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口疮

 学中医书馆 2013-02-06

口疮   可另查口腔病
  (概述]
  口疮是指口舌粘膜上出现淡黄色或灰白色小溃疡,局部灼热疼痛的一种疾病。口疮的范围较广,凡口腔颊腭、唇舌粘膜发生点状溃疡性损害的病变,均属本病范围.口疮又名口疡,发生于口唇两侧者,称燕口疮;满口糜烂,色红作痛者,称为口糜.小儿口疮的发生如与疳病有关者,称为口疳。其病理和治疗大体相同,故一起讨论.西医学中的疱疹性口炎、球菌感染性口炎、复发性口疮、创伤性口腔粘膜溃疡、口腔粘膜结核性溃疡、白塞综合征等均属于中医“口疮”的范畴。小儿常见疱疹性口炎和球菌感染性口炎。
  口疮为小儿常见的口腔疾患,任何年龄小儿均可发病,以2—4岁为多。本病可单独发生,或因其它疾患致机体抵抗力降低时伴发.无明显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小儿口疮一般预后良好,但失治、误治可导致重症,或反复发作,耗气伤阴,转为疳病。
  口疮之名,首见于《内经》,后世医家多有阐发。《诸病源候论》明确指出口疮之病因在于心脾热盛。《圣济总录》指出口疮之病有实有虚。.《小儿药证直诀》未论及口疮,但钱乙门人阎季忠所著《阎氏小儿方论》有治口疮方药。《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唇口病论》说:“风毒湿热,随其虚处所著,搏于血气,则生疮疡……若发于唇里,连两颊生疮者,名曰口疮。若发于口吻两角生疮者,名曰燕口疮。”《幼科类萃》指出小儿与母同服药的必要性。《幼幼集成》指出孕母怀胎,对胎儿的影响不容忽视,指出胎禀因素。历代医家对小儿口疮的病因病理及分证论治作了精辟的论述。
  现代对小儿口疮的研究主要偏重于临床研究,辨证论治的认识不断提高,多种疗法治疗小儿口疮有许多总结报道,以药物内服或外用者为多,亦有其它方法。实验研究主要侧重于复发性口疮的病因病理研究,从不同方面阐明了药效原理,有助于提供.临证选方用药参考。
  (病因病理]
  一、病因

  多种病因可引起口疮,常见的有外感因素、食伤因素和正虚因素3类。
  1.外感病因 外感风、火(热)、湿、燥邪均可致口疮,而风邪、燥邪及湿邪常与火邪相合而致病。最常见者,为风热外感,引动心脾两经内热,蒸于口舌粘膜为口疮。夏令常夹湿,秋冬常夹燥。
  现代研究表明,口腔炎由细菌和病毒感染引起,常见的细菌如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绿脓杆菌或大肠杆菌等。病毒如单纯疱疹病毒和柯萨奇病毒等.
   2.食伤病因 小儿乳食不知自节,或过食肥甘辛辣煎炸之品,或饮食无节,贪食无厌,进食过量,致心脾蕴热,火热上炎,熏蒸口舌而致口疮。另外,孕母过食厚味,积郁生热,热传胞胎,致胎儿心脾积热。
  3.正虚病因 小儿素体阴虚,或因患其它疾病,如急性感染、长期腹泻等造成体质虚弱,阴液亏耗,水不制火,虚火上炎,热熏口腔发为口疮。也有身体虚弱而过食寒凉,或吐泻之后脾胃阳虚,由于阳虚而致无根之火上浮发为口疮,此型小儿较少见。现代研究认为,复发性口疮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二、病理
  1.病变脏腑在心脾胃肾 中医学认为,口腔通过经络与脏腑有密切联系。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脾络布于舌下,心开窍于舌,心脉布于舌上,肾脉连咽系舌本,两颊与龈属胃与大肠,牙齿属肾,任、督等经脉均上络口腔唇舌。因而口疮的局部病变在口腔,其病变脏腑在心脾胃肾,无论是外感、食伤,还是正虚,其主要的病理变化,是心脾胃肾四脏腑的功能失调。
  2.病理因素为火热 口疮发生与火热上炎有密切关系。外感六淫之邪均可以郁久化热,内伤乳食蕴热化火,正虚阴亏液耗,水不制火,虚火上炎,说明火热上炎是本病的基本病理改变。
  3.病机属性分虚实 由于口疮的病因不同,身体禀赋有差异,因而在病证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病程有长短之分,其病机属性可分为实火和虚火两类。一般新病,急性起病及体质好者,多为实证。久病,反复发生,迁延不愈及体质虚弱者,多为虚证.小儿口疮以实火者为多。
  4。病情演变重气阴 小儿口疮病理因素为火热,易耗阴液,故其病情演变,必须重视气阴的消长。实火证如失治、误治,灼阴耗气转为虚火证;虚火不除,亦伤气阴,易感外邪,转为虚实兼夹证。阴虚日久,由阴及气,转为气阴两虚,迁延不愈。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要点
  1.初起口腔内粘膜发生红肿或散在小疮,继而糜烂,形成溃疡,流涎,疼痛,可伴发热,颌颐下淋巴结肿大。
  2.发病多与饮食失调或发热疾患有关。
  二、鉴别诊断
  l。牙疳 多见于儿童及青壮年,发病急骤。好发于前牙牙龈,主要特征为牙龈缘及龈乳头形成穿掘性坏死溃疡,可波及多个牙齿,溃疡边缘不齐,互相融合成大片溃疡面,并向周围及深层侵犯,可波及唇颊、舌、腭、咽、口底等处粘膜,局部形成不娩则形状的坏死性深溃疡,上覆灰黄或灰黑色假膜,周围粘膜有明显的充血水肿,触之易出血,有特殊腐败臭味。
  2.手足口病 多见于4岁以下小儿:口腔粘膜溃疡,伴手、足、臀部皮肤疱疹.春夏流行。口疮为散发,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不伴有皮肤疱疹.
  (辨证论治]
  一、证候辨别
  1。辨别常证
  (1)辨虚实 口疮有实火与虚火之分,辨证可从病史、全身症状及局部病变3方面着手。实火口疮有风热在表,脾胃积热,心火上炎之别,起病急,常有外感或伤食史,病程短,容易治愈;虚火口疮,常有素体阳虚,或久患它病造成体质虚弱病史,病程长,易反复发作。全身症状方面,风热在表多有发热,恶寒;脾胃积热有发热口臭、大便干结等症;心火上炎有心烦不安,小便短赤;虚火上浮则神疲颧红,手足心热。
  (2)审病灶 口疮是局部病变,是脏腑功能失调的局部表现,局部病变是辨证的重要依据。辨证时要注意局部与整体的统一,注重局部病变,但必须结合全身症状详察明审。局部辨证主要靠望诊,其辨证要点如下:
  ①斑块 疮周见红色斑块多为实火,见淡红或淡白斑块多为虚火,肿而不红为湿盛。
  ②疮面 黄色脓膜为热毒,黄而粘腻为湿热。
  ③鳞屑 疮周起鳞屑,急性发作者多为实证,日久口疮起鳞屑或见龟裂者多为血虚阴亏。
  ④疼痛 疼痛较甚,灼热,多为实火,疼痛轻微,或因饮食受刺激时痛,多为虚火之证。
  ⑤深浅 疮浅者病轻,疮深者病重,深陷如穴如坑者更重。
  2.辨识轻重 口疮轻证,一般发热不高,纳食稍差,精神尚好,口疮浅、小、少,愈合快。重证者,发热高,精神萎靡。影响进食,口疮深、大,遍布满口,愈合迟,甚则反复发作,日久不愈。
  二、治疗原则
  治疗口疮,以清热泻火为基本法则,内治外治相结合。口疮是心脾胃肾脏腑功能失调的局部表现,而口疮的局部刺激,又可进一步促使内脏失调。内治是治其本而撤其源,外治是祛腐生肌,直接作用于溃疡病灶。要注意的是实热证虽宜清热泻火;但不能一清到底,后期应以调理为主;虚热以补虚为要,但急性发作时,应清补结合,甚则以清热为主,病情控制后,再用补养之法,调治其本。具体用药时,针对火热炎上,病变在口腔的特点,在辨证用药的基础上,适当选用一些引热下行之品,能提高疗效。外治同样要遵循辨证论治的原则。敷脐、推拿、针灸等疗法也可应用。重症患儿、还应中西药配合治疗以提高疗效。
  三、分证论治 

  l。风热在表
  证候表现 唇舌或两颊内出现疱疹、溃疡.红肿,疼痛,流涎,伴有发热、恶寒、咽红、咳嗽,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指纹浮紫,脉浮数。
  辨证要点 口疮初起,起病急骤,全身及局部病变均显示风热束表之象。口疮红肿未甚,未溃烂融合成片,全身热毒不盛,与心脾积热可以辨别。

  治法主方 疏风清热。银翘散加减。
  方药运用 常用药:银花、连翘、竹叶、牛蒡子、板蓝根、薄荷、甘草梢。发热重加柴胡;小便短赤加通草、滑石;夏令夹暑湿加香薷、荷叶、佩兰;口干欲饮加芦根、天花粉。
  验方银蓝汤(生地、板蓝根、金银花、连翘、生山栀、薄荷、人中黄)加防风、柴胡、荆芥。口疮兼外感风热者可用竹叶石膏汤:淡竹叶、生石膏(先煎)、生大黄(后下),加银花、连翘、板蓝根治疗,清热兼和胃,且药味甘淡,适合小儿服用。现代实验研究还证实多种中药如金银花、射干、虎杖、紫花地丁、马齿苋、赤芍、黄精、侧柏叶等对单纯疱疹病毒有直接抑制作用,可在辨证的前提下选择配用。本证在内服药同时,应加用外治法,如冰硼散冷敷患处,每日4—6次。
  2.脾胃积热
  证候表现 口腔溃疡较多,或满口糜烂,周围红赤,疼痛拒食,烦躁多啼,口臭涎多,牙龈红肿,小便黄,大便干结,或发热面赤,舌质红,苔黄或黄腻,指纹紫滞,脉滑数。
  辨证要点 起病前多有过食厚味,贪食过量史,溃疡周围粘膜鲜红,疼痛拒食,口臭,大便干结等为本证特征。
  治法主方 清热解毒,通腑泻火。凉膈散加减。
  方药运用 常用药:黄芩、黄连、连翘、栀子、生大黄(后下)、芒硝(兑入)、竹叶、薄荷(后下)、甘草、蜂蜜(兑入)。口渴烦躁加生石膏、知母;小便短赤加生地、通草;溃烂不收El加人中白、五倍子;大便不实者,可选用清热泻脾散清泻心脾积热。本证常有大便干结,但只要无大便泄泻者,均可用生大黄,取其通腑泄热之功。生大黄一般用3—6g,便秘者后下,大便正常者同煎,药后便泄次频者停用.肺胃热重,阴液已伤可用沙参麦冬汤(沙参、麦冬、玉竹、天花粉、扁豆、冬桑皮、甘草、大青叶、人中白)清热解毒,清肺养胃阴,生津润燥。兼有湿热者,可选用甘露消毒丹治疗。本证外治可用青黛散或绿袍散涂敷患处。 .
  3.心火上炎
  证候表现 舌上、口腔糜烂或溃疡,色红疼痛,饮食困难,心烦不安,口干欲饮,小
便短赤,舌尖红赤,苔薄黄,指纹紫滞,脉细数。
  辨证要点 舌上溃疡、舌尖红、心烦不安、小便短赤等为本证特征。
  治法主方 清心泄热,引热下行。泻心导赤散加减。
  方药运用 常用药:黄连、生地、竹叶、通草、白茅根、灯芯草、甘草、车前草。木通可致血尿。对肾脏有损害,小儿不宜用,换用通草。热毒盛可加栀子、黄芩;口干欲饮,热伤津液可加芦根、麦冬等。方中黄连苦寒,剂量不宜大,可用l~2g。灯芯草、通草,泻心火,引热下行,亦以l~2g为宜。
  本型口疮也可选用五倍子泻心汤(五倍子、薄荷、生甘草、竹叶、生大黄、炒槟榔、黄芩、黄连、连翘)治疗。
  4.虚火上浮
  证候表现 口舌溃疡反复发作,稀疏色淡,不甚疼痛,神疲颧红,口干不渴,盗汗,手足心热,舌质淡红,苔少,指纹淡紫,脉细数。

  辨证要点 病程较长,口舌溃疡反复发作,稀疏色淡,伴有阴虚内热,虚火上炎之证象。
  治法主方 滋阴降火。知柏地黄汤加减。
  方药运用 常用药:生地、黄柏、知母、山茱萸、茯苓、山药、丹皮、泽泻、玄参等。邪热稽留,耗伤津液可加石斛、旱莲草、沙参等;肝肾阴虚者,可加肉苁蓉、女贞子、菟丝子。
  心肾虚火口疮可用六味地黄丸补心丸化裁,滋阴降火,清心安神.脾阴虚口疮用甘露饮滋阴生津,泻热利湿。肝肾阴虚口疮用一贯煎治疗。热病后期,热邪灼阴,阴液亏耗,虚火上炎所致口疮,可用养阴清肺汤治疗,其方药:生地6g,麦冬4g,玄参5g,贝母、丹皮、白芍各3g。若吐泻之后,脾肾阳虚,无根之火上浮而见口舌生疮,神疲面白,小便清长,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者,可用理中汤加肉桂以温补脾肾,引火归原。本证外治,可用锡类散养阴生肌散涂患处。
  (其它疗法)
  一、中药成药
  1.瓜霜退热灵 用于实火口疮.
  2.牛黄解毒片 用于实火口疮。 .
  3.小儿化毒散 用于实火口疮。
  4.知柏地黄丸 用于虚火口疮。
  二、单方验方
  1。板蓝根或大青叶15~30g,浓煎服。用于实火证。
  2.一枝黄花30g,水煎服,1 日1分服。用于实火证。
  3.仙鹤草30g,水煎,1日分服。用于实火证。
  4.茵陈20g,加水250ml,用文火煮沸1O分钟,过滤药液,代茶饮,用于湿热证。
  5.鲜天门冬适量,洗净捣烂取汁,频频噙服,连服l周。用于小儿口疮经久不愈,或愈后又发.
  6.口疳八味汤 生石膏、芦根各30g,大青叶20g,生地、玄参、赤芍、丹皮各lOg,生甘草5g。每日l剂,水煎,分3—4次服。治疗实热口疮。
  三、药物外治
  1.野菊花、金银花、薄荷、连翘,板蓝根各lOg,玄参15g,加水1000ml煎沸,待温后含漱,每次至少含漱3分钟,每日3—5次。用于口疮实热证。
  2.复方西瓜霜 西瓜霜、黄连、川贝母、黄柏、黄芩、薄荷脑、冰片、朱砂等,撒布患处,每日1—2次。用于实热证。
  3.珠黄油 取3只稍大的鲜鸡蛋,煮熟取黄,文火煎出蛋黄油,外敷溃疡面上。用于实火证,虚火证均可.用于溃疡FJ久不敛者更佳。
  4.细辛末2.5g,与适量的小麦粉用温水调成粘稠饼状,直径3~4cm,厚度0.5cm,直接敷于肚脐上,可用塑料薄膜及纱布贴膏固定。早晚各换1次,3日为1个疗程。用于虚火证。
  5.吴茱萸粉2g,陈醋2ml,蜂蜜2g,调成糊剂,直接贴敷于两足涌泉穴,外用纱布、胶布固定,每天调换糊剂1次,3次为1个疗程。用于虚火证。
  四、食疗方药

  1.绿豆鸡蛋饮 绿豆适量,鸡蛋1个.鸡蛋打入碗中调匀,绿豆放入砂锅,冷水泡10~20分钟后煮沸,沸后3—5分钟,将鸡蛋冲入沸绿豆水为蛋花饮用,每日早晚各1次。
  2.绿豆青茶汤 绿豆、青茶、冰糖适量煮至绿豆熟透,取汁频服。用于实热证口疮。
   3。麦门冬粥 麦门冬10g,温水浸泡片刻,大枣2枚,冰糖适量,粳米50g,同入锅内,加水500m!,煮麦门冬烂熟,米花粥稠即可。每日2次温服,3"-5日为1个疗程。适用于阴虚火旺口疮者。
  五、针灸疗法 .
  1.体针 脾胃积热型取穴:足三里、内庭、合谷。阴虚火旺型取穴:肾俞、命门、三阴交、合谷。均留针20分钟,每日1—2次。
  2.氦一氖激光穴位照射 主穴:神阙、涌泉(双)。配穴:合谷(双)、足三里(双)。每次每穴照射3—5分钟,可接受的能量密度为15J/cm2,疗程为3"7天。
  3.耳穴贴压 常用穴:口、肺、肾上腺、肾。备用穴。心、神门。贴压王不留行籽,每日按压2—3次,每次每穴按压1分钟。隔日换贴1次。每次一侧耳,双耳交替,3次为1个疗程。
  六、推拿疗法
  清脾胃,清天河水。清心经,清热泻火。用于实火证。
  加减法:发热去天河水加六腑;流口水重加揉小横纹,推四横纹;烦躁惊悸加揉小天心;虚火上炎加揉二人上马,推涌泉,推补肾经.
  七、西医疗法
  局部可选涂疱疹净、2。5%一5%金霉素鱼肝油、1%甲紫,较大儿童可用消毒防腐含片如克菌定(特快灵),或含漱剂如0.1%利凡诺溶液,1:5000洗必太溶液,或呋喃西林浴液等。疼痛重者,给予磺胺或抗生素。出现脱水和酸中毒者应及时纠正。发热时给予退热。有研究表明,用思密达粉末,或加维生素E油搅成糊状,涂抹溃疡表面,每日5—6次,较大儿童可用思密达3g加入生理盐水或凉开水200ml内摇匀,含漱,一日数次,治疗口腔炎及口腔溃疡。也有报道,口服西咪替丁(每日10~20mg/kg bw)治疗小儿疱疹性口腔炎。
  (预防护理)
  一、预防
  1.勤漱口 晨起、饭后、睡前要漱口,以去除食物碎屑和口腔污物,保持口腔的清洁,可以减少口疮发生。
  2。调节饮食 饮食有节,饥饱适宜,不偏食,宜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勿暴饮暴食,避免过食辛辣煎炒之品。
  3。加强锻炼 注意身心健康,经常锻炼身体,增强体质,避免过劳及精神刺激。
  二、护理
  1.选用适当中药煎剂频漱口。
  2.避免粗硬食品,宜半流质饮食。
  3。饮食宜清淡,忌辛辣刺激及过咸食品。
  4.多休息,避免过劳。
  (文献选录]
  《诸病源候论。唇口病诸候。口舌疮候>):“手少阴,心之经也,心气通于舌;足太阴,脾之经也,脾气通于口。腑脏热盛,热乘心脾,气冲于口与舌,故令口舌生疮也。”
  《幼科类萃.耳目口鼻门》:“口疮者,乃小儿将养过温,心脏积热,熏蒸于上,故成口疮也。宜南星末醋调贴两脚心,乳母宜服洗心散,以泻心汤主之。”
  《证治准绳。幼科。疮疡》:“口疮一证,形与名不同故治法亦异,有发于未病之前,有生于已病之后。”
  《幼幼集成.口疮证治》:“口疮服凉药不效,乃肝脾之气不足,虚火泛上而无制,宜理中汤收其浮游之火,外以上桂末吹之。若吐泻后口中生疮,亦是虚火,理中汤。昧者以为口疮患为实热,概用寒凉,必不效。” ,
  《幼科释谜。口病原由症治》:“小儿口内白烂于舌上,口外糜溃于唇弦,疮少而大,不甚痛,常流清水,此脾胃虚热上蒸,内已先发而后形于外也。”:“大抵此疾,不拘肥瘦,血气盛,又将养过温,或心脾有热,或客热在胃,熏逼上焦而成,此为实证。”
  (现代研究]
  一、药效学研究
  1。抑菌及抗病毒试验 郑民实使用组织培养技术对472种中草药(均含生药10mg/m1)进行了抗Ⅰ型单纯疱疹病毒的初筛(定性)和复筛(定量)研究。该实验复筛出10种高效药物:青木香、刘寄奴、乌药、败酱草、马尾松、夏枯草、石韦、盐肤术、海藻和蒲公英。吴符火等报道,珍珠口疮冲剂(由珍珠、五倍子、甘草等精制而成)体外抑菌实验表明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奈氏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及肺炎球菌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本冲剂溃疡面滴药及灌胃对表皮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引起的实验性豚鼠口腔粘膜溃疡,有明显的治疗作用。李继安报道,复方毛冬青注射液体外抗病毒实验表明,2.5%复方毛冬青注射液对Ⅰ型疱疹病毒有抑制作用。
  2。局部镇痛试验 珍珠口疮冲剂的试验表明,局部用药对甲醛致痛小鼠有局部止痛作用。
  3。微量元素测定 庞劲凡等测定75例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的血清锌、铜、铜/锌比值,结果血锌均值在正常范围的下限,血铜均值正常,铜/锌比值高于正常。用中医辨证分析复发性口腔溃疡与锌、铜的关系,虚证型血锌低于实证型,铜/锌比值高于正常。中医辨证论治能调整血清中锌、铜的含量,使铜/锌比值正常化,并能显著提高细胞免疫功能,从而获得比口服锌剂更佳的疗效。
  4.抗凝血研究 吴葆萱等对173例复发性口疮患者进行血浆纤维蛋白原(FbO)和纤维蛋白(原)裂解产物含量的测定,提示本病具有高纤维蛋白原血症。经临床治疗结果,证明茶色素、丹参、鸡血藤3种药物均具有明显的降低FbO含量的作用,能防止血栓形成,加速溃疡面的愈合,减低复发率。而且还可抗凝血酶,调节与改善血液微循环,对整体的病理调节能力等方面比西药抗凝剂更好,又无出血等副作用。邱曾秀等研究亦
表明,复发性口咽溃疡患者均有凝血与抗凝血系统失调,血液流变学和体液流变学异常,证明本病属中医瘀血证范畴;主张应用活血化瘀药抑制血小板粘附、聚集,调节凝血和抗凝系统功能,改善微循环和血液流变性,以对抗血栓形成。
  5。免疫学研究 李兴春等应用抗T淋巴细胞单克隆抗体OK7系列间接免疫荧光法及,H—TdK掺法,检测了口疮虚、实两证型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及淋巴细胞转化功能。结果提示本病与细胞免疫功能有密切关系,而且虚证与实证患者表现不同,实证型细胞免疫功能失调现象明显。李修武的研究表明,复发性口疮患者的唾液中IgA含量明显降低,局部免疫功能低下,加上自身细胞免疫功能降低,含量降低,机体体
液免疫细胞免疫功能减弱,为本病主要病因。也有研究表明,小儿疱疹性口炎唾液内SIgA含量也明显降低,提示局部免疫功能低下,与口疮的发病有密切关系。
  二、临床研究
  在辨证论治的原则指导下,已研究出多种治疗方法。
内服中药旨在调整机体的生理功能,增强机体抵抗力,促使局部溃疡愈合。小儿口疮多属实热证,因而口服中药多以清热为主。如张宏启等以自拟方奇效解毒汤(生地、石膏各20g,金银花8g,连翘、升麻、竹叶、甘草各5g,生山楂片14g,黄连7g)治疗小儿口腔炎1050例,l剂药3日服完,每次10ml,每日6次口服。结果痊愈1047例,显效3例,总有效率100%。对心脾积热之口疮,孙秀芳以银花玄参饮(金银花、玄参、连翘、冬瓜仁各10一15g,石斛10g,黄芩6—10g,生石膏15—30g,佛手、甘草各3—8g)水煎取液频饮治疗。治疗75例,痊愈68例,有效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7.3%。偏于胃火炽盛者,吴爱先用口疮饮(生石膏5~15g,生地黄3—8g,知母3~6g,天冬、麦冬各3~10g,黄连1—4g,生大黄2—8g,灯芯草3~5g,淡竹叶3—12g,木通2~6g,生甘草1—4g,丝瓜络5—10g)水煎多次温服,治疗128例,全部治愈。由于热病易耗津伤阴,加上小儿阴常不足,因而治疗小儿口疮,清热时要兼顾养阴。王乐平治疗小儿,口疮以甘寒护阴为法,常选用沙参、玄参、石斛、竹叶、竹茹、白茅根、芦根、生石膏、人牛黄、连翘、全瓜蒌、碧玉散等药。王忠全等报道用养阴托毒汤(沙参、麦冬、玉竹各5g,生黄芪、焦山楂各10g,知母、桔梗各3g)治疗小儿溃疡性口炎50例,总有效率96%。
  也有研究辨病治疗的。对小儿疱疹性口炎。高津福等用加味银翘散(板蓝根、金银花各10g,连翘、桔梗、竹叶各6g,薄荷、木通、甘草各3g,芦根12g)治疗,治疗112例,总有效率94.6%,优于口服吗啉双胍片对照组(总有效率68.0%),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临床实验室检测提示,该方还具有提高血白细胞功能和促进体液免疫应答功效。(9,治疗小儿复发性口疮,柴英勤等用苓砂汤(茯苓、灯芯草、白术各6g,桂枝4g,朱砂0.5g,生甘草2g),每日1剂,连服5剂为1疗程。治疗50例,总有效率96%。也有报道六神丸含化可治疗小儿急性溃疡性口炎以细菌感染为主者,方法为:l岁2粒,每增l岁递增2粒,最多用到]3粒,日2次,早晚含化服。另外,沈永琴等报道以黄芪、麦冬、白术、白芍、生地、五味子、谷麦芽等药制成的麦芪糖浆,每日3次,每次15m1.口1服3个月为1个疗程,可有效防止小儿口腔溃疡的复发。
  药物外治,包括局部用药及穴位贴敷。局部用药直接作用于溃疡病灶,祛腐生肌,促进愈合.临床报道较多.单独用或配合内服药治疗。如陈天祥等用青黛、梅花冰片、生石膏、硼石、人中白、黄连、大黄、黄柏、制乳香、制没药、川芎等药按比例制成青梅散,用以治疗小儿El腔炎,每日4—5次吹敷患处。观察了1283例,临床证明具有良好的消炎镇痛作用、不易耐药的多重抗病原体作用,以及对合并症状的辅助治疗作用。姜景霞等用溃疡散(儿茶、人中白、人工牛黄、冰片)喷敷患处,治疗小儿口腔溃疡185例,5日内治愈100%,疗效优于碘甘油外涂对照组。张保贵等以自制五蜘散治疗小儿口腔溃疡,总结了230例,有效率90%。其中细菌性69例,治愈率32%,霉菌性76例,治愈率88%,维生素缺乏性40例,治愈率90%。其方法:五倍子30g,蜘蛛10个,爪甲lg,苦矾15g,冰片3g,共研细末,每日l岁以内0.5一lg,1—3岁1—1.5g,3岁以上2g,分3—4次,外敷患处。穴位贴敷则以涌泉穴贴敷报道较多,常用药为吴茱萸、细辛、胆南星、大黄等。朱聘倬用吴茱萸薄膜贴敷双足涌泉穴,理气燥湿,引热下行,引火归原,对虚、实证均有效。陈国荣报道用白矾、去壳巴豆各2g,雄黄0.4g,捣如膏状,制成35粒,取1粒,用贴布贴印堂穴,24小时取下,治疗小儿口腔溃疡52例,全部治愈。”2)也有报道用细辛末2.5g与适量小麦粉用温水调成粘稠饼状,直接敷于肚脐,外用塑料薄膜及纱布贴膏固定,早晚各换1次,亦有较好的疗效。3日为1个疗程,治疗小儿口疮。
  针灸推拿及其它疗法亦有较好疗效。宫兆莉用推拿治疗小儿口疮。其方法为:清板门、补肾经、揉小天心、揉总筋、清小肠、清天河水、退六腑、掐四横纹,每日1次,用于治疗口疮实热证。李树意以针刺廉泉、中冲、大椎、支沟、照海等穴治疗小儿疱疹性口炎,观察37例,总有效率100%。亢泽峰以三棱针快速点刺双侧四缝穴放出少量黄液,并配合针刺双足三里治疗小儿疱疹性口腔炎160例,一般1—2次即愈,结果痊愈142例,显效16例,无效1例。夏玉华采用氦一氖激光照射神阙、涌泉等穴治疗婴幼儿疱疹性口腔炎,疗效优于病毒唑对照组(P<0.05)。李继安报道用复方毛冬青针剂(每2ml含毛冬青、板蓝根、大青叶、鱼腥草各lg)肌注治疗小儿疱疹性口炎440例,与抗生素对照,显效和总有效率均有非常显著差异。其它尚有超声雾化口腔吸入、紫外线照射等疗法,均有一定疗效。

可另查口腔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