将我呈现在一个具有真正无穷性但仅能为知性所察觉的世界里,并且我认识到我与这个世界(但通过它也同时与所有那些可见世界)的连接不似与前面那个世界的连接一样,仅仅是一种偶然的连接,而是一种普遍的和必然的连接。前面那个无数世界的景象似乎取消了我作为一个动物性创造物的重要性,这种创造物在一段短促的时间内(我不知道如何)被赋予了生命力之后,必定把它所由以生成的物质再还回行星(宇宙中的一颗微粒而已。)与此相反,后者通过我的人格无限地提升我作为理智存在者的价值,在这个人格里面道德法则向我展现了一种独立于动物性,甚至独立于整个感性世界的生命;它至少可以从由这个法则赋予我的此在的合目的性的决定里面推得,这个决定不受此生的条件和界限的限制,而趋于无限。”(康德著,韩水法译,《实践理性批判》,商务印书馆,1999年5月版,第177_178页。)

  这一段话是人们所熟知的经常引用的康德最有名的一段名言。尤其是前面一句,关于他敬畏的两个对象: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令。而这中间却是靠一个在宇宙中微不足道,而且必然要回归到宇宙中的生物微粒联系起来的。而且宇宙中的广阔无垠与心中的道德律令竟然同样可以趋向无限。景仰与敬畏之后就是保持持久的探索精神与探索行动。康德身体不怎么好,从小就体弱多病,他特别懂得保养好一个健康的身体对于哲学思维的重要性。他小心翼翼地活着,终于使他那个特别瘦弱的身体活到了80岁,然后在平静之中死去。他的生活实在单调乏味,但是他的内心世界却时时在汹涌澎湃,他的思想智慧,达到了当时世界上的最顶峰。他把自己全部的乐趣与全部的时间精力都用来探讨思想智慧。他成熟的写作时间是在他57岁那年。最著名的《纯粹理性批判》思考了大半辈子,用来写作的时间不过是匆匆的五、六个月时间而已,这可是一本译成中文近六十万字的思想巨著,他的学究气实在是太浓厚了,以至于读他的著作极其费劲,他也曾经羡慕过卢梭的优美表达能力,但是他终于以自己一个正规的学院派格调述说着自己的思想,宁愿严密而古奥,也决不因为要生动优美而牺牲他的严密思想。他害怕他的身体可能不能够胜任把那些古奥难懂的思考付诸文字的艰巨任务,因此他采用了一种自己清楚,哪管语言表达是否简炼,更哪管他人阅读是否清晰的匆忙办法。把他的书匆忙出版了。因此他感到十分内疚,也相当的自卑。在表达手法与感情充沛地叙述上,他大概永远只有对卢梭表示敬畏了。这也难怪康德一生中,严格而古怪的生活节奏,只要卢梭的著作能够打断他几天。那时他读到卢梭的《爱弥尔》竟然几天不出门,没有按照出去散步,使得等待他的出现以对自家的钟表的人们,好几天大失所望。他终身没有结婚,也没有谈恋爱,甚至也没有走出过他的家乡,那个偏僻的小镇_____哥尼斯堡。是一个名符其实的乡夫野老。

   西方文化多出天才与怪才。那种文化里天然地拥有仰望天空的传统,一个惯于仰望天空的民族,自然也容易审视自己心中的道德律令。人的心灵世界与宇宙世界原本是相通的。人的肉体世界与心灵世界就是一个小小的宇宙。康德一不结婚,二不远游,也许他比谁都更为清楚自己的肉体与思想灵魂之间的严重不对等吧,他选择了保持能量的最简省的办法,散步、阅读、思考、讲课,常常凝视星空与审视心灵。那样一个民族充满了对上帝的虔诚与追求的执着。上帝怎么不会垂青于他们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