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历史真象 曹 世界级的大都市 鲜卑是个很古老的民族,虽然刻木结绳没有文字,志向却十分远大。建立北魏后定都平城,扫除了十六国残余势力,领土占有大半个中国,与刘宋王朝南北对峙。他们不只自称是炎黄之后,还与南方刘宋争着正统王朝的地位和名号。因此他们尊儒崇孔,推行礼制。在平城建设中,便以儒家中正、昭穆、尊卑、孝道等礼制思想为主导,一条中轴线贯穿南北,各类建筑左右对称。宫城象征天上北斗,最为尊贵,建于平城正北,即今天火车站一带,不与民居混为一起。城墙周回20里,开四个门,并以太极殿为中心,东西各建两列宫殿左右对称。其雄伟壮观,史称“殚土木之工,穷造型之妙”。京城建于宫城之南,城墙周回20里,开十二个门,东西南北各有三条大道三三相重,在城内构成相互对称的九衢16坊,即九个十字路口,16个民居坊里。其间建筑史称“歌台舞榭,月殿云堂”。京城之外又建郭城,城墙周回32里,每边8 宫城与京城之间,中轴线左建祖庙,右建社稷坛,所谓左祖右社;郭城南门之外,中轴线左建明堂,右建圆丘左右对称。全城规划建筑极其规整,人口百余万。这就说明,平城建设体现儒家礼制思想,不只开了城市依中轴线建设 佛教发展的圣地 佛教在东汉传入中国,其教义有不拜君王不拜父母内容,与中国的传统格格不入。尽汉明帝很重视,信佛的人却不多。但佛教大慈大悲以救苦救难为宗旨,到十六国之乱,民众痛苦不堪寻求保佑,信佛的人也就多起来。道武帝建国后崇敬中原文化,每次战争他都令的将士保护寺庙和僧尼,还不断地拜访高僧。有一次他拜访高僧法果,法果便给他跪下。他说佛教不拜皇帝,你怎么给我跪下。法果说能弘道者即佛,我不是拜皇帝而是拜佛。道武帝受到启发,佛即帝,帝即佛,岂不更受民众的拥护?于是他尊佛教为国教,封法果为道人统,全面主管佛教事务,大兴寺庙。并为其划拨土地,免除僧尼役赋,令其大力发展寺庙经济。 可他的皇孙太武帝即位后,他要统一黄河流域,不断对外进行战争。一些百姓逃避役赋,却进庙当了和尚。因此仗越打越大,兵员越来越少,国库财力拮据。他对佛教十分反感,便弃佛从道,自称帮平真君。在镇压陕西盖吴起义时,看到义军中有不少僧人,回师长安,又发现一庙藏有大量武器财宝,及和尚与妇女淫乱行为。他借机便灭佛,敕令所有寺庙尽皆焚毁,僧尼不论长幼悉数坑杀。他儿子景穆太子却反对,导致父子对立,朝中大乱,太监 太武帝之孙文成帝即位后,朝野上下一片复佛声。他便为高僧师贤等五人落发,赐袈裟,封师贤为沙门统,宣布复佛,并让其造“如令帝身的佛像”。那知像成后,有两枚黑色石子与文成帝颔下和右足面的黑痣相对应。这事轰动了朝野,所谓纯诚所感佛祖显灵,正应了法果佛即帝,帝即佛,佛帝合一的说法。之后他又今华严寺前身五级大寺,为其太祖以下五帝造铜像,身高一丈六尺,用25万斤。师贤去世,他命高僧昙曜在云冈为其太祖以下五帝造石像,像高十余米,号称昙曜五窟。崇佛已是北魏王朝的一件大事,文成帝去世后,献文孝文父子前后继位,因年幼文成帝的皇后冯太后临朝称制,弘扬佛法更是不减当年。她不只继续开凿云冈石窟,更是广修寺庙,还让观音菩萨由男变女成为民众的保护神。也使平城之内的寺庙多达百,僧尼两千,译经、写经、祈福求祥诵经声不断,把佛教的发展推向鼎盛。平城成为一座晨钟暮鼓交响,香烟缭绕的佛教圣地。 朝政改革的大舞台 改革是弃旧图,寻求活力的重要举措,鲜卑人深知这个道理。道武帝定都平城后,便一改部落首领称号,自称皇帝,分置百官,建天子旗,举办太学,令子弟学汉文化。行政区划设州郡县,离散部落,令其分土定居,发展农业。其后明元、太武、文成三帝对朝政都有所改革。但北魏最根本的改革,是冯太后临朝称制时的改革。 冯太后汉人,祖父是北燕的皇帝,她熟读经史,深藏机谋,总揽皇权后,她的第一项改革是解除禁田。鲜卑权贵以占领者自居,到处圈地划野为牧场,称做禁田。廹使大批农民失去土地,不是质妻卖子,便是啸聚山林,社会不安。她下令解除这些权贵圈地划野为牧场的禁田,召还农民回归本土,并让一些牧民就地改牧从农。第二项改革是整饬吏治。鲜卑官员没有俸禄,依靠战争赏赐维持生计。太武帝之后战争减少,官员得不到赏赐,生活无以为计,便勒索百姓,闹得民不聊生。她派出使臣明查暗访,对那些贪官行严厉的制裁。可官员无俸禄,大官大贪,小官小贪,无官不贪,总不对所有官员都制裁吧。于是她给官员班发了俸禄,规定贪帛一匹羊一者死,事后查出县以上贪污官员40 北魏的土地高度集中,富者良田千顷,贫者无立足之地;且因十六国之乱,广大农村豪强大户修墙筑堡以自卫,并利用他们手中的土地,招收流民为雇工和佃户加以武装,形成千人,百户一家号为坞壁的堡垒村。那些豪强大户不只是偷逃税赋,还威协布头上国家的安全,面为社会一害。接着她便均田改赋,即将土地收归国有,按人头进行分配。年15以上男子授田40 除此外之外,她还进行了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也是全面推行汉化政策,大兴文教,大兴礼制,移风易俗等,对鲜卑人建立的北魏王朝进行彻底的改革。推动政治、经济、文化蓬勃发展,使国有九年之粮,民有三年之备,国力空前强盛,创造了北魏王朝的最辉煌时期。平城可称是朝政改革的大舞台。 民族融合的摇蓝 我国的民族融合由来已久,从炎黄时期开始就融合。各个时期融合都是自然融合,北魏的融合却是政令性融合,强制性的融合。这种融合又体现在各个方面,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规纳起来大约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改牧从农。农业文明有着强大的吸引力。道武帝定都后,首要问题就是劝课农桑,离散部落,分土定居,让鲜卑人放弃牧业从事农业;明元太武二帝进行了大量移民,将边缘地区的牧民迁至平城附近和土地肥沃地区,让他们从事农业;再加上冯太后的均田,所有少数民族都分到土地,全部都从事农业。他们这和汉人一起精耕细作,凿井而饮,自食其力,在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中,如“衣之于洗,布之于染,”去掉自己原有成份,吸收了农耕文明的内容,思想文化认同,增进感情,彼此融合。二是佛教的发展。佛教教义的核心理念是,众生平等,大慈大悲,从缘和合。大慈大悲是各民族团结的基础,众生平等,众缘和合意味着各民族一家。佛教的发展使无以数计的各民族男女成为信徒,大家在虔诚的梦香诵经拜佛中,消除民族隔阂和民族界线,心灵得到净化,相互融为一体。三是办学。儒学是汉文化的主流,核心是仁、义、礼、志、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学又称王道,即治国之首道。北魏从道武帝到孝文帝,都把儒学视为治国方略,便大量启用汉人名士,大兴教学。因此太学起、兴办皇宗学,又办四门小学;州设州学,郡设郡学,县设县学,乡设乡序。各类学校越办越多,令鲜卑子弟入学,洗脑的洗脑,换血的换血,在文化上与汉族融合。四是移风易俗。这是促进融合最直接的措施,大都实施于冯太后称制的太和年间。鲜卑人父死子妻其妾,兄死弟妻其嫂,同姓为婚,一家为婚,乱伦之类的事,屡见不鲜。人死之后哀哭,出殡却载歌载舞,焚烧死者衣物,还牵一只狗,所谓累犬护魂。王公贵族府第匹于帝宫,车马舆杖华彩有辱皇威。她下令禁止父死子妻其妾,兄死弟妻其嫂,及同姓为婚,一家为婚。丧葬既不准牵狗,也不焚烧衣物,一律依汉而行。她还制了订尊卑等级制度,不准超越,有犯者治罪。同时改鲜卑西郊祭天为南郊天,朝中断胡语,禁胡服,并通过赐婚奖励号招,使胡汉联姻,实现彻底的融合,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奠定基础。 北魏是中国历史承上启下的关键王朝,平城可称是大唐驿站,没有北魏和平城,就不会有大唐盛世。可见其重大的历史意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