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星空

 我的教育人生 2022-01-15

星空

作者:李广生

康德有句名言,据说镌刻于其墓碑之上,即便如我这样对哲学一知半解的人也知道这句名言: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另有一古文版本,言简意赅,更具哲学韵味:有二事焉,恒然于心;敬之畏之,日省日甚:外乎者如璀璨星穹,内在者犹道德律令。

说实话,这两样东西,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令,都不曾让我“惊奇和敬畏”。或许这就是我没有成为科学家或思想家的原因吧。

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星空,即便是璀璨的星空,当年也是司空见惯的。惊奇好像有一点,比如,它们为何一闪一闪、为何不掉下来、为何白天就消失了,等等。但这仅有的一点惊奇,很快就被牛郎织女的故事抢走了。敬畏似乎从未有过,八竿子打不着的星空,何谈敬畏?日常生活中值得敬畏也必须敬畏的东西太多了,父母的希望、老师的教诲、邻居的指指点点,不是更要敬畏吗?

道德律令,估计很多人和我一样,只因为道德和律令这两个词,就认定应该敬畏。道德,律令,还用说吗,大人小孩都知道,不仅要敬畏,更要不折不扣的遵守。年轻的时候,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在一本书中,书的名字早忘记了,了解到康德的道德律令,才明白他的惊奇来自何处。

道德律令指先天的可作为道德基础的普遍法则与条件。康德的批判哲学认为道德的形成不是基于个人的、特殊的、经验的感情,而是根据存在于一切道德判断基础上的先验法则,只有从纯粹理性指导的意志引出的先验法则,才能适用于一切时代和一切人。它有三条:(1)“普遍立法”,即个人行为的标准必须可以成为普遍规律;(2)“人是目的”,即人的行为必须把人当作目的,而不是当作工具;(3)“意志自律”,每个有理性者的意志都是颁布普遍规律的意志,即道德主体不受外界因素制约,为自己规定法则。

上面的这段解释是不是让你很晕?举个例子吧:有人得了癌症,你要不要告诉他实情?你隐瞒病情,给他以安慰,虽出于善心和好意,值得称赞但不值得尊敬,因为在康德看来这不是道德行为。对他实话实说,哪怕让他万念俱灰,也是道德行为,值得尊敬。因为不说假话,没有前提、没有条件,无论什么时候、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能说假话,才是道德律令,所以它是绝对命令。其经典表述为,除非愿意自己的准则变为普遍规律,否则你不应该行动。

年届天命,阅人历事越多,越觉人情也好、世事也罢,颇有令人惊奇之处。但仅仅是惊奇,就像小时候仰望星空一样,探索的欲望甚是淡漠。既做不到洞若观火,也做不到坦然自若,纠结还是有的,幸好能把它解释为惊奇。知天命也可以理解为知天命之不可知。

何为敬畏?像是顿悟一般,我忽然觉得敬畏就是有所不为。面对病入膏肓的朋友,如果把不说假话作为道德律令的话,以实情相告其实并不是唯一的选择,还有另一种选择,那就是不说话。不作为也是康德所倡导的,他认为人不仅为理性所控制,也为物质欲望所引诱,必须以强制形式克服经验中的欲望。

敬畏即克制。

对于康德,以世俗的方式去理解,似有大不敬之嫌,但如我辈之芸芸众生,无不生活于世俗而非为理性的世界。事实上,康德对他的学说的现实意义、特别是对寻常百姓的意义是非常关注的。康德曾明确表示,早年由于受到卢梭的影响,他对哲学的看法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他认为他的学说应该对寻常百姓有用,否则的话,他的学问就没有什么价值了。所以在他的一生中所写的。包括三大批判在内的诸多著作里,他都是处处在为寻常百姓考虑他们的生存的根据,立足于普通人的生活世界。(邓晓芒《详解康德道德律令》)

今晚,住在老家,特意跑到院子里,望一望星空。皓月当空,满天繁星,惊奇和敬畏油然而生,猛然间打了个冷战,赶紧跑回屋里。老太太说:管住你的嘴比啥都强。那一刻感觉到:

她,一个九十岁的文盲,甚至比康德深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