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痛经5-1

 学中医书馆 2013-02-05

痛 经
  [概述]
  妇女正值经期或行经前后,周期性出现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则剧痛至昏厥者,称痛经.也称行经腹痛。
  本病是妇科常见病证, 以月经初潮后2~3年的青年妇女为多见。
  西医在临床上将痛经分为两种.一种是原发性的(亦称功能性痛经).一种是继发性的。 .

  [历史沿革] ’ .
  痛经最早见于汉。《金匮要略方论.妇人杂病脉证并治》:“带下,经水不利,少腹满痛.……。”至隋.《诸病源候论.妇人杂病诸侯.月水来腹痛候》认为:“妇人月水来腹痛者.由劳伤气血,以致体虚,受风冷之气客于胞络,损伤冲任之脉”。宋。《妇人良方大全。调经门.月水行止腹痛》亦主风冷致痛经,并列有治痛经的方剂一一温经汤.此方为后世医家所喜用。金.元时期对痛经有进一步研究。如元。《丹溪心法。妇人》提出痛经有由血实、郁滞、瘀血所致,在辨证上以经将行作痛,经来后作痛分虚实。明。《景岳全书。妇人规。经期腹痛》指出:“经行腹痛,证有虚实……实者多痛于未行之前.经通而瘸自减;虚者多痛于既行之后.血去而痛未止,或血去而痛益甚,大都可揉可按为虚,拒按拒揉为实”. “凡妇人经行作痛.挟虚者多.全实者少.即如以可按拒按及经前经后辨虚实,固其大法也”。对痛经在辨证上作了规范性论述。《宋氏女科秘书.经候不调门》说:“经水将来作痛者,血瘀气滞也,腹中阵阵作痛.乍作乍止.气血俱虚,治当以行经顺气”.“经水行后作痛者.气血虚也,治当调养气血”。这些辨证要点及治疗原则
至今仍为临床所依循。以后,各医家则更着重痛经治法的研究.如《傅青主女科。调经》认为痛经有肝郁、寒湿、肾虚等不同证类. 当分别治以宣郁通经汤、温脐化湿汤、调肝汤。吴谦等著《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调经门》归纳痛经机理及治法为: “经后腹痛当归建,经前胀痛气为殃.加味乌药汤乌缩,延草木香香附槟.血凝碍气疼过胀,本事琥珀散最良.棱莪丹桂延乌药,寄奴当归芍地黄。”有关痛经的记载反映出历代医家在实践中观察到痛经反复性大,治疗较为棘手, 因而在治法及方药上作了大量探索,为临床论治痛经积累了宝贵经验。
  [病因病机]
  痛经发病有情志所伤,起居不慎或六淫为害等不同原因,也有因子宫发育不良或畸形.或子宫过度不正等器质性病变而发生痛经的,其发病机理一般以“痛则不通”概括之;其临床论治则在于使其“通则不痛”。然何以疼痛随月经周期发作7经净疼痛又常能自消?则是认识痛经病机的关键所在。
  妇女在经期及月经前后,生理上冲任的气血较平时变化急骤(血海由满而盈, 由盈而溢, 由溢而虚)。此种特殊生理状态易受致病因素干扰.加之素体因素的影响,若致冲任.胞宫气血运行不畅,则“不通而痛”;或致冲任,胞宫失于濡养,则“不荣而痛”。临床常见有气滞血瘀,寒凝胞中,湿热下注,气血虚弱.肝肾亏损等所致的虚实不同的痛经证。 .
   一、气滞血瘀 素多抑郁,复伤情志,肝气更为拂郁.郁则气滞,气滞血亦滞,血海气机不利,经血运行不畅,以致发为痛经。所谓“经前疼痛无非厥阴气滞.络脉不疏”(《沈氏女科辑要笺正.辨色及痛》),便是指此。若经期虽无明显情志诱因.但因肝气素郁,以致“经欲行而肝不应, 则拂其气而痛生” (《傅青主女科。调经。经水来腹先痛》)。
  二、寒凝胞中 多因经期冒雨涉水、游泳,或经水临行贪食生冷, 内伤于寒。或过于贪凉,或生活于湿地,外伤风冷寒湿,寒湿客于冲任、胞中.以致经血凝滞不畅。也有因素禀阳虚、冲任虚寒,致使经水运行迟滞而痛。如《傅青主女科.调经.经水将来脐下先疼痛》云:“夫寒湿乃邪气也,妇人有冲任之脉居于下焦……经水由二经而外出.而寒湿满二经而内乱.两相争而作疼痛。。
  三、湿热下注 宿有湿热内蕴,流注冲任,阻滞气血;或于经期,产后(包括堕胎,小产)而感湿热之邪,稽留于冲任,或蕴结于胞中,湿热与经血相搏结发为痛经。
   四、气血虚弱 脾胃素弱,化源不足,或大病久病后气血俱虚,冲任气血虚少,行经后血海空虚不能濡养冲任、胞脉;兼之气虚无力流通血气. 因而发生痛经.如《胎产证治。月经总论.疼痛潮热》云:“经止而复腰腹痛者.血海空虚气不收也。”
   五、肝肾虚损 多禀赋素弱,肝肾本虚,或因多产房劳,损及肝肾,精亏血少,冲任不足,胞脉失养,行经之后,精血更虚.冲任胞宫失于荣濡, 因而发为痛经。
   以上说明,痛经发病有虚有实,虚者多责之肝肾之虚,实者多责之寒、热、湿之侵;实者疼痛多发生在临行之际, 因此时血海气实血盛,易生瘀滞,若此时因气郁,或寒、热,湿邪干扰血海经血, 以致血滞作痛,经水溢泻,瘀滞随之而减,故经后疼痛常能自消。但湿热痛经常因湿热缠绵留连,故平时亦可作痛,逢经期而加重。虚者疼痛多发生在经将净之时, 因此时血海正虚,胞脉更失濡养之故。经后血海气血渐复,疼痛亦渐消减。若虚未能得到补足则遇经期而痛复发。由于妇女本不足于血, 即或因实证为痛.亦常兼不足.如肝郁血虚,肝郁脾虚,肝郁肾虚等均是临床常见的虚实夹杂的痛经证。又如气血本虚,血少不畅,运行迟滞.便是虚中夹实的痛经证。所以痛经,挟虚者多,全实者少”。
  痛经患者在未行经期间,致病因素虽或存在,但由于冲任气血比之经期较为平和,病因常不足以引起冲任气血瘀滞或亏虚,故平时不见小腹疼痛,而在经期或经期前后.由于血海泻溢而暂虚,气血变化较大,此时若感病邪或潜在病因与气血相干.以致冲任,胞宫气血运行不畅,或失于濡养而发生以疼痛为主证的虚实不同的痛经证。
  [诊断与鉴别诊断] . .
  主要在于寻找痛经的原因和根据临床表现进行诊断,故应详细询问病史,注意疼痛的性质和发生时间,有无精神过度紧张,过劳。受冷,生活习惯改变等。
  一、诊断
  (一)临床表现 本病的临床特征是伴随月经周期出现小腹疼痛,一.般多发生于经期前一,二日或行经第一天,随后即逐渐减轻以至消失,偶见有延续至经净或于经净后始发生疼痛者。疼痛程度有轻有重,疼痛部位多在下腹部,亦可波及全腹或腰骶部作痛.或有外阴、肛门坠痛。疼痛性质有绞痛、刺痛、灼痛、掣痛拒按,或隐痛、疗痛,坠痛喜按.严重疼痛可出现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冷汗淋漓,甚至昏厥。
  (二)检查 注意全身健康情况,神经类型,并排除可以引起痛经的全身或局部器质性疾病。

  对于西医称的子宫内膜异位症.若内膜长入子宫肌壁,检查时可扪到子宫增大,称为内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如内膜长入子宫以外的组织. 叮在子宫直肠窝或子宫骶骨韧带.或宫颈后壁等处扪到不规则的一个或多个硬结节,多有明显触痛,肛诊更为明显,这点很重要。如内膜异位子卵巢所致的卵巢血肿(又称巧克力囊肿),常与周围粘连、固定,妇科双合诊时可触反张力较大之包块并有压痛,破裂后发生内出血,表现为急性腹痛,术前不易获得正确诊断。
  二,鉴别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及详问病史, 了解月经的期、量, 色、质与疼痛的关系,进行动态观察,一般可明确诊断。但应注意其他疾病出现的腹痛证亦可发生在经期或于经期加重。痛经以随月经周期发作为特征,‘疼痛一般无腹肌紧张或反跳痛,无发热现象.疼痛多呈阵发性,经血排出流畅时疼痛常可缓解,经净后疼痛自然消失。痛经应与阑尾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的腹痛,子宫肌瘤、附件炎、卵巢恶性肿瘤、直肠癌等疾病引起的腹痛鉴别, 阑尾炎以麦氏点按压反跳痛为主; 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疼痛以右上腹经常疼痛为主;子宫肌瘤表现出疼痛一般较轻;附件炎病人可有急性感染病史。可用抗炎药物试探治疗.观察有无疗效来鉴别。卵巢癌不一定有腹痛症状,如有往往也为持续性.无周期性腹痛.检查时卵巢为实质感,表面凹凸不平.体积亦较大。直肠癌患者体重减轻明显,肠出血较频, 与月经无关.无痛经。
  [辨证论治]
  痛经辨证首先当识别痛证的属性。根据疼痛发生的时间、性质、部位以及疼痛的程度.结合月经的期、量、 色、质、兼证,舌.脉及患者的素体情况等辨其寒热虚实。
  一、辨痛须结合月经情况以审虚实 《丹溪心法.妇人》指出:“经候过而作痛者,气血俱虚也”.或是“虚中有热.所以作痛”, “经将来作痛者。血实也”, “临行时腰痛腹痛乃是郁滞.有瘀血。。、《傅青主女科.调经》以“若经水忽宋忽断,时痛寸止”, “经水未来先腹痛”、“经前腹痛”、 “经水将来脐下先疼痛。属实;“行经后少腹疼痛”属虚。《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调经门》总括为: “腹痛经后气血弱,痛在经前气血凝,”这些临床记载扼要地指出了痛经辨证须与月经情况结合以审定虚实。又如经期如常, 量少色黯红质薄而痛作于经后者,多属虚;量少、质稠,挟块而痛作于经前者.多属实。再结合
疼痛的性质,拒按与否以及脉,舌等则更为有据,如苔黄腻,脉滑数.疼痛拒按,经期延长等则常是湿热所致。
  二、辨痛须结合兼证以审痛的程度 痛经疼痛程度很难衡量,临床上常按疼痛的伴随证审疼痛的严重程度.如疼痛时伴手足厥冷.唇青面白,冷汗淋漓.或恶心呕吐,或寒热往来.则疼痛属重。严重者可致虚脱或昏厥。
  三、辨痛须参考素体情况 素多抑郁者易诱发气滞痛经:素体虚弱者多呈虚痛:素多带浊而痛经者多湿滞痛经;若带色异常有臭,逢经期作痛者.多属湿热蕴结所致。 .
  四、辨疼痛部位以查在气在血,属肝属肾 痛在少腹一侧或双侧多属气滞,病属肝痛在小腹正中多属血滞。小腹虚痛引及腰脊多属肾。
  五、辨疼痛性质以究其寒热虚实.在气在血 痛为隐痛,疴痛、.坠痛,喜揉按者属虚;掣痛、绞痛,灼痛、刺痛,拒按者属实。灼痛得热反剧属热,,冷痛得热痛减为寒。痛甚于胀属血瘀.胀甚于痛属气滞,持续作痛属血瘀或湿热。
  上述辨证,一项不足为凭,须全面合参,方能认清证的属性。如痛在经前,呈绞痛,拒按,不喜热.经色红而稠.或挟血块.素性急躁易怒、脉弦、苔黄,则属实,属热、属瘀.为肝郁化热所致。正如《景岳全书。妇人规。经期腹痛》所说:“大多可按可揉者为虚,拒按拒揉者为实,有滞无滞于此可察,但实中有虚, 虚中亦有实,此当于形气禀质兼而辨之”, “即如可按拒按及经前经后辨虚实,固其大法也,然有气血本虚而血未得行者.亦每拒按.故于经前亦常有此证,此以气虚血滞无力流通而然”。指出辨证应进行全面分析.才能抓住疾病的本质。
  痛经论治原则以调理冲任气血为主,又须根据不同证类,或行气.或活血.或散寒.或清热、或补虚,或泻实。方法上治分两步:经期调血止痛治标,平时辨证求因治本.并结合素体情况,或调肝,或益肾,或扶脾.使气血流通,经血畅行。 .
  经期治标常选择相应的止痛药配于方中以助止痛,如寒者选用艾叶、小茴香、炮姜,肉桂,台乌,吴萸等温经止痛药;气郁者,可选香附、川栋子、延胡索,姜黄、木香、枳壳、槟榔等行气止痛药;瘀者,选以川芎、乳香、没药、血竭、三七、延胡、蒲黄、桃仁、五灵脂等活血止痛药:热者.可用川栋子、赤芍等清热止痛。
  一、气滞血瘀型
  (一)辨证
  1.妇科证候特点:每于经前一、二日或经期中小腹胀痛.拒按.经量少或行经不畅.经色紫黯有块.血块排出疼痛可减,经净后疼痛自消。
  2.全身症状:常伴见胸胁、乳房作胀,舌质黯或见瘀点,脉弦或弦滑。
  3。证候分析:肝经循经少腹而上,肝气条达则血海通调。因情志拂郁.冲任气血郁滞,经血不能正常畅通,故经前一、二日或经期少腹胀痛,经血瘀滞故量少不畅.色黯有块,拒按。血块排出、瘀滞减轻,气血暂通,胀痛缓解。经后经血已排净,而血海气血渐复调匀,故胀痛自消。但若郁滞之因未除,则下次经期郁滞之气与经血相结而胀痛复发,余证为瘀滞之征。
  (二)治疗 .

  1.治则:理气化瘀止痛。
  2。方药:可用膈下逐瘀汤或八物汤。 .
  (1)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膈下逐瘀汤所治症目》):
当归 川芎 赤芍 桃仁 红花 枳壳 延胡索、五灵脂 丹皮 乌药 香附 甘草
  原方治积聚成块,疼痛不移,属血瘀之证。

  方中以枳壳.乌药.香附、理气调肝止痛; 当归、川芎养血柔肝、调血止痛:赤芍/桃仁、丹皮活血祛瘀;延胡索、五灵脂止痛化瘀;甘草调和诸药缓急止痛。共奏理气化瘀止痛之效。
  (2)八物汤(《医垒元戎》)。
  当归 芍药 川芎 熟地 川栋子 木香 槟榔 延胡索 .
  原著云:“若经事欲行.脐腹绞痛,临经痛者血涩也,宜八物汤”。
  本力以四物汤养血和血,金铃子散(《圣惠方》:川栋子,延胡索)疏肝行气止痛,木香、槟榔理气行滞,气行血畅.则无痛虑。
  若兼口苦,苔黄,月经持续时间延长,经色紧黯,经质裯粘者,为肝郁化热之象,当佐以清泄肝热,加栀子、夏枯草、仙鹤草。兼前后二阴坠胀者,宜用八物汤加柴胡、升麻。证见食少,胸脘闷者,肝郁伐脾.加炒白术,茯苓、陈皮。痛而见恶心呕吐者,为肝气挟冲气犯胃, 当佐以和胃降逆,可于方中加黄连、吴萸、生姜。
  二、寒凝胞中
  (一)阳虚内寒型
  1.辨证 .
  (1)妇科证候特点:经期或经后小腹冷痛喜按.得热痛减,经量少,经色黯淡。
  (2)全身症状:腰腿酸软.小便清长,脉沉、苔白润。
  (3)证候分析;肾为冲任之本,胞脉系于肾而络于胞中,肾阳虚弱,虚寒内盛,冲任、胞宫失煦,虚寒滞血.故经期或经后小腹冷痛,经少色黯淡。寒得热化,故得温则舒。非实寒凝血,故喜揉按,肾阳不足,腰际失煦,故腰腿痠软.小便清长。脉沉、苔白润为虚寒之征。
  2.治疗
  (1)治则:温经暖宫,调血止痛。
  (2)方药:可用温经汤或当归四逆汤。
  ①温经汤(《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加附片、艾叶、小茴香。
     吴茱萸 当归 芍药 川芎 人参 生姜 麦门冬 半夏 牡丹皮 阿胶 桂枝 甘草
  原方“亦主妇人少腹寒久不受胎兼取崩中去血或月水来过多及至期不来。”本方用此以吴茱萸、桂枝温经散寒兼通血脉以止痛;当归、川芎养血调血止痛;阿胶、麦冬养血益阴,丹皮化瘀行血.芍药、甘草缓急止痛,人参益气,元气不虚者可去之。生姜,半夏温中和胃安冲气,疼痛而见恶心呕吐者宜用。加附子、艾叶、小茴香以增强温肾暖宫.散寒止痛之效。
  ②当归四逆汤(《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篇》):
  当归 白芍 桂枝 细辛 木通(或通草) 大枣 甘莨
  原方用于治厥阴病“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
  本证借用此方,以其能除厥阴虚寒而止痛。方中桂枝,细辛温经散寒止痛.大枣。甘草和中调营,佐以木通疏通脉络.
  (二)寒湿凝滞型
  1.辨证

  (1)妇科证候特点:经前数日或经期小腹冷痛,得热痛减,按之痛甚,经量少,经色黯黑有块。
  (2)全身症状:或有畏冷身痛,苔白腻,脉沉紧。 .
  (3)证候分析:寒湿袭于下焦,累及冲任,或寒湿客于胞中, 留滞胞络,寒湿搏结经血,血气不运,故经前一、二日或经期小腹疼痛,血为寒凝,故经血色不鲜而有块.得热则凝滞稍减,故疼痛暂缓.舌.脉征为寒湿阻滞所致。
  2.治疗: ‘
  (1)治则:温经散寒除湿,活血理气止痛。
  (2)方药:可用少腹逐瘀汤或脱花煎。
  ①少腹逐瘀汤(方见月经过多)加苍术,茯苓。 、
  原方治“小腹积块疼痛”. “或经血见时.先腰酸少腹胀.或经血一月见三五次,接连不断.断而又来,其色或紫,或黑,或块或崩漏,兼少腹疼痛,或粉红兼白带, 皆能治之。”
  全方以温经活血止痛见功,但除湿之力不足,故加苍术燥湿化浊,茯苓健脾渗湿。
  ②脱花煎(《景岳全书。新方八阵.因阵》), 、
  当归 川芎 红花 牛藤 肉桂 车前子
  本方原主临盆将产者宜先服此药催生最佳,并治难产或死胎不下。肉桂能温经散寒;当归配川芎养血行气,活血止痛;红花、牛膝活血逐瘀;车前子行水除湿。全方具散寒活血,除湿止痛之效,故借用于此亦颇得当。
  若胀甚于痛者酌加台乌、香附。兼腰痛者酌加川断、狗脊。寒湿证重者.酌加附片,艾叶.干姜。
  三,湿热下注型
  (一)辨证
  1.妇科证候特点:经前.经期小腹胀痛,拒按,有灼热感。或伴有腰骶部胀痛。或平时小腹部时痛,经来疼痛加剧,经色黯红,质稠或有块。平时带下色黄或有秽臭。
  2.全身症状:时或低热起伏,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濡数。
  3。证候分析:外感或内蕴湿热,盘踞冲任胞中。经前血海气血充盈,湿热与血胶结成瘀,故下腹疼痛拒按,或痛连腰骶,或小腹灼热。湿热缠绵,故低热起伏,平时小腹亦痛。湿热扰血,故经色黯红有块.可有月经失调。
  湿热壅遏下焦,累及任带脉而有带下异常。余证为湿热之象。
  (二)治疗
  1.治则:清热除湿,化瘀止痛。
  2.方药:可用清热调血汤或芍药汤。
  (1)清热调血汤(《古今医鉴.妇人科》)加红藤、败酱草、薏苡仁。
        牡丹皮 黄连 生地 当归 白芍 川芎 红花 桃仁 莪术 香附 元胡
  原方“治经水将来.腹中阵阵作痛,乍作乍止,气血俱实. ’
  本方以桃红四物汤为基础以养血活血,丹皮凉血化瘀.生地清热凉血,黄连清热解毒燥湿,香附、元胡.莪术调气止痛,加红藤,败酱草、薏苡仁以增强清热除湿.消瘀上痛之功。

  (2)芍药汤(《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泻痢论》):
  芍药 甘草 木香 槟榔 肉桂 当归 黄芩 黄连 大黄
  本方用此以芍药、甘草缓急止痛,木香、槟榔行气止痛;肉桂(小量)、当归和血调血止痛;黄芩、黄连清热燥湿;大黄导滞泻热。本方原为治湿热痢方,用治湿热痛经亦颇相宜。诸药共奏清热解毒、消瘀之力。兼有月经不调或带下异常者.参厢有关章节处理。
  四、气血虚弱型
  (一)辨证:
  1.妇科证候特点:经净后或经前或经期小腹隐隐作痛,喜揉按.月经量少.色淡。质薄。
  2.全身症状:神疲乏力.面色萎黄.或食欲不振,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3.证候分析:气血不足,冲任亦虚.经行之后,血海更虚.濡养不足.气血运行无力,营血虚滞,故经净后小腹隐隐作痛,喜揉按.经后数日.冲任气血渐复.故隐痛自消。气虚阳气不充,血虚精血不荣,故经量少而色淡质薄.面色无华。气血虚弱.脾阳不振.故神疲纳少,舌脉征为气血两虚之象。
  (二)治疗: 、
  1。治则:益气补血止痛。
  2.方药:可用圣愈汤或十全大补汤
  (1)圣愈汤(《兰室秘藏.疮疡门》)去生地加白芍,香附,元胡.
  人参 黄芪 熟地 当归 川芎 生地 、
  原方治“诸恶疮血出多而心烦不安,不得睡眠,亡血故也。” 、
  本方加减后用于本证痛经,以人参、黄芪补气.四物养血调血,香附,元胡行气止痛.气血充盈,血脉流畅,则痛自除。
  (2)十全:久补汤(《和剂局方。治诸虚附骨蒸》)
  人参 黄芪 白术 茯苓 甘草.肉桂 当归 川芎 白芍 熟地
  原方“治男子、妇人诸不足,五劳七伤,不进饮食,久病虚损,时发潮热.气攻骨脊,拘急疼痛,……”等。
   方中四君加黄芪以补气,四物以补血, 肉桂温阳散寒.共奏益气补血止痛之功。若证见胁痛.乳胀、小腹胀痛血虚肝郁者,上方加柴胡、小茴香,乌药。证见头晕,心悸、眠差、血虚者,加枸杞、夜交藤。腰腿痠软者,加菟丝子,续断,桑寄生。畏冷喜热熨者,酌加附片,艾叶、仙茅。
  五,肝肾虚损型
  (一)辨证 .
  I.妇科证候特点:经期或经后一、二日内小腹绵绵作痛,经色黯淡.经量少而质薄。
  2.全身症状:或有耳鸣、头晕,眼花;或腰酸,小腹空坠不温;或潮热,脉细弱.或沉细,苔薄白或薄黄。
  3.证候分析:肝肾不足或亏损,冲任俱虚,精血本已不足,行经之后,血海更虚.胞脉失于濡养,故痛多见于经净之后。精亏血少,阴损及阳,经量少而色淡质薄.小腹空坠不温,舌苔薄白,脉沉弱。精亏血少.可致头昏晕,耳鸣、眼花。肝肾阴号,虚热内生,则见潮热.苔薄黄,脉沉细。
  (二)治疗
  1。治则:益肾养肝止痛。
  2.方药:可用调肝汤益肾调经汤
  (1)调肝汤(《傅青主女科.调经》):
  当归 白芍 山茱萸 巴戟 阿胶 山药 甘草
  原方用治妇人“少腹痛于经行之后”,属肾虚不能养肝,肝木克伐脾土之证。
  方中当归、白芍养血柔肝, 山萸肉益精气、养肝肾. 已戟温肾益冲任. 阿胶滋阴益血, 山药健脾补中.全方补肾益精,养血健脾以调达肝气而见功。
  (2)益肾调经汤(《中医妇科治疗学。痛经。肾虚肝郁型》):
  巴戟 熟地 续断 杜仲 当归 白芍 台乌 焦艾 益母草
  原方治: “经来色淡量少,经后少腹疼痛,两胁作胀.腰部酸软,倦怠无力”之证。
   方中巴戟、杜仲、续断补肾,熟地益精养血, 当归、白芍养血柔肝,焦艾、台乌温宫理气止痛.益母草活血调经。兼胸胁胀者,酌加川楝子,郁金。眼花,苔薄黄者.用调肝汤加菊花、丹皮、赤芍。潮热者酌加鳖甲,青蒿、地骨皮。小腹空冷者.用益肾调经汤去益母草,酌加附片。
  [其他治疗]
  1。针灸治疗 .
. 针或灸合谷、关元、三阴交。
  耳针:子宫穴、内分泌穴、交感穴等。
  湿热型痛经不宜灸关元穴。
  2.止痛药物
  延胡索乙素50~100毫克. 4~6小时一次。
  [预防与护理]
  痛经患者应注意精神调养,切勿在痛前有畏惧感,饮食起居须有常,经期忌生冷或刺激性饮食,忌涉水,游泳。寒凉、滋腻药物慎用。劝导患者配合医嘱,坚持周期性治疗。
  [预后] ;
  痛经病因复杂,容易反复.器质性病变引起的痛经疗效尚不满意。
  [结语]
  痛经以随月经周期发生小腹部疼痛为特征.此亦为诊断痛经的主要依据,其所以随月经周期而发生疼痛, 与三个方面因素有关:致病原因、经期及其前后特殊生理环境、患者素体因素。致病原因通过经期生理状态,在素体因素影响下.导致了冲任气血不畅或冲任气血虚损,以致:不通则痛”或“不荣而痛”。故痛经病位在冲任,胞宫,变化在气血,表现为痛证。其辨证要点为辨疼痛的时间.性质、部位,结合月经情况.素体情况,兼证舌脉而分虚实论治。注意平时的调养。
  [文献摘录]
  《校注妇人良方.调经门。月水行止腹痛》;经来腹痛. 由风冷客于胞络冲任……用温经汤。
  《丹溪心法。妇人》:经候过而作痛者,气血俱虚也:经将来作痛者,血实也。
  《朱南孙老中医治疗膜样痛经的临床经验》:朱氏行瘀破滞方(刘寄奴、五灵脂、生蒲黄、元胡、川栋子、山楂、柴胡、青皮、血竭末),经量多则去柴胡,川栋子、加炮姜炭,熟军炭、三七末(吞服);量少去青皮,山楂、加主棱、莪术、炙乳没等,于经前一周煎服.连服7~10剂,一般6个月后即能见效。(《广西中医药》6(2):3.t98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