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唇炎证治经验

 紫霜飘雨 2018-11-15

唇炎证治经验

 

                                                                              周宝宽

 

    摘 要: 目的: 总结周宝宽主任医师辨证论治唇炎经验。方法: 以医案形式阐述唇炎的病因病机、证型、治法、方药。结果: 唇炎的病因病机为胃腑积热, 复感风热, 熏灼唇部形成胃经风热证; 素体阴虚, 复感外邪, 伤阴耗液, 唇部失养形成阴虚血燥证; 素体虚弱, 气虚不能收摄, 脾虚蕴湿, 复感风邪, 风湿上扰, 唇部失养形成气虚风盛证。治法: 清热泻火, 滋阴润燥,益气疏风。结论: 辨证论治唇炎疗效显著。
    关键词: 周宝宽; 辨证论治; 唇炎; 临床经验; 医案

 

    中医称唇炎为“唇风”, 是唇部黏膜慢性炎症性疾病。临床上以局部红肿痒痛、干燥开裂、溃烂流黄水、反复脱屑为特征, 多发生于下唇部。中医文献中有“舔唇风”、“唇湿”、“驴嘴风”、“紧唇”、“沈唇”等名。《诸病源侯论》: “脾胃有热, 气发于唇, 则唇生疮, 而重被风邪, 寒湿之气搏于疮, 则微肿湿烂, 或冷或热, 乍瘥乍发, 积年累月, 谓之紧唇, 亦名沈唇。”《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此证多生于下唇, 由阳明胃经风火凝结而成。初起发痒, 色红作肿, 日久破裂流水, 疼如火燎, 又似无皮, 如风盛则不时动。” 唇炎的病因病机为胃腑积热, 复感风热, 熏灼唇部形成胃经风热证; 素体阴虚, 复感外邪, 伤阴耗液, 唇部失养形成阴虚血燥证; 素体虚弱, 气虚不能收摄, 脾虚蕴湿, 复感风邪, 风湿上扰, 唇部失养形成气虚风盛证。治法:清热泻火, 滋阴润燥, 益气疏风。

1 胃经风热
    过食辛辣厚味温燥, 胃腑受损, 积热化火, 复感风热, 内外合邪, 熏灼唇部。证候: 发病急, 唇部色红, 痒肿疼痛, 继而, 干裂渗出, 如无皮之状, 唇瞤动; 口渴口臭, 喜冷饮, 大便秘结; 舌质红, 苔黄, 脉滑数。治法: 清热泻火, 凉血疏风。
    宋某, 女, 26 岁, 于2009 年5 月19 日初诊。病史: 下唇肿痛, 干裂2 周, 自述经常过食辛辣。2 周前下唇发痒, 发红, 进而肿胀, 干裂, 自涂红霉素软膏, 无明显好转。刻诊: 下唇红肿, 如无皮之状, 口渴口臭, 大便秘结; 舌质红, 苔薄黄, 脉滑数。西医诊断: 唇炎。中医诊断: 唇风。辨证: 胃经风热。治法: 清热泻火, 凉血疏风。方药: 自拟清胃泻火汤。药用: 黄连5 g , 生石膏20g( 先煎) , 升麻5 g , 防风10 g , 荆芥10 g, 白鲜皮10 g, 牡丹皮10 g , 生地黄10 g , 炙甘草5 g, 口服及外洗。二诊: 上方用7 剂, 唇黏膜基本恢复原貌, 大便通畅, 又服7 剂愈。随访1 年未见复发。

    按: 足阳明胃经挟口环唇, 下交承浆, 唇部疾病多与胃经有关。过食肥甘厚味, 辛辣炙煿, 胃腑受损, 积热化火, 或复感风热, 内外合邪, 熏灼唇部。方中黄连大苦大寒, 善清中焦湿热, 泻火解毒; 石膏甘寒清胃热, 除烦渴, 为清泻肺胃气分实热之要药; 防风、荆芥、白鲜皮疏风胜湿止痒; 升麻, 清热解毒, 泄胃炎, 又可宣达郁遏之伏火, 有“火郁发之”之意; 黄连得升麻,降中寓升, 则泻火而无凉遏之弊; 升麻得黄连, 则散火而无升焰之虞; 胃热盛已侵及血分, 进而耗伤阴血, 故用生地黄凉血滋阴; 丹皮凉血化瘀; 炙甘草解毒和中, 调和诸药。全方共奏清热泻火, 凉血疏风之功。

2 阴虚血燥
    素体阴虚, 复感外邪, 生热化燥, 伤阴耗液, 阴虚血燥, 唇失所养。证候: 口唇干裂、脱屑, 结痂, 肿胀; 伴五心烦热, 舌红少苔, 脉弦细。治法: 滋阴清热, 养血润燥。

    吴某, 女, 31 岁, 于2009 年9 月15 日初诊。病史: 口唇干燥, 脱屑, 结痂3 年。自述3 年前口唇开始干裂, 脱屑, 结痂,肿胀, 瘙痒, 时轻时重, 久治不愈。刻诊: 上、下唇均干裂, 脱屑, 轻度肿胀, 少许结痂; 五心烦热; 舌质红, 少苔, 脉细数。西医诊断: 唇炎。中医诊断: 唇风。辨证: 阴虚血燥。治法: 滋阴清热, 养血润燥。方药: 自拟滋阴润燥汤。药用: 生地黄10 g,玄参10 g , 麦冬10 g , 知母10 g, 当归10 g , 女贞子10 g , 熟地黄10 g , 白芍10 g , 蒲公英10 g , 白花蛇舌草10 g , 炙甘草5 g,口服及外洗。二诊: 上方用7 剂, 唇部渐润泽, 已无干裂、脱屑, 二便通调。上方继续口服及外洗。三诊: 上方又用14 剂,唇黏膜完好如初。又用7 剂巩固疗效。随访1 年, 未见复发。
    按: 内伤、外邪导致阴伤液耗, 阴虚血燥, 唇失濡养。治宜滋阴清热, 养血润燥。生地黄清热凉血, 入肾经而滋阴降火,又能生津止渴; 玄参清热凉血, 泻火解毒, 滋阴生津; 麦冬滋养胃阴, 生津止渴, 兼清胃热, 养心阴, 清心热; 知母泻肺火、滋肺阴, 泻胃火、滋胃阴, 泻肾火、滋肾阴; 当归甘温质润, 长于补血, 为补血之圣药, 又辛行温通, 为活血行气之要药; 熟地黄甘温质润, 补阴益精以生血, 为养血补虚之要药; 白芍收敛肝阴
以养血; 女贞子滋补肾阴; 蒲公英、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 甘草调和诸药。

3 气虚风盛
    素体虚弱, 气虚不能收摄, 脾虚湿蕴, 复感风邪, 风湿上扰, 唇部失养。证候: 唇风日久, 淡红肿胀, 破裂流水, 气短乏力, 食少腹胀, 大便溏泻; 舌质淡红, 苔薄白, 脉细数。治法: 健脾益气疏风。

    冯某, 女, 17 岁, 于2009 年12 月3 日初诊。病史: 唇部肿胀, 破裂流水6 个月。自述平素体弱, 气短乏力, 大便稀, 6 个月前, 因外感风邪, 唇部红肿发痒, 进而, 破裂流水, 虽经治疗,反复发作。刻诊: 下唇肿胀破裂流水, 气短乏力, 大便溏泄; 舌质淡红, 苔薄白, 脉细数。西医诊断: 唇炎。中医诊断: 唇风。辨证: 气虚风盛。治法: 健脾益气疏风。方药: 自拟益气疏风汤。药用: 白术10 g, 党参20 g , 黄芪20 g , 当归10 g, 熟地黄10 g, 防风10 g , 蝉蜕10 g , 白鲜皮10 g , 蒲公英10 g , 炙甘草5 g , 口服及湿敷。二诊: 上方用7 剂, 皮损明显好转, 已无脱屑裂皮, 乏力、便溏症状明显减轻。上方继续口服及湿敷。三诊: 上方又用14 剂, 唇黏膜完好如初, 诸症消失。随访1 年,未见复发。

    按: 本例素体虚弱, 气虚不能收摄, 脾虚蕴湿又复感风邪,唇部失养形成气虚风盛证。治宜健脾益气疏风。脾主运化,脾气不足, 运化失健, 水湿内生, 食少便溏, 气血生化乏源。白术长于补气以复运脾, 又能燥湿; 黄芪为补中益气之要药, 可用于脾气虚弱, 倦怠乏力, 食少便溏; 党参主归脾肺二经, 以补脾肺之气为主; 当归、熟地黄养血滋阴补虚; 防风、蝉蜕、白鲜皮清热疏风止痒; 蒲公英清热解毒; 甘草调和诸药。

 

作者简介: 周宝宽( 1955 - ) ,男,辽宁沈阳人,主任医师,医学博士。临床30余年,治愈患者20万人。出版个人中医专著5部。以第一作者发表医学论文150余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