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刻书地区 清代的刻书地区比较普遍。初期刻书以南京、苏州、杭州刻书较多,苏州的刻本质量较好。 福建刻书也多,但由于麻沙书坊遭到大火,使百年书店全遭烧毁,从此建本日趋衰落下去。 正如金植在《不下带编》中评述:;今闽版书本久绝矣,惟白下(南京)、吴门(苏州)、西泠 (杭州)三地书行于世。然亦有优劣,吴门为上,西泠次之,白下为下。;北京是清代都城, 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中央的官刻都在这里进行。在政府的刻书风气影响下,私人、坊间刻书 事业繁荣发达。是全国的刻书中心地区。到中后期,全国各地刻书地区分布更广,湖南、湖 北、江西、山东、山西、河北、广东、福建等省,印刷事业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变化。然仍 以苏州、杭州、南京、北京为最突出。 2.刻书内容 清代的雕版印书,内容丰富多采。经、史、子、集四部俱备。上自皇帝谕旨,下至民间日 用杂 品,应有尽有,品类齐全,普遍地采用雕版印刷方式颁行、销售。书籍编撰的类型不断创 新,尤其到了清后期,无论官、私、坊各个刻书系统都在编印卷帙繁简不等、题目范围多式 多 样的丛书、类书。这类书籍的刻印流传,对于发展传统学术研究、保存古代文化遗产,都起 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3.刻印技术 印刷技术发展到清代,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在雕版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套版印刷,由于皇 室的积极采用,对制版、镌刻、刷印各个工艺环节都有了新的提高和改进,并影响了私家 、 坊间,也竞相印刷套版书籍。尤其是政府、民间广泛兴起应用活字印书,促进了印刷术更 全面 的发展。呈现出传统印刷事业继续向前发展的大好趋势。直到清代后期,西方新型印刷术传 入中国,新的技术经过交插、融汇、撞击,最后,传统的中国手工印刷技术终于被先进的 新技术所更替。 4.字体版式 清初期刻本,字体仍是明代末期的风格,字形长方,直粗横细。康熙之后,盛行着两种字体 。一种是软体字,也称写体。写刻上版多出于名家手笔,字体优美,刻印俱佳。另一种是 硬 体字,也称仿宋字,这种字体与明仿宋不同的是横轻直重,撇长而尖,捺拙而肥,右折横笔 粗肥,道光以后,字体变得呆板,世称匠体字。清刻本版式一般为左右双栏,也有四周双栏 或单栏的,大部分为白口,也有少数黑口,字行排列比较整齐。清代前期由于大兴文字狱, 特别是经过庄氏史案后,刻书工人不敢在书上刻记姓名,嘉道以后,逐渐有所改变。 5.纸张、装帧 清代印书用纸品种很多。最好的是开花纸,其次如榜纸、棉纸、连史纸、竹连纸、棉连纸、 料米纸、竹纸、毛边纸、毛太纸等。武英殿和扬州诗局刻书多用贵重的开花纸和榜纸,色洁 白,前者薄、细,后者略厚。普通坊间印书用竹纸较多。 装帧形式,基本采用线装,宫廷刻书兼有折装、蝶装和包背装。私坊刻书板框大小不尽一 致 ,坊间刻书多小型版本,以便于销售、携带,价格低廉。书籍装帧以齐下栏为规矩。殿版书 籍板框大小要求严格,装订整齐。殿版书装帧设计庄重、典雅,初期多以绸、绫等丝制品做 书衣、函套。以楠木、檀香木等高贵木材制书匣,以避虫蛀,保护书籍不受损坏。当时还创 造出一种;毛装;,即将印好的书页叠齐,下纸捻后不加裁切。用此法装订书籍,一是为 表示书系新印殿本,二是为了日后若有污损可再行切裁。此外,殿本书籍的开本大、行距宽也是其一特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