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郭发现了纳玛象

 苏迷 2013-02-04
  新郭这个地方,有山有水,山水相间,是个依山傍水的好地方。绝对是个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

  但史前新郭,绝不是今日新郭,也不是范成大、杨素时代的新郭。就史前这个大概念而言,新郭已经发现了十五万年前的古代象——纳玛象,以及距今六千年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学术名称叫“苏州越城遗址”。属考古学文化序列中的马家浜文化。那时,连太湖还没成型。也许只是一个盆地。(《太湖水利史稿》河海大学出版社1993)所以,史前新郭,并非今日山清水秀模样。关于“苏州越城遗址”,这一章暂且不说,留待下文再展开,按照次序,先说说纳玛象。

  纳玛象是1980年9月9日发现的。

  这一天,在苏州上方山石湖附近西北角的苏州电容器二厂挖机井时,在十米深处流沙层中出土了中更新世晚期,距今五万年到十五万年前的纳玛象的臼齿和肋骨化石。

  当笔者看到这段文字时,眼睛一亮。上方山石湖附近,是当之无愧的新郭地方。这样,这段文字与本书宗旨就很有关系。作者后来查考了一下,所谓“上方山石湖附近西北角”,其实更准确的地点应该在“横塘蒋墩”,解放初的历史地名叫“蒋墩郎”,按照吴方言的意思,就是“蒋墩那个地方。” 墩,在吴语中,是垒起的土墩,常常用来指坟墩。蒋墩,就是姓蒋的坟墩。但蒋墩这样的地名,在苏州及周边乡镇,不知凡几,不仅知名度低,而且容易搞错,于是新闻报道的文字将 “蒋墩”换了一个说法,为“上方山石湖西北角”,就显得非常用心。上方山对苏州人来说,可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读者一看就明白,极为醒目、方便。于遣词造句上,显出媒体的一番苦心。再回过来说纳玛象。

  纳玛象是一种早已绝迹的古代象,也是亚洲象的先祖。这个种族最繁荣昌盛的年代,大致可以确定为二十万年前。在我国的黄河流域、淮河流域和长江流域都有发见。但到晚更新世晚期(距今约十万年前),纳玛象在黄河流域的行踪渐稀,倒是在我们江苏屡屡发现。而且发现的大都是纳玛象的臼齿和肋骨化石,大概它的这个部位特别的坚硬。苏州新郭,发现于1980年;无锡也有,发现于1973;新沂的,发现于2002年;南京的,发现于2003年。还有泗洪下草湾,武进上渎浜,都有。江苏连着发现纳玛象化石,这说明距今10万年至20万年,纳玛象曾经历了一次从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的大迁移,可能因为食物问题,也可能因为气温原因。因为不论是现代象或古代象,饭量大,喜欢生活在气候温暖的环境里,都是象的基本特征,古今不会有特别大的变化。

  新郭的这头纳玛象与古人类有什么关系呢?在人类学的教材上,将距今五万年至十五万年的古人类,称为智人,分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智人已经学会取火、用火和保存火种,懂得了狩猎。新郭的这头纳玛象的生存年代也界定在距今五万年至十五万年,正好与古代智人同步。既然新郭发现了纳玛象,说不准,那个时候,新郭就有了古人类——古代智人。新郭的历史实在悠久得很呢。

  但是,新郭的这个发现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公众太多的注意。一头古象,如此而已。这个话题暂且搁一搁,先说三山岛。

  上世纪80年代初,三山岛开始进入舆论界的视野,原因是有一部分村民极力反对在岛上开山采石。那个时代,反对当政者的英明决策,是要有点胆量的。起先,他们依仗的理由是风景。为此,他们成立了三山岛风景义务保护小组,不断的阻扰,不断地上访,弄得东山镇非常的头痛。东山镇也没有理由阻止村里发展经济的要求,东山镇解决不了,他们就上访县政府,上访县人大,上访县政协,凡是有点权力的部门,他们都走访过了。他们最终感动了上帝,居然从县上拿到了一笔资金,一万元,请他们先保护起来。三山岛开山的炮声停息了,村民们胜利了。

  1984年4月9日,苏州市园林管理局规划科的黄纬工程师上岛来,义务为三山岛设计规划作实地踏勘。短短三天行程,黄纬有了三个收获。当他看到三山岛“板壁峰”和岛上“山水九重”的美景,直令他拍股呼绝,流连忘返,这是一;其二,他在北峰的龙头山上,捡到了一件磨光石器和几件化石,这件磨光石器是不是就是新石器?当时还说不准。但已经感觉非同寻常;第三个收获是,他与三山岛风景义务保护小组的领头人韦鹤鸣等一起,在清风岭西南沿湖探访了一处石灰岩遗迹。第二天,就下决心组织人员开挖,挖了三天,挖出了一个深六米、高二米、宽二米半的溶洞,大家欣喜若狂。后来知道,这个溶洞形成于石炭纪二迭纪,距今二亿至三亿年了。在此之前,这里是一片浅海,称为“古扬子海”。

  村民们本是为保护家园而拼命地寻找反对的理由的,结果,在三山岛的北峰和南峰下,分别发现了古代哺乳动物化石(当时只能称为疑似,因为村民并不掌握这问学问),消息不胫而走。4月25日,南京博物院考古部的张祖芳、吴荣清上岛考察,就在这个4月初刚刚开挖的溶洞外,在一片湖滩沙砾石层中,发现一片专门打磨石器的旧石器作坊,约有五百平方米。现场残留大量的石头碎片,均为旧石器制品,有五千多件,距今约为一万年以上。消息惊人。

  当时,三山岛的发现成为南京博物院的一号机密。发布这样的新闻是极其慎重的,江南发现旧石器遗址将改写中国历史,出不得差错,南京博物院绝不能出这样的学术笑话。

  三山岛没有发现古人类聚落,这是有点遗憾的。它应该有两个去向,一个是已被淹没在太湖中,看不到、找不到;一个是后退到新郭地方。新郭有山,对太湖而言,它是高地。从三山岛北退,先是东山、再渡村、再浦庄、再横泾、再越溪,为什么只说新郭?因为新郭发现了新石器时代遗址,而前面东山半岛上的几个乡镇都没有发现,没发现就不能说。新郭发现的是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属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和吴越文化三叠层文化结构。马家浜文化的上限正好是与旧石器时代的下限相对接,这个对接点就是公元前5000年。那时的三山岛还不是太湖中的一个孤岛,而是与新郭连在一起的陆地。所以,三山岛上发现的猕猴、大熊猫、犀牛、兔、黑鼠、豪猪、貉、棕熊、西藏黑熊、鼬、狗獾、猪獾、最后鬣狗、猞猁、虎、野猪、水鹿、麋鹿、斑鹿、梅花鹿、河狸、牛等史前哺乳动物等以及陆龟、禽类和三叶虫、贝类的化石,决不可能光光生活在仅2平方公里的孤岛上,它们应该有一个更宽广的空间。换言之,三山岛上的哺乳动物也应当在新郭生活过。而捕猎野兽,获得肉食,是古代先民维持生存的必答题。

  认为马家浜文化时期太湖尚没有形成,是根据太湖周边的古文化遗址高程来推测的,新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已经在这里栖息,他们不可能生活在湖底。专家认为,在整个石器时代,太湖只是在今日湖心的偏西位置存在一个小小的汇水湖泊而已。那个时候的太湖,最多只能是太湖盆地,而上溯到旧石器时代,可能就是太湖平原,这从三山岛遗址得到了证实。

  专家注意到,在三山岛上同时出现喜欢山地森林的猕猴、熊、虎、野猪和喜欢草地沼泽豪猪、鹿;既有北方动物棕熊、猞猁,又有南方动物狗獾、水鹿,这些,就已经非常细致地描述了古代太湖地区的气候和地貌特点,有众多的小湖泊和沼泽地,取水很方便。也有茂密的山林和溶洞,吴人先祖可以借以栖息。气温的变化就复杂的多。有些物象证据证明,史前太湖地区比今天热;有些物象证据又证明,史前太湖地区比今天冷。但史前太湖的历史跨度实在是太久远了,古代智人跨出的一个小步,就是一千年。历史前进是纵向的,而我们只看到一个横断面。(参看《三山文化????——太湖地区历史和文化的源头》见《吴地文化一万年》中华书局1994)例证有了。采自古地理学和古气象学的

  距今十万年至七万年,长江下游年平均气温高于现代2℃~5℃,降水充沛;植被良好,海平面高于现代五至七米,长江口在扬州、镇江附近,江面宽阔,潮汐可直达九江。

  距今七万年至四万年,进入早玉木冰期,年平均气温低于现代约5℃,降水量减少,呈半干燥气候;植被差,河床缩窄;海平面下降七十米至一百米。距今四米至二点五万年,进入玉木间冰期。气温回升,海平面上升,高程虽低于现代但相差不多。

  距今二点五万年至一点五万年前,海平面下降一百五十米至一百六十米,长江口向东直线延伸约六百公里,到达今大陆架边缘直达海槽。黄海和东海大陆架出露成陆,形成了辽阔坦荡的海滨平原。

  这就是新郭纳玛象生活年代的气候和地貌。这时候,太湖平原才刚刚形成。那个时候,三山岛与东山、西山,以及湖东平原都是连在一起的,一整片的高山森林、灌木草地。太湖平原也许曾渐渐地演进成太湖盆地,但到形成太湖,就没这么的平和,甚至很激烈动荡。专家认为太湖形成的时间约在公元前4000年左右,那时肯定发生了一场巨变,因为代表这个时期的良渚文化在太湖地区突然消失了,这意味着古代吴地先民突然死亡?或突然迁移?是淹死?战死?还是遭受种族灭绝?有一个成语大家耳熟能详:洪水猛兽。语出《孟子?滕文公下》:“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洪水猛兽这个词,最初的发明权在孟子。孟子是随意说说的吗?显然不是。洪水猛兽是先民的最怕,它很可能与太湖造湖运动有关。

  苏州科技大学历史系教授叶文宪先生觉得还要晚一点,吴地先民对洪水的恐惧应该源于公元前2000年(良渚文化晚期)有过的一次千年一遇的“宇宙期”灾变,这种“宇宙期”灾变在近5000年中共发生过四次,分别是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1000年、公元5世纪和公元17世纪。他认为:良渚时代晚期被水淹没的地方有些后来又出露为陆地,有些至今仍是湖泊,如昆成湖、阳澄湖、巴城湖、淀山湖、澄湖、太史淀、陈墓荡等,所以在这些湖的湖底都出土过良渚文化遗物,甚至从洞庭西山到马迹山一带的太湖湖底、东太湖和石湖湖底都分布着良渚文化遗址。(《吴国历史与吴文化探秘》文物出版社2007)

  太湖与石湖是一对孪生姐妹,有了太湖,才有石湖。

  也许就是在这次太湖造湖运动中,或者在“宇宙期”灾变中,居留在新郭的纳玛象消亡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