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急 喉 喑

 学中医书馆 2013-02-05
 急  喉  喑
    [概述]    、
    概念  因喉部疾患而致声音不扬,甚至嘶哑失音者,称喉喑。《内经》。名曰喑(《素
问,腹中论篇》)。《医学纲目.卷二十七》则称“喉暗”.以示与中风舌本不能运转的“舌
喑”相区别。本病多因风邪袭肺,肺气失宣.或邪客于声户,致其开合不利而发病。因
其发病较急,故称急喉喑。属暴暗、瘁喑,猝哑、暴哑、暴言难,不能言、失音、声嘶
等证钓范畴。与急性喉炎相类似。
    本病病情轻重差别悬殊,发生于小儿者多较严重.甚至可发展成急喉风。多见于冬
春两季.

表,肺金不清,治宜祛风散寒宣肺;二是风热之邪上冲咽喉,攻于会厌.或风热壅肺,
肺气失宣,治宜疏风散热宣肺.其寒包内热者,宜解表清坚.这些论述至今仍有实用意
义。    ;    ‘    ,    .
    [病因病机]    ’
    喉属肺系,为呼吸必经之窍道,主发声音,,故当外邪侵袭,肺失清肃.或邪客于咽
喉。均可妨碍其发声功能而致声嘶失音。本病的病因分风寒、风热两类;其病机主要为
金实不鸣”或“窍闭而喑”。
    一,风寒袭肺,气道不清  风寒之邪侵袭,先伤皮毛,肺卫失宣,肺气壅遏.气道
不清,气机不利,寒邪凝聚于会厌.致使脉络壅阻,气血滞留,声户开合不利,则声音
嘶哑,甚或失音。此外,亦有因肺内蕴热.复感风寒,热受寒束,寒包内热.肺气失宣.
气道不清,喉窍壅闭而喑者.  .    .
    二、风热壅肺,蒸灼喉窍  风热之邪侵袭,或寒邪化热,侵犯咽喉,内犯肺胃,引
动肺胃积热循经上蒸,风火热毒结于喉窍.与气血搏结,致气血瘀滞.脉络壅阻,会厌
红肿,声户开合不利而致声音嘶哑。者风热之邪或寒郁化热,热灼津液成痰,痰热交阻.
壅遏于肺,肺失清肃,气道不清,亦致嘶哑失音。
    [临床诊断]
    症状:其起病较急,喉内干燥不适,灼热,或微痛,干痒而咳,或有异物感,很快
出现声音嘶哑,甚至失音。自觉讲话困难而费力,咯痰不畅。若无并发症发生,症状约
于一周后渐减,约两周完全消失。成人一般全身症状较轻.可有发热,恶寒.纳差.便
结等症状。小儿患者症状多较严重、甚则可以发展成急喉风。
    检查。间接喉镜下见喉粘膜红肿,声带呈淡红或深红色,或可见到声带表面呈现点
状或条状瘀斑。甚则声带边缘圆钝呈梭形.、或有痰涎附着于声带表面。发音时声门闭合
不全.
    鉴别诊断:本病应与喉白喉相鉴别、。喉白喉,患者多为小儿,声嘶显著,咳嗽呈犬吠样,
神情萎靡,脸色苍白,全身中毒症状明显,易发生喉梗阻.咽喉部检查发现有不易剥落
的白膜,白膜处分泌物涂片或培养可查出白喉杆菌。    、
    [辨证论治]    .
    一、辨证
    1.风寒袭肺,气道不清
    证候:卒然声音不扬,甚则嘶哑,或兼有咽喉微痛,吞咽不利,咽喉痒,咳嗽声重。
喉部微红肿,声带淡红或带紫色而肿胀。全身可见恶寒,发热,鼻塞涕清,头身痛,无
汗.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紧。
    病机分析:风寒束表,肺为邪遏,肺气失宣;或风寒之邪客于声户,致其开合不利.
故卒然声音不扬,甚则音哑。寒则气血凝滞,故见喉部微红肿,声带淡红带紫而肿胀。
气血凝滞,脉络不通,则咽喉微痛,吞咽不利.若为风邪所客,则咽喉痒。风寒郁肺,
肺失清降,肺气上逆,则咳嗽声重。肺开窍于鼻.寒邪犯肺,则鼻塞流清涕。肺合皮毛,
风寒客于皮毛,寒为阴邪,其气凝闭,卫外之阳被郁,不得宣泄,故见恶寒发热,无汗,
头痛身痛,口不渴等风寒表证。舌苔薄白,脉浮紧为风寒在表之证.
.    2,风热壅肺,蒸灼喉窍   

    证候:病初起邪在肺卫,症见喉内不适,干痒而咳.音低而粗,声出不利.咽喉灼
  热微痛。喉关及喉底红肿不显,但喉部红肿,声带色淡红.全身并见发热,微惑寒,头
  痛,鼻塞,舌边微红,舌苔薄白,脉浮数。若邪热传里,胃腑热盛.则上述症状加重,
  声嘶,甚至语言难出,咽痛增剧,吞咽困难。喉部鲜红而肿胀.声带色红,或有黄白色
  痰涎附于其上.发音时声门闭合不全。并见身壮热.烦渴引饮,口臭,腹胀,小便黄赤,
  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厚,脉洪数。
    病机分析:喉属肺系,为发声之器.风热壅肺,肺失宣降,是以喉内不适.干痒而
‘  咳.声出不利,音低而粗。病在喉关深处.、故喉关及喉底红肿不显。病初起,邪热不甚,
  则咽喉只灼热感.或微痛,声带色淡红+风热之邪在肺卫,正邪交争,则发热恶寒。风
  热上犯,故头痛,鼻塞。舌边微红,苔白或兼黄,脉浮数,为风热在表之证。
    邪热壅盛传里,蒸灼咽喉,故症状加重,声嘶,甚则语言难出,咽痛增剧,吞咽困难,
  喉部红肿,声带色红。热灼烁津液成痰,则见声带表面有黄白色痰涎。声带红肿,边缘
  不齐,则发音肘声门闭合不全。胃腑热盛,则身壮热,口臭,腹胀.热伤津液,则口渴
  引饮.热结下焦.则小便黄赤,,一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厚,脉洪数.为里热炽盛之证。
    二,治疗   
    (一)风寒袭肺.气道不清
    .1.内治法
    治则;疏风散寒,宣利肺气。
    方药:三拗汤加半夏、细辛、生姜,石菖蒲.方中麻黄疏散风寒,杏仁利肺下气,
  助麻黄宣肺散寒,加半夏、细辛;.生姜散寒祛痰,石菖蒲宣壅开窍。
  ,  风寒消散,肺气宣畅,喉窍清利,声音自能渐复。亦可用六味汤加苏叶、生姜、石
  菖蒲.本方以防风,荆芥辛温解表;薄荷、’僵蚕宣畅气机;合甘草、桔梗以清利Ⅱ因喉,
  加生姜,苏叶助其辛散;石菖蒲宣壅开窍。若寒邪较重i则用荆防败毒散。
    若寒包内热,咳嗽声哑,喉痛口渴;烦热气粗,形寒,舌苔白腻而黄,脉浮数者,
  用麻杏甘石汤以宣肺散寒‘,清泄肺热。如《类证治裁.卷之二》说,。其寒包内热.闭窒气
  分致失音者,以麻杏汤之属开其痹。”.
    2.外治法  主要用芳香通窍,疏风散寒,除痰化浊开音的药物,进行蒸气吸入或含
  服.使之直接作用于喉窍,以达治疗目的。
    (1)蒸气吸入法:①用苏叶、藿香、佩兰,葱白各适量,水煎.乘热吸入其蒸气,
  以疏风散邪.消肿开音。②桂枝,石菖蒲各20克,水煎.乘热吸入其蒸气,以祛风散
  寒,化浊开音。③荆芥,生姜,芫荽各20克,水煎+乘热吸入其蒸气,以疏风散寒,
  消肿开音。④或于内服煎剂之前,乘热吸入其蒸气,以疏风散寒,宣窍开音。  .
    ,  (2)含服:①六神丸,含服,每次10粒,每日2~3次,以解毒,消肿,利喉开
  音。②玉粉丸,每晚含服1丸,温化寒痰以开音。一
    .  3.针灸疗法  取手太阴经,任脉和阳明经穴位为主。每次取主穴1~2个,配穴!~
  2个;针用泻法,每天针1次.5-7次为一疗程。
    主穴:天突、鱼际,台谷。   
    配穴:足三里、曲池、内庭。   
    喉属肺系,主发声音,肺主表,针手太阴肺经之荥穴鱼际,可怯风解表,宣肺歼责;

任脉循行于咽喉之正中,与会厌之脉络相连,天突为该经之穴位.又邻近咽喉,针之可
疏通经脉,驱散凝聚于会厌之外邪,以利发声;手足阳明经均循行于咽喉.针其经穴合谷、
曲池、足三里,内庭、亦可通咽喉之脉络.以助出声。且三里、内庭尚有。上病下取。之
意。   
    4.民间疗法
    (1)用萝卜自然汁,稍加姜汁.时时细饮.萝卜有行气化痰散瘀功效;姜汁辛温,
散寒解表,合而用之共奏祛风散寒,宣肺,化痰,开音之效.
    (2)皂角l条,去皮子.同萝卜3个,煎服。皂角性味辛温.祛风疾,除湿浊,通
肺与大肠,利九窍,合萝卜行气化痰以开音。
    (3)用橘皮60克,水煎服.橘皮性味辛苦温,入脾肺而宣壅,理气燥湿化痰以开音。
    (二)风热壅肺,蒸灼喉窍
    1.内治法.   
    治则:疏风清热,宣肺利喉。
    方药:疏风清热汤为主。方中以荆芥、防风祛其在表之风邪;金银花、连翘、黄芩、
赤芍清其邪热;玄参、浙贝母,天花粉、桑白皮清肺化痰;牛蒡子、桔梗、甘草散结解
毒,清利咽喉.亦可以用银翘散加减。若声嘶重可加蝉衣、胖大海、木蝴蝶.以加强宣
肺开音的作用。
    若邪热传里,胃腑热盛者,宜泄热解毒,清利咽喉,选用清咽利膈汤,去荆芥,防
风。方中以薄荷疏表,栀子、黄芩、连翘、金银花,黄连泻火解毒;桔梗、甘草、牛蒡
子,玄参清利咽喉;大黄,玄明粉通便泻热。服药后如大便通畅.可去大黄,玄明粉.
    若咳嗽痰稠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者,为痰热客肺而致喑,宜清肺利喉,泄热
化痰,用清咽宁肺汤加减,方以前胡、桑白皮,甘草、桔梗清宣肺热;贝母祛痰止咳,
知母、黄芩,栀子力口强清肺泻热的作用;可加杏仁、蝉衣、蒌皮之类.使痰热得化。则
咽喉清利而音自开。
    重症患者,尤其是小儿患者,若出现气急喉鸣,痰涎壅盛,则按急喉风处理。
    2.外治法  包括吹喉、含服法及蒸气吸入等方法。
    (1)吹药:①用冰硼散吹喉,每日3~4次。以清热解毒,消肿利喉。②珠黄散吹
喉,每日4-5次。以祛风清热.化腐消痰。③锡类散吹喉,每日4~5次。以清热解
毒,化腐生肌,利咽消肿。   
    (2)含服:①六神丸含服,每次5-10粒,每曰2~4次。以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②铁笛丸含服.每曰3~4次。以清咽利喉,化痰开音。③喉症丸含服,每次5-10粒,
每曰2~4次。以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3)蒸气吸入法:①用紫苏、鱼腥草,菊花、佩兰,薄荷,等量,煎水作蒸气吸入。
以疏风清热,化浊消肿。②桑叶,菊花、蔓荆子、薄荷、,荆芥等量,水煎,乘热吸入其
蒸气。以疏风清热,清利咽喉。⑧或于内服中药煎剂之前,趁热吸入其蒸气,以疏风清
热,宣肺开音.
    3.针灸疗法    .
    (1)体针:以取手太阴肺经、任脉和阳明经穴位为主。每次取主穴1~2个,配穴1~
2个,针用泻法,每天针l次,3-5次为一个疗程。

    主穴:鱼际、廉泉、合谷。
    配穴:尺泽、入迎、曲池,足三里。   
    鱼际为手太阴肺经的荥穴.刺之可祛凤清热,宣肺利喉;廉泉为任脉经穴位.又为
会厌邻近之穴,针之可疏通会厌脉络,祛邪开音;合谷为手阳明经原穴。可泻胃肠之热。
配尺泽、人迎,曲池,以加强疏风和清肺、胃,大肠之热。风热除,经脉通,其声自出。
    (2)耳针;主要取相应脏器的穴位。
    主穴:肺、咽喉、神门;
    配穴。皮质下.肾上腺,大肠。 
    方法:每次取主穴及配穴各l~2个,每天针。工乍2次,留针15",-30分钟,急性症状控
制后停用。本法亦适用于“风寒袭肺型”。
    肺主表,为气之主,声由气而发,声音嘶哑与肺的功能关系密切,、喉为发声之器,
神门有清热止痛之效.故针上述耳穴能祛风清热,宣肺开音。肺与大肠相里,辅以大肠
而加强宣肺利咽喉之功。针肾上腺与皮质下.以调整全身功能,均有利于声音的恢复。
    4.民间疗法  
    (1)黄豆适量,煎浓汁,徐徐吞服。以消肿解毒,利大肠而宣肺壅。
    (2)荆芥穗10克,桔梗15克,生甘草10克,水煎,内服。芥穗疏风解表.桔梗清
肺利喉,生甘草解毒。合而用之共奏祛风解毒;清肺开音之效。
    (3)槐花30克,瓦上炒令香熟,置地上出火毒,随意服,以祛风热,凉大肠而清肺
壅.
    (4)陈棕叶(包过粽的叶片)  60克,水煎服。以清肺胃,利咽喉。
    (5)草药:穿心莲、野菊花、五指柑、地胆头、金果榄各15克、土牛膝、羊蹄草各
30克,水煎服.方中五指柑解表;穿心莲、野菊花、地胆头、金果榄.土牛膝、羊蹄草
清热解毒;金果榄,土牛膝清利咽喉。合用有解表清热,利喉开音之效。
    此外,有因号叫歌唱悲哭,或因热极暴饮冷水而致声嘶者,可参考上述辨证论治,
但一般可不用药,只需禁声使声带休息,常可自愈。如《景岳全书。卷二十八》说:“若
此者伹知养息,则弗药可愈。”
  [转归及预后]
  急喉喑如治疗及时而彻底,可以痊愈,如误治或失治,可演变成慢喉喑;小儿患者
常可发展成为急喉风,如处理不当,甚至可以危及生命。
  [预防及护理工
  1.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积极防治伤风感冒。
  2。要正确用声,勿发声过多、过高、过久,  当感冒或妇女月经期尤应注意。
  3.避免各种刺激性气体或粉尘,勿过食辛辣厚味,宜戒除烟.酒等不良嗜好.    ’
  4。积极治疗鼻渊、喉痹、乳蛾等疾病。
  5.已患急喉暗者,应禁止或减少发声。 
  6.冬季应保持室内温暖,空气流通,但勿令温度过高,或过分干燥.
  7。患病期间应注意休息,多饮开水,保持大便畅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