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痛经中医知识学习

 仰望天空3tvwle 2023-08-20 发布于浙江
*1
痛经中医知识学习

痛经指妇女在经期及其前后,出现小腹或腰部疼痛,甚至痛及腰骶,每随月经周期而发,严重者可伴恶心呕吐、冷汗淋漓、手足厥冷,甚至晕厥,给工作生活带来影响。好发于15~25岁及初潮后的6个月至两年内,是妇科最常见症状之一。痛经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痛经是指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的痛经,占痛经90%以上;继发性痛经是指盆腔器质性疾病引起的痛经。本节主要叙述原发性痛经。

本病中医亦称为“痛经”,或称为“经行腹痛”。

图片
图片
01
病因病机

中医学认为痛经的发生与素体因素及经期、经期前后特殊的生理环境有关。非行经期间,冲任气血平和,致病因素不能引起冲任、胞宫瘀滞或不足,故不发生疼痛,而在经期或经期前后,血海由满盈而泄溢,胞宫气血由气盛血旺至经后暂虚,气血变化急骤,致病因素乘时而作,使气血运行不畅,胞宫经血流通受阻,以致不通则痛;或致冲任胞宫失于濡养不荣而痛。

1.气滞血瘀 素多抑郁,或经期前后伤于情志,以致“经欲行而肝不应,则拂其气而痛生”(《傅青主女科》);或经期产后(包括堕胎、小产、人工流产),余血内留,离经之血内蓄于胞中而成瘀。气滞血瘀,不通则痛。

2.寒凝血瘀 经行产后,冒雨涉水,贪食生冷或坐卧湿地,寒湿伤于下焦,客于冲任,与经血相结,阻于胞脉,经行不畅,“寒湿满二经而内乱,两相争而作痛”(《傅青主女科》)。

3.湿热瘀互结 经期产后感受湿热之邪(如洗涤不洁、不禁房事等),或宿有湿热内蕴,流注冲任,搏结于胞脉而留瘀,致经行不畅,发为痛经。

4.气血虚弱 禀赋不足,或脾胃素弱,生化乏源,或大病久病,耗损气血,经期阴血下泻为经,势必更虚,“血海空虚气不收也”(《胎产证治》),冲任胞脉失于濡养而发痛经。

5.肝肾不足 先天禀赋不足,肝肾本虚,或多产房劳,损及肝肾。精亏血少,冲任不足,胞脉失养,经将净血海更虚,故而作痛。

图片
02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一)症状

1.腹痛

(1) 一般于初潮后数月出现,也有发生在初潮后2~3年的年轻妇女。

(2)疼痛多自月经来潮后开始,最早出现在经前12小时,以行经第1天疼痛最剧烈,持续2~3天后缓解。疼痛常呈痉挛性,通常位于下腹部耻骨上,可放射至腰骶部和大腿内侧。

(3)腹痛剧烈时,可伴有面色苍白、出冷汗、手足发凉,甚至晕厥、虚脱等。

2.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泻及肠胀气或肠痉挛等。一般可持续数小时,1~2天后症状逐渐减轻、消失。

(二)体征

下腹部可有压痛,一般无腹肌紧张或反跳痛。妇科检查常无异常发现。

(三)常见并发症

经前期综合征 月经来潮前7~10天出现以躯体及精神症状为特征的综合征,除了腹痛外,还伴有头痛、乳房胀痛、紧张、压抑或易怒、烦躁、失眠、水肿等一系列症状,月经来潮后症状即自然消失。

图片
03
鉴别诊断

一)异位妊娠破裂

异位妊娠破裂之腹痛,多有停经史及妊娠资料可查,孕后可有一侧少腹隐痛,不规则阴道流血史,发作时突然腹痛如撕裂,剧痛难忍,伴面色苍白、冷汗淋漓、手足厥冷,或伴有恶心呕吐。但亦有无明显停经史即发生异位妊娠破裂者。

(二)先兆流产

先兆流产有停经史及早孕反应,可见阴道流血,妊娠试验阳性,B超检查子宫腔内有孕囊,而痛经则无上述妊娠征象。

(三)肿瘤蒂扭转、破裂、变性

除有卵巢肿瘤病史和可扪及盆腔肿物外,疼痛往往突然发作,过去并无明显之周期性痛经史,此次发作时亦与月经周期无关。

(四)卵泡破裂或黄体破裂

卵泡破裂或黄体破裂也可致腹腔内出血而出现突发性下腹痛。前者多发生于月经周期的中段,后者则发生于经前或妊娠早期,一般有诱因可查,如性交、剧烈运动或腹部挫伤等。

(五)急性盆腔炎

除腹部胀痛外,多伴有高热、烦渴等热证表现,并有带下异常等。

上述几种妇科痛证均与月经周期性发作无甚关系,应详加鉴别。其他内、外科之腹痛,如急性阑尾炎、胃肠出血等,亦需根据病史、症状、体征等仔细鉴别。

图片
04
辨证治疗

痛经的辨证要点是根据疼痛的性质、部位、程度、时间,结合月经的期、量、色、质与兼证、舌脉,辨明寒、热、虚、实。

疼痛的性质、程度:掣痛、绞痛、刺痛、拒按属实证;隐痛、坠痛、喜揉喜按属虚证;下腹冷痛,得温痛减,属于寒证;下腹痛如针刺,得热痛剧,属于热证;胀甚于痛,矢气则舒,属于气滞;痛甚于胀,经行血块排出,腹痛减轻,属于血瘀。

疼痛的时间:发生于经前或经潮1~2天内多属实证;经后腹痛绵绵多是虚证。

疼痛的部位:痛在两侧少腹病多在肝;小腹痛引腰脊者病多在肾。

总而言之,痛经病位在冲任胞宫,变化在气血。临床上寒证多而热证少,实证多而虚证少,夹虚者多,而全实者少。审因论治,方能药到病除。

(1)气滞血瘀

证候特点:每于经前1~2天或经期小腹胀痛,胀甚于痛,拒按,或伴乳房胀痛、胸胁胀满不适;或月经先后无定期,量少,或经行不畅,经色紫黯有块,血块排出后痛减;常伴有烦躁易怒,甚或恶心呕吐,舌紫黯或瘀点,脉弦滑或弦涩。

治法:理气活血,祛瘀止痛。

推荐方剂:膈下逐瘀汤。

基本处方:当归9g,川芎6g,赤芍12g,桃仁10g,红花9g,枳壳12g,延胡索9g,五灵脂9g,牡丹皮12g,乌药9g,香附15g,甘草6g。每天1剂,水煎服。

加减法:肝郁较甚,胸胁乳房痛甚者,加柴胡6g、青皮6g、竹叶12g以疏肝理气止痛;肝郁化热,症见口干,口苦,月经持续时间长,色黯质稠,舌红苔黄,脉弦数,加栀子12g、夏枯草12g、黄芩12g以疏肝清热;若痛经剧烈,伴恶心呕吐,苔厚腻,脉滑,为肝气夹冲气犯胃,加竹茹12g、生姜6g、法半夏12g以平冲降逆止呕;若痛连肛门,兼前阴坠胀者,加柴胡6g、川楝子12g、大黄9g以理气行滞止痛;若肝郁伐脾,症见胸闷、食少者,可加白术15g、茯苓15g、陈皮6g以健脾。

(2)寒凝血瘀

证候特点: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拒按,得热痛减,或经期延后,月经量少,经色瘀黯有块,或畏寒身痛,手足欠温,面色青白,舌黯苔白润或腻,腻沉紧。

.治法:温经散寒,化瘀止痛。

推荐方剂:少腹逐瘀汤。

基本处方:小茴香6g,干姜6g,没药9g,肉桂6g(焗服),赤芍12g,蒲黄9g(包煎),五灵脂9g(包煎),当归12g,川芎6g,延胡索12g。每天1剂,水煎服。

加减法:若月经量过少,色瘀黯,可加桃仁12g、鸡血藤30g以活血通经;若腰痛、身痛甚者,加独活15g、桑寄生18g、巴戟天15g以补肾气,散寒湿;若气滞偏盛,冷痛作胀者,加乌药9g、香附12g以温通行气;若系虚寒所致痛经,证见经行下腹绵绵作痛,喜暖喜按,月经量少,色淡质稀,畏寒肢冷,腰骶冷痛,面色淡白,舌淡,脉沉细,治宜温经养血止痛,上方可加熟附子9g(先煎)加强温经散寒之力;若阳虚内寒,痛甚而厥,症见手足不温,或冷汗淋漓,为寒邪凝闭,阳气失宣之象,可加人参15g、熟附子12g(先煎)、艾叶12g,以温经散寒,回阳救逆。

(3)湿热瘀互结

证候特点:经前或经期小腹疼痛拒按,有灼热感,或伴腰骶胀痛,或平时即感小腹疼痛,经期加剧,或低热起伏,伴有月经先期、月经过多或经期延长,经色黯红,质稠有块,或平时带下黄稠、阴痒,小便黄短,大便不爽,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治法:清热除湿,化瘀止痛。

推荐方剂:清热调血汤。

基本处方:黄芩12g,龙胆草10g,佩兰12g,薏苡仁30g,茵陈15g,蒲黄6g(包煎),五灵脂6g(包煎),丹参15g,赤芍12g,牡丹皮12g,厚朴10g,延胡索12g。每天1剂,水煎服。

加减法:若月经过多,或经期延长,酌加益母草18g,血余炭12g,地榆、槐花各15g以凉血止血;若腰骶胀痛,可加桑寄生18g、秦艽15g以祛湿通络止痛;若平时带下量多,色黄质稠气臭,酌加黄柏15g、忍冬藤30g、败酱草20g等以加强清热解毒利湿之力;若热盛致口干,腹胀痛,大便干结者,可加虎杖20g、枳实15g以泄热存阴。

(4)气血虚弱

证候特点:经期或经后1~2天,小腹隐隐作痛,喜按,伴见小腹或阴部空坠,经血量少、色淡、质清稀,或月经后期,面色萎黄无华,神疲倦怠,气短懒言,舌淡苔白,脉细弱。

治法:益气养血,调经止痛。

推荐方剂:八珍汤。

基本处方:当归12g,川芎9g,党参15g,白术15g,黄芪15g,生姜9g,大枣12g,白芍12g,甘草9g,香附12g。每天1剂,水煎服。

加减法:气虚兼寒,痛喜温熨者,加艾叶12g、台乌药9g、肉桂1.5g(焗服)以温经散寒止痛;血虚甚,证见头晕、心悸、失眠者,加阿胶12g(烊化)、鸡血藤30g、酸枣仁15g以养精血安神;兼肾虚,证见腰膝酸软者,加菟丝子25g、川断12g、杜仲18g以补益肾气;脾虚气滞,见纳少便溏者,加木香9g、砂仁6g(后下)以行气醒脾。

(5)肝肾不足

证候特点:经期或经后少腹绵绵作痛,腰部酸胀,月经色淡量少质稀薄,或有潮热,或耳鸣,或头晕目眩,舌淡,苔薄白或薄黄,脉细弱。

.治法:滋养肝肾,和营止痛。

推荐方剂:归肾丸。

基本处方:杜仲15g,菟丝子20g,熟地黄15g,山茱萸9g,枸杞子12g,当归12g,茯苓12g,白芍12g,甘草6g,香附12g。每天1剂,水煎服。

加减法:若伴腰骶酸痛甚,夜尿多者,可加川断15g、狗脊15g、益智仁12g、桑螵蛸15g以补肾强腰;若月经量少,酌加川芎9g、鸡血藤30g、女贞子15g以养血通经;若兼头晕、心悸不寐者,加夜交藤30g、酸枣仁15g、五味子9g以镇静安神;若兼见心烦少寐、颧红潮热等阴虚内热之象者,加青蒿9g、鳖甲20g(先煎)、地骨皮15g以清虚热;若兼畏寒肢冷、腰酸如折、舌淡、脉沉迟等阳虚见证,可酌加补骨脂15g、熟附子9g(先煎)、淫羊藿10g以温补肾阳。

2.中成药

(1)田七痛经胶囊:通调气血,止痛调经。适用于各类型痛经,尤其是因寒致痛者。胶囊,每次3~5粒,每日3次,经期或经前5天服用。或每次3~5粒,每日2~3次,经期后继续服用,以巩固疗效。

(2)金佛止痛丸:行气止痛,疏肝和胃,祛瘀。适用于各类型痛经,每次5~10g,每日2~3次。寒证者须用姜汤送服。

(3)七制香附丸:开郁顺气,调经养血。适用于肝郁气滞,气血运行不畅所致的痛经。每次1丸,每日2次。

(4)痛经丸:温经活血,调经止痛。适用于气滞寒凝,血行不畅的痛经。每次6g,每日2次。

(5)济坤丸:调经养血,和胃安神。适用于气滞血瘀而兼有心脾两虚之痛经。每次1丸,每日2次。

(6)散结镇痛胶囊:软坚散结,化瘀定痛。适用于各类型痛经。每次4粒,每日3次。

图片
05
西医治疗

治疗原则主要是对症治疗,以止痛、镇静、解痉为主。

1.前列腺素合成酶抑制剂 月经来潮即开始服药效佳,连服2~3日。美国FDA批准的用于治疗痛经的药物有布洛芬、酮洛芬、甲氯芬那酸、双氯芬酸、甲芬那酸、萘普生。布洛芬(ibuprofen) 200~400mg口服,每日3~4次,或酮洛芬(ketoprofen) 50mg口服,每日3次。

2.镇痛剂 当痛经严重时,可用哌替啶、吗啡等麻醉性止痛药物。因容易成瘾,故不宜久用。常予罗通定60mg,疼痛时肌内注射。

3.解痉及镇静药

(1)阿托品:每次0.3~0. 5mg,疼痛时皮下注射。

(2)苯巴比妥:每次0.03g,每日1~3次口服。与止痛药合用能增强疗效。

4.性激素治疗

(1)雌激素:适用于子宫发育不良者,能促进子宫发育,改善子宫血运。用法:戊酸雌二醇,1~2mg口服,每日1次,从月经第5天开始服用,连服21天为一周期,用3~6个周期。

(2)孕激素:抑制子宫收缩,重新调节雌、孕激素平衡,用于膜样痛经,可使子宫内膜呈碎片样排出。用法:自月经第20天起肌注黄体酮,每日1次,每次20mg,共5天。

(3)雌孕激素复合物:适用于少数痛经较顽固者,可抑制排卵,使子宫内膜受抑制,抑制前列腺素。用法:口服短效避孕药如去氧孕烯炔雌醇片,于月经第5天起,每晚口服1~2片,连服21天,连续用3~6个周期。

图片
06
护理

(一)预防

1.正确地认识和对待痛经 月经是生理现象,一般盆腔充血可能出现轻度腰酸、下坠感、嗜睡、疲倦等不适,但当行经前后出现的疼痛或不适影响个人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就是一种病理状态。原发性痛经患者如按照月经前后的保健原则,采用多层次和综合性防治保健措施,痛经症状可明显减轻甚至消失。

2.制定科学的个体化保健计划 原发性痛经患者科学的个体化保健计划应在医生指导下制定,其内容包括:良好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健康的精神心理、科学的营养补充、恰当的运动量、避免环境刺激和有害物质的摄入和坚持定期体检等。定期行妇科普查,妇科普查应每年进行1次,内容包括:妇科、内科、内分泌科。特别注意子宫、卵巢、乳腺和内分泌疾病的防治。所有药物治疗均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二)调护

1.生活调护

(1)加强卫生宣教,广泛宣传月经生理和月经期卫生知识,使妇女了解月经来潮正常的生理过程,消除其顾虑和精神负担。

(2)积极参加适当的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增强抵抗力,防止痛经。

(3)注意劳逸结合,睡眠充足,生活规律,经期避免过度疲劳和紧张,避免重体力.劳动和剧烈体育运动。

(4)避免寒凉,经期不宜当风感寒,冒雨涉水,冷水洗脚或冷水浴等。

(5)保持外阴清洁,月经期禁止性交、盆浴和游泳。

2.饮食调养 痛经患者要注意少吃寒凉生冷,以免经脉凝涩,血行受阻;避免咖啡因,咖啡、茶、可乐、巧克力中含有咖啡因;禁酒。均衡饮食,避免过甜或过咸的食品,多吃蔬菜、水果、鸡、鱼、瘦肉等。注意补充维生素及矿物质。常用食疗方如下:

(1)益母草煮鸡蛋:益母草15~30g,鸡蛋2个,红糖适量。将益母草与鸡蛋放入适量水中同煮,待鸡蛋刚熟时剥去蛋壳,加入红糖,复煮片刻,吃蛋喝汤。适用于所有痛经患者,具有活血祛瘀,通经止痛之效。

(2)田七蒸鸡:母鸡胸脯肉250g,三七末15g,冰糖(捣碎)适量。将三七末、冰糖与鸡肉片拌匀,隔水密闭蒸熟。一日分3次食用。长于活血化瘀定痛,又兼滋补强壮,益气止血。适用于血脉瘀滞而见气血虚弱的患者。

(3)酒芎鸡蛋汤:川芎5g,黄酒20ml,鸡蛋2枚。川芎、鸡蛋同煮,蛋熟后去渣及蛋壳,调入黄酒,吃蛋喝汤。连用1周。适用于虚寒痛经。

(4)当归生姜羊肉汤:当归30g,生姜60g,羊肉500g。将当归、生姜洗净、切片;羊肉剔去筋膜,置沸水锅焯去血水,捞出晾凉,横切成长短适度的条块。将羊肉条块及生姜、当归放入洗净沙锅内,掺入清水适量,用武火烧沸,打去浮沫,改用文火炖至羊肉熟烂即可。具补血温中,祛寒止痛之效。适用于寒凝胞宫之痛经患者,以虚寒者最为适宜。

3.精神调理

(1)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普及相关卫生知识。帮助患者了解月经来潮的变化规律,告知患者月经来潮时正常的生理现象。

(2)家属朋友协助配合:使患者家属朋友协助配合,给予同情、安慰和鼓励。

(3)社会调节:医务人员应耐心解答病者提出的问题,并给予指导解决。

图片


以上内容来自中医临床智能辅助决策系统中的知识推荐模块,模块中还有其他常见病的中医知识,您可以移步到知识推荐详情页 (tcmcds.com) 进行学习。


版权声明:文章来源:王小云,黄健林.妇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J].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本文内容图片来自网络,本平台重在交流分享,非商用,若有侵权请留言联系小编删除。转载本文内容请注明来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