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流浪的音乐

 书香盈盈 2013-02-04
乡村的夜幕落下的总是特别晚,当缕缕的炊烟在苍茫的幕色中醒来时,夕阳的余辉只剩下最后的一抹在天边萦绕。
  院子里的石榴树下,小女孩在屏神静气的蹑足前行,目光紧盯着光秃秃的枝桠上那只叽叽喳喳的麻雀,就在她蹦起来伸手要去捉住的瞬间,麻雀“扑棱棱”飞走了,几片枯黄的石榴叶在深秋的风中飘然而下。这时,低矮的西厢房先是传出一阵刺耳的“吱-吱-”声,随后声音变得委婉流畅,柔美深沉,幽幽咽咽,象低低的泣诉,又似万千心事欲语还休,声音那么悲伤,那么凄凉。小女孩知道那是住在西厢房里的流浪的瞎子艺人在拉二胡,那颤抖的琴音,悲情的旋律仿佛有一种魔力,小女孩呆愣愣的站在深秋萧瑟的晚风里,那哀婉的音乐像清冷的夜风使她全身发凉,一种浓浓的说不出道不清的情绪深深地笼罩住她小小的心灵。
  最初的感伤,来自流浪艺人的音乐,那年我八岁。
  在物质和文化极其匮乏的七十年代,娱乐活动在乡下少的更是可怜,每年屈指可数的几场露天电影是附近十里八乡的年轻人的盛会,是人们唯一渴盼的精神食粮。春去秋来,又至岁暮,当稼穑的农事梦一样睡到田间,如水的夜色浸凉乡村的夜晚,当袅袅的炊烟温情的依恋在农家小院,寒凉的薄霜覆盖住秋虫的蛩鸣的时候。有一个特殊的群体——流浪艺人,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期盼,之所以说他们特殊,是因为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人都是瞎子,文明一点儿叫“盲人”人们管他们叫“说书的”,其实是说唱结合,以讲和唱为主要艺术手段,辅以动作、表情、口技来叙述故事,塑造人物,描绘情境,表达思想感情,严格起来叫做“曲艺”的一种艺术形式。这些流浪艺人大都是单薄的衣衫,瘦削的身影,一幅因饥寒交迫而萎黄的面容,甚至有一点点肮脏,有一点点猥琐。每当夜幕降临,炊烟开始冉冉升起时,一把二胡,一面小鼓,一副竹板,一柄竹竿,这些盲人开始了他们的流浪生涯,走街串巷,从一个村到另一个村,所到之处几乎都会成为一道风景,调皮的孩子们一哄而上,围在他们身边指指点点,比比划划,这个上去揪一下衣角,那个跑去敲一下背囊中的小鼓,更有一些喜欢恶作剧的孩子则试图把他们引向凹凸的路面想看他们深一脚浅一脚的窘迫相,可是这些盲人却有着超乎常人的听觉和洞察力,他们会从孩子的脚步声,说话声里去判断方向,竹竿在地上“啪啪啪”的点击几下就能轻而易举的识破孩子们的诡计。也许对孩子们的这些雕虫小计他们早已经习以为常,真正令他们担忧的是村里如果不收留,他们还要再走到下一个村子,其实他们的要求并不高,说一晚上书,村里付他们一到两元钱再免费管两顿饭。可是就连这最低的生存需求有时候也不能够得到满足,村里没钱或者有别的事不愿听书,他们只能在苍茫的夜色里再次踏上坎坷的路途。曾经很疑惑的问过奶奶,他们为什么不早一点来到村里商量要不要听他们说书呢?奶奶说,他们也贼着哩,眼神不好不想多走怨路,到村里已经是吃饭的时候了,黑灯瞎火的谁还忍心赶他们走呀,不听书能吃上口热饭他们也挺知足的,说完奶奶总是轻轻的叹口气
  深秋的夜晚,月已是水一般的清寒。村口的开阔地上,一桌、一凳、一面小鼓,一把二胡,一盏玻璃罩的煤油灯,盲艺人先是有一搭没一搭的敲打着小鼓,鼓点时大时小,时慢时紧,敲的人心里惶惶的,急急的,再也无心吃饭。大姑娘、小媳妇来了,老太太领着小孙子,老头儿夹着马扎也来了,一会儿功夫,人们都从四面八方汇聚到那盏摇曳着的桔黄色的灯光里。“今晚来段什么?”好奇的年轻人开始打听唱什么曲儿,“武松打虎?”“四郎探母?”“还是张生戏莺莺好听”人已经到的差不多了,鼓点声开始变得有节奏起来,盲艺人“咿咿呀呀”的开唱了,人们的情绪刚随着他轻、重、缓、急的语气和鼓点儿声一忽儿高昂,一忽儿低沉。爷爷的旱烟枪举到半空中,嘴巴张成“O”型,却总是送不到嘴里,烟锅里的烟叶燃尽了,零星的烟灰四下里飘散。我的兴致却完全被那面小鼓和二胡所吸引,小小的一件东西竟是如此的神奇,在盲艺人的手里时而婉转悠扬,时而热情激昂,跌宕起伏间深沉的,细腻的、孤独的、悲伤的情绪表现的淋漓尽致,唱到动情处,老太太还跟着抹开了眼泪。
  压轴的好戏总是留到最后,盲艺人竹板一打“当哩个当,当哩个当,当哩个当哩个当哩个当……”这振奋人心的竹板声一响,仿佛一针兴奋剂,所有昏昏欲睡的,瑟缩着脖子打呵欠的,这会儿全都伸伸胳膊跺跺脚来了精神,“闲言碎语不要讲,表一表好汉武二郎。那武松学拳到过少林寺,功夫练到八年上……”盲艺人左手持板,右手表演,一会扮作武松喝得摇摇晃晃醉醺醺的样子,一会又扮作老虎又是扑又是扫,场上的气氛达到了****……月影西移,水银般泻了一地清凉,夜雾渐起淡淡的笼罩着四野,像一曲清雅的小令,在月色中氤氲。
  后来知道,带给我最初伤感的是瞎子阿炳的《二泉映月》,也许同样的凄苦的身世,不幸的际遇,饥饿、寒冷和世人的冷眼,使这些流浪的艺人在风雨飘摇的人生之路上,承受着常人所难以承受的苦痛。苦难使他们坚韧,逆境让他们隐忍,不堪的现状似乎也只有顺从,可是他们却有着一个不屈的灵魂,挚爱着生活的心灵,音乐给了他们乐趣,给了他们自信和尊严,尘世间的一切他们是看不到的,可是心里却有一双通透的明亮的眼睛,他们把对人生对生命的爱和期望化为指间的一段旋律,凝聚在胡琴的丝弦上。
  并不是刻意的想记取那些忧伤,只是忧伤的音乐远比快乐的旋律更能引起人的共鸣,尤其那些没有歌词的纯音乐,没有歌词的束缚和羁绊,心,可以自由的在一首曲子里徜徉,每一次聆听那些曲子,或轻灵飘逸,或委婉细腻,或凄美动人,丝弦拨弄的瞬间,一些感伤浮上心头,一些记忆在渐渐清晰,那些音符干净空灵,温暖恬静都在讲述着一个个故事,“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音乐如初,难忘的是音乐背后的那些往事,那些心情。
  那悲情的二胡,孤独而无奈,淡淡的柔柔的忧伤着。那流浪的音乐,如三月的惠风,又似晚秋迷人的风景,是蓦然回首时最柔软的心底里那一点点的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