唇 疮
[概述] 概念 唇疮是指以发生在上下唇或口角的细粒小疮,时流黄水.或痛或痒r及干燥 结痂为特征的唇部疾病。与唇部单纯性疮疹相类似。 唇疮别名唇胗。《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一百五十三》曰。。唇胗,所谓胗者血 也,胗古疹字.唇疡也。”多因脾胃热盛,气发于唇而致。本病以儿童多见,尤以6个月 至2岁的婴幼儿较易罹患,成人也有发生。 (病因病机) 唇疮病变虽在唇部,但与全身性病变亦有密切关系,就唇与脏腑经络气血等关系而 论,与脾、胃、大肠经关系较为密切。故我们以脾、胃为核心,论述唇疮的病围病机, 现分述如下。 一、脾经郁热 多因情志不遂,脾气郁结,引起脏腑功能失调,脾火独盛.循经上 炎,发为唇疮。如《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之十六》说“唇者脾之候也,意舍之所荣,燥 则干。热则裂,风则困动,寒则揭,气郁则生疮,血枯则渖而无色”。 二、胃热壅盛 过食煎炒炙煿之品,致胃中燥热. 胃热化火,循经上冲,而阳明胃 经连于舌本而络于唇,故发为唇疮。如《诸病源候论.卷三十》说:“脾与胃合,胃为足 阳胡,其经脉起鼻环于唇,其支脉入络于脾胃.脾胃有热,气发于唇,则唇生疮。。 三、肠胃湿热困结 其证多觅小儿.饮食不洁,杂食生菜瓜果及油腻之物,肠胃湿 热困结.致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湿热之邪循经止蒸.,遂成疳?之疾。如《重楼玉钥续 编.诸病补遗》说:“伤寒狐惑症,上唇生疮,声哑者,虫食肛也,下唇生疮,咽干者. 虫食脏也,皆因腹热食小,肠胃空虚,三虫求食之故。”此外,本证因循日久,以致脾失 健运.阴血耗伤,唇疮渗液淋离,津液损耗,导致血虚生风.风胜化燥,唇部失于滋润. 余邪滞留,可出现唇肌膜粗糙、皲裂、痂皮脱落。 [临床诊断] 症状:唇疮即唇胗。初期在唇或口角粘膜上发生红斑,局部感觉瘙痒,灼热,肿胀, 随即在红色的斑疹上出现小水疱,细粒而圆,状如小粟,水疱丛集成簇,部分水疱破裂 流黄水,如不搔抓它,可在数日内自行结痂脱落而痊愈。若因染毒则成为灰黄色的脓疱, 脓疱的痂皮一般为灰褐色,痂皮脱落后可留有暂时性的浅淡的黑色素沉着。 . 检查:唇胗可发生在上下唇或口角,初起唇肌膜有大小不等红色斑疹,出现一簇或 几簇小水疱,每一簇中含有若干丛集或群集的针头状或粟粒状细粒而圆的小水疱。唇部. 肌膜很薄,很快破裂,初破裂时,还可在簇状损害的表面具有高起的灰白色的残留疱壁. 在形成溃疡后还保留成簇的痕迹。如单个性唇胗,常左右分散分布在上下唇与口角不同 部位,单个水疱穿破结痂或染毒时则溃烂。 鉴别诊断:唇痊应与口疮相鉴别。口疮,儿童少见,损害为单个散在分布的小溃疡. 可在唇舌颊及土腭等处粘膜/不丛集成簇,不并发皮肤损害,以局部疼痛或刺激时痛为 特征。 . {辨证论治) 唇疮以火盛者居多,有脾火,胃火,肠胃湿热化火.火郁而发,以实证为主,所以 在临床辨证时,必须细察病情,综合分析,才能得到正确的治疗。 一、辨证、 1.脾经郁热 证候:病变多发上唇,痛痒并见,溃破流黄水,或浸淫糜烂,患者兼见情志抑郁, 易怒,胸闷口干.舌苔黄腻或黄浊,脉弦滑。 . 、 病机分析: 唇为脾之外窍:上唇属脾,脾在志为思,脾气郁结,影响内脏气机,开 降失常,气血功能紊乱,脾火独旺,循经上炎,而思则气结,造成火毒聚结于唇,发为 唇胗之疾。因火热之症,故病变部位出现红色斑疹.以灼热肿胀为主。热气蒸灼肌膜, 赦水泡溃破流水。脾主运化,脾功不健.水湿运化受到一定影响,湿浊之邪停聚,故唇 胎成簇,破流黄水或浸淫糜烂。因情志不遂,故表现易怒、胸闷,烦热.脾热耗津,故 口干,苔黄。因挟湿邪故脉弦滑。 2.胃热壅盛 证侯:唇胗以下唇多见,并常于左右口角生长,唇部发红发热,肿胀疼痛,以单个 干性溃疡为主,并见口渴、喜凉饮,胃脘灼痛,消谷善饥,吞酸嘈杂,口臭,牙龈肿痛, ‘便秘,舌红苔黄,脉浮数等。 病机分析:下唇属胃、胃经连舌本而络于唇,胃火循经.毒结则为唇胗。火热上攻. 灼腐肌膜,故唇部出现溃疡。过食辛热之品,胃火偏盛,热郁胃中,故见胃脘灼痛,吞 ;酸嘈杂。火有消谷之力,所以善饥。火邪循经上炎,故牙龈红肿, 口臭。热盛阳明,消 灼津液,故口干, 口渴,喜冷饮,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数为阳明热盛之象。 3。肠胃湿热困结 、 证候:唇胗较多,布上下唇,流黄水及溃疡并重,小儿多见,患儿多食易饥,渴不 多饮,烦躁,昏睡,鼻烂,脐周痛,肛痒,小便赤。舌苔白或黄腻.脉濡数。 病机分析:上唇挟口属手阳明大肠经,下唇挟口属足阳明胃经,今肠胃湿热困结, ’湿热郁蒸肌肤为白瘩,郁蒸唇口为唇胗,故见上下唇唇胗密布;湿邪盛则流黄水;热邪 .盛则溃烂色红。湿阻大肠,传导失职,渐成疳?,故见鼻烂,脐周痛,肛痒等寄生虫证 候;舌苔白或黄腻,脉濡数为湿热困结之证。如唇疮病程长久,反复发作,唇部肌膜及 周围之皮肤增厚,粗糙、皲裂,上覆痂皮或鳞屑,一般有痒感.少许疼痛,皲裂则出血, 但很快结痂,全身可伴有面色萎黄,饮食减少,身体乏力,舌淡.苔白,脉细缓。 二,治疗 (一)内治法 1.脾经郁热 治则:清解脾热。 , 方药:泻黄散加减。方中用石膏、栀子、以清泻脾胃之热为主药;《素问.六元正 :纪大论篇》说:“火郁发之”,今脾经有郁热,则宜升发其火,故用防风以疏散脾中伏火 为佐药.使以甘草和中泻火、调和诸药.使泻脾而无伤脾之虑。 若唇疮肿胀较甚.起硬结者,可选薏苡仁汤。方中意苡仁,赤小豆清脾利水消肿, 防风散脾火,以消肿散结,甘草和中泻火,全方合用有清脾火消肿散结的作用。若风热 蕴脾,唇舌燥裂生疮者,用泻黄饮子。方中防风、白芷疏风清热;升麻升阳解毒;配以 黄芩泻火解毒;石斛养胃生津,润燥而治燥裂;枳壳、法夏消痰散结;甘草和中泻火。 .全方合用可达疏风清热润燥之功。如若唇舌焦燥,唇疮干裂流水,口渴甚者,选用竹叶 石膏汤。方中以竹叶、石膏清热除烦;人参益气;麦冬养阴生津;半夏降逆化痰;甘草、 粳米和中养胃。全方清热生津,益气和胃.适用于唇干裂口渴之证。若思虑过度,蕴热 于脾,瀋裂无色,唇燥口干,唇生疮年久不愈者用五福化毒丹。方中以元参、桔梗软坚 散结;人参益气生津;麝香、青黛.马牙硝.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全方软坚散结,收 敛生肌。如热毒炽盛.溃点增多.红肿疼痛,便结腹胀者宜凉膈散,以泻火通便,清上 泄下,令唇疮溃点及红肿消散。如心脾经热并重,唇胗密布,红肿发热,溃点较多者, 宜用泻黄散合导赤散。前方有泻脾胃伏火之功,后方有清心养阴之效,两方合用心脾经 热可除。 2.胃热壅盛 治则:清胃泻火,凉血解毒。 方药:清胃散。本方适用于胃有积热,火气上攻之唇胗,为邪正俱实之证而设,故. 方中以黄连直折胃腑之火为主药;且胃为多气多血之腑,胃热每致血分亦热,故又以生 地、丹皮凉血清热为辅药;当归养血活血,消肿止痛,升麻散火解毒,共为佐药。据《医, 方集解》载,本方有石膏,清胃之力更强。 若兼大渴引饮,则热之极矣,用和中清热汤。方中知母清热泻火;天花粉清热生津, 消肿排脓;生地、赤芍、丹皮凉血清热,解毒消肿。全方合用,有清热凉血,泻火生津, 消肿的作用。如唇胗见烦热,干渴甚可用玉女煎,以清胃滋阴。 3.肠胃湿热困结 汜则;清热杀虫。 方药:连梅安蛔汤。方中用黄连、胡连、黄芩清肠道湿热,乌梅味酸,安蛔止痛, 槟榔,雷丸杀虫消积,兼以行气通便,故适于肠胃湿热之疳羼证,导致唇胗满布者。 (二)外治法 i.唇胗外治宜消肿止痛,收敛生肌,可选用青黛散。方中以青黛清热解毒,凉血散 肿;石膏泻火,清热,收敛;滑石、黄柏去湿解毒。全方消肿生肌止痛。或用蔡根烧灰, 麻油调敷。或白荷花办贴唇肿痛溃疡处。若分泌物多,胗点成簇.选用白敛膏方,或五 倍子散,以祛腐解毒,收敛收肌。如唇胗长年不愈,粘膜淡红,溃点难合,可用顺脾养 肌散,方中用黄芪、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固表补气健脾;木香、肉豆蔻、诃黎勒 皮, 白芷等药祛风健脾胃。全方合用以达顺脾养肌之效。 2。唇胗干痂者,涂黄连膏。方中黄连、黄柏清热泻火;生地、当归凉血活血,解毒 润燥;再入麻油以治唇胗干痂之结硬。若唇胗糜烂,可用黄柏、野蔷薇根等份为末外用。 若唇胗肿痛甚,饮食妨闷,用琅歼散方外敷,方中以寒水石、青黛、马牙硝.蓬砂、龙, 脑等药研细末,以清热解毒,凉血散肿。若唇疮生肌困难者,蒿本方散外敷,方中蒿本. 祛风止痛;川芎、细辛、肉桂、当归等养血活血生肌。 3。唇胗多而流水溃烂并见者,可涂硫磺膏。方中以硫磺、水银杀虫攻毒. 白矾、丹 砂消肿而收敛,麝香活血散结止痛,加入黄蘖清热泻火解毒。如唇肿胀甚,可选水银膏 方。方中取水银攻毒外,还配绿矾、苦参清热除湿收敛。如唇胗燥裂者,用橄榄散外涂 以润燥生肌。 此外,若唇疮曰久,脾失健运,阴血耗伤,以致血虚生风化燥者,宜养血熄风润燥, 用地黄饮。方中熟地、当归,首乌养血;生地、丹皮、元参、红花凉血活血; 白蒺藜. 僵蚕祛风,甘草调和诸药。外治仍用黄连膏外涂。 [转归及预后] 唇胗不论是脾、 胃、大肠的病变引起, 皆因火毒上攻而成,都可在口唇周围皮肤和 口腔肌膜出现不同程度的丛集成簇的小水疱。且口腔肌膜的损害常为溃疡,如果胃火独。 盛损害范围比较局限,溃点数量较小:如为脾火盛者,常伴湿邪交袭,损害的溃疡面较 广;婴儿则多为肠胃湿热,且为急性发作,全身反应明显;成人患者,症状较轻,但 成人多复发。如唇胗不染毒,可在数天内自干结痂脱落而痊愈,一般病程约一周。如不 注意或误治,染毒后病情较长,且多兼溃疡。 [预防及护理] 预防方面,切勿过食煎炒炙煿之品,以免胃中燥热化火,导致唇胗;对小儿应注意 生活及饮食调理,避免肠胃湿热而成疳篡之证。如发现唇胗患儿应避免其他儿童接触, :活动室或卧室可用陈醋蒸熏,并用板蓝根煎水内服,以防传播。 护理方面,不论儿童或成人患者,应尽量劝阻病人搔抓唇部,免使粘膜损害而染毒; 及时用药控制感染,多清洁患部。换药及使用过的工具,要做好消毒工作,以免传染。 忌食膏梁厚味和辛辣炙博之品。并注意适当休息,早日康复。 |
|
来自: 学中医书馆 > 《143..口腔病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