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痹病

 学中医书馆 2013-02-06

痹病    可另查痹证
  (概述)
  痹病是指人体感受风寒湿热之邪,阻滞经络,致使气血运行不利,筋脉关节失于濡养,引起筋骨、肌肉、关节等处的疼痛、酸楚、重着、麻木,以及关节红肿热痛,甚至屈伸不利、变形等一类疾病。以往称“痹证”。
  西医学所述的各种关节炎(如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颈、肩、腰、腿痛(如风湿寒性关节痛、肌纤维组织炎、颈椎综合征、强直性脊柱炎、增生性骨关节炎等)及多种全身肌肉、关节疼痛等,均属痹病范畴。
  痹病好发于学龄儿童,潮湿寒冷,高山滨海地区患病较多。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尤多见于秋冬季节,每遇天气变化往往使症状加重。该病的发生与患儿禀赋不足,正气亏乏,外感风寒湿热有关,若治疗不当,日久不愈,伤及脏腑,可致气血受损,出现脉乱,心神不安,悸惕不宁,往往成为终身痼疾.
  痹病的记载,首见于《内经》,该书提出痹证的病因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将痹证分为行痹、痛痹、着痹3种。并指出痹证迁延不愈,复感于邪,内舍其合,而引起脏腑痹。汉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论述了太阳风湿病,以及湿痹、历节、血痹、肾痹的辨证论治.《华陀中藏经.论痹》提出暑热是痹证发病的病因之一,故此提出热痹的名称。明代《景岳全书》强调机体正气的盛衰在痹证发病中占有重要位置。《医宗金鉴》则主张以虚实归纳诸痹。叶天士对痹久不愈者,有“久病人络”之说,王清任《医林改错》也有瘀血致痹之论。在治疗中,历代医家创立了防风汤、乌头汤、薏苡仁汤、白虎加桂枝汤等治痹名方,此外《医学心悟》还提出治疗风痹要“参以补血之剂,所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王清任提倡久痹加用祛瘀之药,并设身痛逐瘀汤治之。
  现代对小儿痹病的研究更加广泛和深入,在基础理论方面,各地开展了动物造模、机理探讨、药理实验及中药化学分析等工作。在临床研究中开展了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观察方法,中药、针灸、推拿、理疗等综合治疗手段,尤其是近年来研制出雷公藤片、昆明山海棠片、风湿寒痛片等一批治痹新药,从而使临床疗效得到较大的提高。
  (病因病理)
  一、病因
  痹病的病因有内、外之别。内因主要为体质虚弱,外因则责之风、寒、湿、热。
  l。正气亏乏 小儿先天禀赋不足,肝肾亏损,或后天喂养不当,气血两虚,或病久体弱,均可致小儿正气不足,卫外不固,腠理空虚,易于感受外邪。感邪之后,正虚无力驱邪外出,致使外邪得以逐渐深入,留连于筋骨血脉,阻碍气血而成痹证。
  2.外邪侵入 小儿久居严寒之地,或冒雨涉水,或睡卧当风,均可使风寒湿邪、风湿热邪直入肌肉、关节、筋脉,致使气血经络闭阻而成痹证。若素体阳气偏胜,感受风寒湿邪之后,邪气郁久化热,亦可易生热痹。
  二、病理
  1.病变脏腑在肝肾 肝主筋,肾主骨.风寒湿热之邪侵袭人体,闭阻经脉,致使气血运行不利,筋骨失养,发生痹证。痹证日久不愈,气血亏耗,肝肾虚损,可见关节僵硬、畸形。由此可见新痹多因外邪留滞于筋骨之间,久痹常由肝肾亏损,筋骨失于濡养而致。
  2。病理因素为痰瘀 在痹证中,由于经脉气血长期周流不畅,常常导致“血停为瘀,湿凝为痰”之证,痰瘀可以互结,也可以和外邪相合,痰留关节,瘀阻络脉,更加重了痹阻,而致邪气根深难以遂除。痹证晚期所见到的关节肿胀、变形,亦为痰瘀交阻于骨节之间所致。
  3.病机属性分虚实 痹证有新、久之分,新病属实,久病属虚。痹证初起多为风寒湿热之邪,乘虚入侵人体,阻闭经络气血,常以邪实为主。如反复发作,或渐进展,经络长期为邪气壅阻,营卫之气不行,湿聚为痰,络脉瘀阻,痰瘀互结,多为正虚邪实。病久不愈,邪气久滞不祛,气血亏耗,肝肾虚损,筋脉骨骱失于濡养,遂为正虚邪恋之证,以正虚为主。亦有肝肾气血亏损在先,而感于外邪者,一开始就出现以虚为主,或本虚标实之证,而病程虽缠延数月数年,或寒湿久羁,或湿热留注,或痰瘀胶结,虚实夹杂,以邪实为主者也属常见。
  4.病情演变重阴阳 小儿痹病的发生,多为体虚感邪所致,体虚是本病重要的内在因素。体虚大体上又可分为阳虚与阴虚,阳虚者以其卫外不固,易为风寒湿邪所伤,故感之者多为风寒湿痹;阴虚者,阳气相对处于偏盛状态,阴虚阳盛,故感之者多为风湿热痹。、痹证日久不愈,肝肾亏极,故后期亦可见阴阳两虚的虚痹。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要点
  1.以四肢大关节走窜疼痛为主,伴重着、酸楚、麻木、、关节屈伸不利.多伴有恶寒、发热等。或初起多以小关节呈对称性疼痛肿胀,多发于指关节或背脊,晨僵,活动不利。病久受累关节呈梭形肿胀、压痛拒按,活动时疼痛.后期关节变形僵直、周围肌肉萎缩。
  2.病前多有咽痛乳蛾史,或涉水淋雨,久居湿地史。
  3。部分患者可有四肢环形红斑或结节性红斑。常可心脏受累.
  4.实验室检查,类风湿因子可阳性,发作期血沉增快,抗链球菌溶血素“0”可高于500单位。
  5。X线摄片可见骨质疏松改变,或关节骨面侵蚀呈半脱位或脱位,以及骨性强直,关节面融合等。
  二、鉴别诊断
  痿病 临床以手足软弱无力,患肢枯萎羸瘦为特征,严重者甚至手不能持物,足不能任地,但肢体关节一般不痛,且多发生于下肢。
  {辨证论治}
  一、证候辨别
  1.辨风寒湿热痹 痹证多由风寒湿热之邪外侵所致。风邪偏胜者、其疼痛呈游走性,无一固定部位为行痹;寒邪偏胜者,其疼痛剧烈,痛有定处,并有遇寒则剧,得热稍减的特点为痛痹;湿邪偏胜者,酸痛重浊,随气候变化症状可加重或减轻为着痹;热邪偏胜者,多见关节红肿疼痛,兼有身热口渴等症状为热痹.
  2。辨识肿胀.关节肿胀多为湿邪偏胜所致。若肿胀疼痛,喜温喜热,多为寒湿,若肿胀色红,皮温升高并伴疼痛者,则为湿热;若关节肿胀不消,则为湿邪内停,气血运行不畅,导致血瘀.
  3.辨别体质 平素体质的阴阳盛衰差异,往往决定着受邪的性质.阳虚体质的患者,多呈虚胖体型,面色咣白或黄晦,多汗恶风,气短乏力,大便溏薄或次数增多,舌胖大质淡,脉虚,病之者多为风寒湿痹;阴血不足之体,多呈瘦削体型,面包黧黑,或面黄颧赤,潮热盗汗,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病之者多属风湿热痹.
  二、治疗原则
  痹病初起以实证为多,治疗应以祛邪为主,根据感受风、寒、湿、热之邪的不同特点;分别投以祛风、散寒、利湿、清热等法。痹病日久可致血瘀,临床应配以活血化瘀之品,久痹耗伤气血,损及肝肾,故治疗当以扶正为先,或扶正祛邪并用。
  五、分证论治    使用方法:先对症选用药方,并按提示辩证加减,然后进入方剂数据库查阅其药理、煎法、服法等;再进入中药数据库 根据病人的具体病情、体质对所选的药方进行加减,才得到有效的药方,还要查阅三反九畏;服药后还要根据“疗效评定”判断所用的药方的疗效。

  1.行痹
  证候表现 肢体关节疼痛,游走不定,关节屈伸不利,或见恶风发热,舌淡红,苔薄白,脉浮.
  辨证要点 本证多发于春季。肢体关节疼痛以善行多变为特点、关节疼痛较痛痹为轻,关节肿胀亦不如着痹明显。
  治法主方 祛风通络,散寒除湿。防风汤加减。
  方药运用 常用药:防风、秦艽、独活、桂枝、茯苓、生姜、当归、白芍等。肩、肘、腕关节痛甚者,加羌活、白芷、桑白皮,‘腰、髋、膝、踝、趾关节痛甚者,加川续断、海风藤、牛膝;全身关节疼痛者,加鸡血藤、丝瓜络、稀莶草、晚蚕砂、海桐皮、忍冬藤。
  本证兼有心悸、气短,脉结代者,为邪气扰心,气阴不足之象,可加生脉散(人参、麦冬、五味子);关节肿大色赤者,为邪有化热之证,改用桂枝芍药知母汤(桂枝、芍药、知母、麻黄、白术、防风、甘草、附子、生姜)加减治疗。
  2.痛痹
  证候表现 肢体关节疼痛较剧,甚如刀割针扎,痛有定处,遇寒痛增,得热痛减,日轻夜重,关节屈伸不利,舌苔薄白,脉弦紧。
  辨证要点 本证多发于秋冬气候寒冷季节,临床以关节剧痛为主要表现,且有遇寒痛增,得热痛减的特点。
  治法主方 散寒止痛,祛风除湿。乌头汤加减。
  方药运用 常用药:川乌、麻黄、细辛、芍药、甘草、秦艽、茯苓等。疼痛剧烈者,加草乌、乳香、没药;疼痛以肩肘为主者,加羌活、姜黄;疼痛以膝、踝关节为主者,加牛膝、木瓜;疼痛以腰脊为主者,加杜仲、寄生、老鹳草。
  上方中川乌、草乌二药有一定毒性,使用不当,可致中毒,尤其生用毒性更大,其毒性物质主要为乌头碱、关纱乌头碱,剧毒成分为双酯型生物碱。研究发现,它的毒性与药效有关,故临床中对本证轻型患儿,可使用制川乌、制草乌,若效果不佳或症状较重者,可考虑使用生川乌、生草乌,但需用文火将二药与蜜或豆豉同煎2小时,方能减少其毒性和副作用。用量应从小剂量开始,初次剂量为0.5g,以后逐渐递增,以知为度,不可久服。如药后出现口腔、咽部粘膜刺痛及烧灼感,舌及口腔周围有麻木感,说话不流利,四肢麻木,甚至躁动不安,肢体发硬,抽搐,耳鸣,复视,心悸,脉迟或结代等中毒反应,应立即停药,迅速投以绿豆、黑豆、甘草水煎频服,或催吐、输液及用阿托品、普鲁卡因酰胺解救。
  3.着痹 .
  证候表现 肢体关节疼痛重着,或肿胀、痛有定处,肌肤麻木不仁,手足沉重,活动不便或胸皖痞闷,泛恶,纳少,舌淡红,苔白腻,脉沉缓。 .
  辨证要点 本证患儿多有久居湿地或冒雨涉水病史,发作时以肢体关节重着为主,疼痛较痛痹为轻,并有阴雨天加重的特点。
  治法主方 除湿通络,散寒祛风。薏苡仁汤加减。
  方药运用 常用药:薏苡仁、苍术、防己、麻黄、桂枝、羌活、独活、,防风、海桐皮、木瓜。小便不利,身形浮肿者,加猪苓、泽泻、茯苓;关节肿大变形,加当归、红花、乳香、没药、山甲、蜣螂;心悸者,加太子参、五味子、麦冬、丹参、鸡血藤。
  4.热痹
  证候表现 关节红肿疼痛,得冷稍舒,痛不可触,关节屈伸不利,兼有发热口渴,大便秘结,小便灼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辨证要点 本证多兼有发热,或热退后出现关节的红、肿、热、痛及功能障碍,或伴有皮下结节、环形红斑,以及心悸、憋气、脉结代等。化验室检查,多有白细胞总数增多,血沉增快,抗溶血性链球菌“O”抗体阳性,心电图常见心律失常如房室传导阻滞等。
  治法主方 清热通络,疏风胜湿。白虎加桂枝汤加味。

  方药运用 常用药:生石膏、知母、桂枝、桑枝、银花、黄连、赤芍、丹皮、威灵仙、虎杖、甘草.头痛胸闷,舌苔黄腻,脉濡数者.加藿香、佩兰,汗出、口渴,加石斛、天花粉;下肢肿痛,小便短赤者,加海桐皮、防己、萆薢.
  如伴有心悸、胸闷、憋气,心电图见房室传导阻滞等心律失常者,用生脉散(人参、麦冬、五味子),加莲子心、茯苓等;皮肤见有环形红斑,皮下结节者,加水牛角、地龙。本证亦可合用西药阿司匹林和强的松等治疗。
  5。顽痹 、
  证候表现 肢体关节疼痛反复发作,骨节僵硬变形,疼痛剧烈或麻木不仁,关节或红肿锨热,兼见发热、口渴、尿赤;或关节冷痛,遇寒加剧,得热暂安,舌紫,或见瘀斑,脉细涩。 :
  辨证要点 本型有二个特点,一为痹证日久,反复难愈;二为骨节僵硬变形。此乃气血方外邪壅滞,运行不利而变生瘀血痰浊,停留于关节骨骱所致。西医学类风湿性关节炎多属此证。
  治法主方 活血化瘀,化痰通络.身痛逐瘀汤加减。
  方药运用 常用药:桃仁、红花、赤芍、五灵脂、乳香、没药、香附、川芎、地龙、全蝎、乌梢蛇、羌活、独活、秦艽、牛膝、甘草。关节红肿仿热,伴发热口渴,尿赤者,加忍冬藤、桑枝、虎杖、生石膏、黄柏;关节冷痛,遇寒加剧,得热暂安者,加附子、川乌、桂枝。 .
  久痹不愈,伴血虚肾亏者,改用益肾蠲痹丸(熟地、当归、淫羊藿、鹿衔草、全蝎、蜈蚣、乌梢蛇、蜂房、地鳖虫、姜黄、炙蜣螂虫、生地黄、老鹳草、寻骨风、虎杖等)。本证亦可用雷公藤片治疗。骨节畸形严重,影响功能者,可考虑手术矫形。
  6。虚痹
  证候表现 痹证日久不愈,骨节酸痛,肢体屉伸不利,肌肉萎缩,面黄少华,心悸乏力,气短自汗,舌淡苔白,脉象濡弱。
  辨证要点 本证多发生于痹证后期,以肌肉萎缩,心悸气短为主,、其原因多为气血耗伤,筋骨肌肉及脏腑失养所致,严重者还可伴有肝肾亏损之证。
  治法主方 益气养血通络。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
  方药运用 常用药:黄芪、桂枝、大枣、白术、.白芍、生姜;当归、鸡血藤。
   骨节疼痛较甚者,加姜黄、防风、秦艽、稀莶草;倦怠乏力者,加党参、茯苓、炙甘草。伴有肝肾不足者,改服独活寄生汤(独活、桑寄生、秦艽、防风、细辛、当归、芍药、川芎、地黄、杜仲、牛膝、人参、茯苓、甘草、桂心)。
  (其它疗法)
  一、中药成药
  l。风湿寒痛片 用于行痹、痛痹。
  2.风湿关节炎片 用于热痹.
  3。消肿祛痛灵 用于痛痹、着痹。
  4。风湿马钱片 用于痛痹、着痹。
  二、单方验方
  1.鸡血藤24g,生地zog,防风、秦艽、乳香、没药各9g,益母草18g,威灵仙、独活、防己各12g。每日1剂,.水煎服。用于风寒湿痹。
  2。葛根60g,忍冬藤45g,丝瓜络15g,路路通12g。水煎服.每日1剂.用于热痹。
  3.蝮蛇、赤练蛇各124条,乌梢蛇110条,眼镜蛇、蕲蛇各10条,地鳖虫、蜈蚣各0.6kg,鸡血藤、钻地风、五加皮各5kg,海风藤、威灵仙、草河车、苍术、狗脊、秦艽各2kg,红花、桂枝各lkg,白酒200kg浸泡,密封1个月后滤取药酒。每次服10~20ml,每日2次.用于顽痹。 . .
  4。黄芪、当归、白芍、木防己、松节、豹骨(或猴骨)各100g,桂枝、羌活、续断、骨碎补、乳香、没药、怀牛膝、石楠藤、寻骨风、透风消各60g,老鹳草120g,泡于白酒5kg中,半个月取服。每次10-30ml,每日2次.用于虚痹。
  三、药物外治
  1.生艾叶15g,生川乌、生草乌、白芷、川芎、羌活各9g。上药共为粗末,分为2份,各装入布口袋,封口放入水中煎煮,煮时加鲜大葱4—5根,生姜1片,均捣碎,老酒l杯。煮沸20分钟后,取出1个口袋,将水压干,趁热敷贴痛处,两口袋轮流使用。每次热敷15分钟,每日2次,每剂可用2—3次。热敷时注意不要当风,敷后擦干,注意保温。本方适用于热痹。
  2.坎离砂,适量加醋,湿敷痛处。适用于痛痹。
  3.庵蔺子15g,南星10g,川乌、草乌、荜茇各6g,细辛、当归各5g,75%酒精500ml,浸泡7天,过滤外用,擦患处。适用于行痹、痛痹。
  四、食疗方药 。
  1;.薏仁粥方 将薏苡仁碾成粉,每次以水500ml放锅内烧开,缓缓加入20ml以水调稀的薏苡仁粉,待煮至成粥状即可。
  2。乌鸡汤 将乌鸡宰杀去毛及内脏,用水冲洗干净,放入锅内加水烧开,撇去血沫,放入葱、姜、花椒、料酒、盐、改用微火煮至肉酥烂,吃肉喝汤。
  3.鹿茸丸 将鹿茸30g去毛,酥炙微黄,与附片30g、盐0.5g共研细末,加适量红枣肉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20丸,空腹服。每日工次。 .
  4。木瓜羹 木瓜4个蒸熟去皮,研为泥;白蜜500g炼净。两味和匀,瓷器瓶(罐)收贮。每日空腹用沸水冲调服l一2匙。
  5。老桑枝60g(或石榴皮150g),母鸡工只,约1000g重,去内脏洗净,加水同煮,饮汤食肉。
  五、针灸疗法
  1.上肢肩胛肘关节 主穴:肩鹘、曲池、合谷、肺俞;配穴:支沟、后溪、尺泽、天井、肩髂。
  2.上肢腕、掌、指关节 主穴。外关、曲池、合谷,配穴:阳溪、阳池、阳谷、中渚、八风、十宣、经渠、太渊、腕骨。 、
  3.脊柱 主穴:风府、大椎、腰俞、肺俞、厥阴俞,‘配穴。环跳、委中、昆仑。
  4.下肢关节 主穴,肾俞、大肠俞、八髂、腰俞、环跳、阳陵泉、足三里;配穴:风市、伏兔、阴市、行间、解溪、委中、承山、窍阴、八髂、绝骨、昆仑、照海、然谷、内庭、中冲、玉阴、中封。 、
  针刺时要注意补泻手法,,实证多用泻法,虚证多用补法,虚中夹实,可补泻兼施;重

病宜先针健侧主穴,后针患侧主穴,待病情减轻后,可先针患侧主穴。患者自觉以酸、痛、
软、麻木为主者,可多灸少针;胀痛、红肿,只针不灸。一般留针时间以10~-.15分钟
为宜。
  六、推拿疗法
  1.腰痛
  (1)急性腰扭伤 患者侧卧位,屈髋屈膝,术者位于患者背侧,一手按于患肩前,一手按于臀部,双手轻轻向相反方向推动,趁患者腰部放松时,再适当用力抖搬,听到轻轻的关节错动声,可一次成功。也可配以按揉、点穴等方法。
  (2)强直性脊柱炎 推拿按摩也按上述方法进行。增加按揉脊柱的两侧,自上而下反复4—5次,双拇指沿棘突两侧按穴自上而下反复4—5次,双手鱼际顺背部两侧向外分推于季肋部4—5次,叩击沿后背进行。双手摇踝,轻屈髋作伸屈牵动3—4次。一手摇动双踝,一手按于微屈双膝,左右摇动髋部。稍久加压后再以双手握踝牵拉伸直。
  2.髋痛. 患者伏卧按环跳以肘代指,下肢伸直,一手摆于膝前,另一手扶臀略外侧,向对方轻轻搬动。然后仰卧位,伸直下肢,拇指按点压于臀大肌处,余四指扶于鼠蹊部,拇指用力向上内点按有酸胀感,再揉动半分钟轻轻松开,再以拇指点压髀关穴(相当于股动脉),渐用力停留半分钟,轻轻松手后患者感下肢热即止,最后摇髋牵抖。
  3.膝痛 患者仰卧位,先拿血海、梁丘、阳陵泉、阴陵泉、膝眼穴。然后滚揉大腿部,按揉伏兔穴,作被动膝关节活动,挤、按、揉、推膝关节周围,拿揉委中、承山、解溪穴。以姜酒外擦,再行按揉膝部,可缓解痉挛,祛瘀消肿止痛,松解粘连。磁疗法 将磁片直接贴敷于人体一定的穴位和患病局部,利用磁片产生的恒定磁场治病。一般用800 1500GS的小磁片贴敷于患病关节及其临近穴位。如膝关节取穴膝眼、鹤顶、阴陵泉。腕关节取穴内关、外关。肘关节取穴曲池、手三里。指关节、踝关节等小关节用两个磁片异名极对置贴敷,在两个磁片之间形成贯通磁场。如大关节部位较深,宜用高磁场程度的磁块。
  氦一氖激光穴位照射 颈椎病变可选用大杼、风池、痛点(阿是穴)、椎体横突间或椎间之相应穴位;腰椎病变常取的穴位是环跳、肾俞、委中、上髂、昆仑、承山及病变椎体邻近的相应穴位;膝关节病变取患侧内外膝眼、阳陵泉、足三里、悬钟、昆仑、犊鼻、梁丘等穴。每日1次,每次取3—5个穴位,每穴5分钟,10~12次为一疗程。为提高疗效,照前穴位可涂紫药水,促进光能的吸收。
  七、西医疗法
  1.阿司匹林 用量每日100mg/kg bw,每日用量不超过10g,少数病例需增加到每日120mg/kg bw,每6小时1次,分4次VI服。开始剂量用至体温下降,关节症状消失,血沉、C反应蛋白及白细胞下降至正常,大约2周左右减为原量的3/4,再用2周左右,以后逐渐减量至完全停药。单纯关节炎者用药4—6周,有轻度心脏炎者宜用12周。
  2.强的松 用量为每日2mg/kg bw,分3—4次口服,开始用量持续2—3周,以后缓慢减量,至12周完全停药,或在停强的松前l周,加用阿司匹林治疗,继用6—12周,时间久暂可视病情而定。
  3。免疫抑制剂 全身症状严重,严重进展性关节炎应用阿司匹林或强的松未能控制者可试用免疫抑制剂。常用有环磷酰胺每日2~3mg/kg bw,或硫唑嘌呤每日l-2.5mg/kg bw,均可口服.此类药副作用较大,应慎用。
  (预防护理)
  一、预防
  1.注意防寒、防潮和保暖,尤其在气候变化反常时,要避免汗出当风,防止感冒。
  2.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避免风寒湿热侵袭。
  二、护理
  1.注意防寒避湿,可在疼痛处加用护套,阴雨寒湿天气更应注意保护,以免病情加重或急性发作。热痹患儿虽不畏寒,但也不宜直接吹风。
  2。饮食宜营养丰富,少食辛辣刺激食物。痛痹者忌食生冷,宜食羊肉等温性食物;热痹者应食蔬菜水果,还可根据脏腑气血不足的情况,酌情选用各种补养食品,以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防止变证.
  (文献选录)
  《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
  《诸病源候论.风病诸候上净:“痹者,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成痹。其状肌肉顽厚或疼痛,由人体虚腠理开,故受风邪也,病在阳曰风,在阴曰痹,阴阳俱伤曰风痹。其以春遇痹者,为筋痹则筋屈.筋痹不已又遇邪者,则移入肝。其状夜卧则惊,多饮小便数。夏遇痹者,为脉痹则血涣不流,令人萎黄。脉痹不已又遇邪者,则移入于心。其状心下鼓气暴上逆喘不通,嗌干口善噫。仲夏遇痹者为肌痹,肌痹不已后遇邪者,则移入脾。其状四肢懈惰,发咳呕汁。秋遇痹者为皮痹,则皮肤无所知。皮痹不已又遇邪者,则移入于肺。其状气奔痛。冬遇痹者为骨痹,则骨重不可举。不随而痛。骨痹不已又遇邪则移入于肾。其状喜胀,诊其脉大而涩者为痹,脉来急者为痹。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
  《仁斋小儿方论.杂证》:“小儿禀受不足,气血不充,故肌肉瘦薄,骨节呈露如鹤之膝。抑亦肾虚得之,肾虚则精髓内耗,皮革不荣,易为邪气所袭,日就枯悴,其殆鹤脚之节乎?前项钱氏地黄丸,本方加鹿茸(酥炙)、川牛膝各二钱,修合服饵一丸,三岁以下与十丸,三岁以上为十五丸。”
  《景岳全书.杂证漠.风痹》:“风痹一症,即今人所谓痛风也。盖痹者闭也,以血气为邪所闭,不得通行而病也。如痹论曰:风气胜者为行痹,盖风者善行数变,故其为痹则走注历节,无有定所是为行痹,此阳邪也。曰寒气胜者为痛痹,以血气受寒则凝而留聚,聚者为痛,是为痛痹,此阴邪也。曰湿气胜者为著痹,以血气受湿则濡滞,濡滞则肢体沉重而疼痛,顽木留著不移,是为著痹,亦阴邪也。凡此三者,即痹之大则也。此外如五脏六腑之痹,虽以饮食居处皆能致之,然必重感于邪,而内连脏气,则合而为痹矣。若欲辨其轻重,则在皮肤者轻,在筋骨者甚,在脏腑者更甚。若欲辨其寒热,则多热者方是阳证,无热者便是阴证。然痹本是阴邪,故惟寒则多而热者少,此者不可不察。”
  (现代研究)
  一、药效学研究
  1.镇痛试验 应用物理性(热、电、机械)与化学性(氢离子、缓激肽、钾离子等物质)刺激小鼠,使其产生疼痛。常用的模型有扭体法、热板法、辐射热甩尾法、电刺激法及钾离子皮下透入致痛法等。胡先启等用麝香祛痛搽剂可使小鼠耐热时间明显延长o(13陈奇等用蔓荆子提高小鼠的疼痛阈,具有较好的镇痛作用.蒋孟良等报道伤痛一搽灵有减轻肌肉坏死程度,减少疤痕的作用。
  2.抗炎试验 给大鼠右后肢足跖皮下注射一定剂量的角叉菜,诱发足跖炎症肿胀,用玻璃容器法可测量大鼠后肢足跖肿胀程度。霍海如等报道青藤碱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一次皮下注射50mg/kg bw,抗炎作用可维持5小时。袁青禄观察到骨炎灵对小鼠琼脂性足跖肿胀,大鼠甲醛性踝关节肿胀和棉球肉芽组织增生,以及组织胺引起的大鼠皮肤血管通透性增加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王淑云等亦报道牛皮粉可明显减轻二甲苯诱发小鼠耳壳的炎症,及对大鼠由埋藏棉球诱发肉芽组织增生的慢性炎症作用。
  3.免疫作用 李瑞琳等报道雷公藤缓释片和雷公藤片对机体体液和细胞免疫功能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如二药对小鼠溶血素抗体生成、外周血淋巴细胞酯酶染色(ANAE)阳性率和二硝基氯苯所致小鼠迟发型超敏反应均有显著抑制作用。
  二、临床研究
  张维琳认为外邪侵袭,正气内虚和居处卑湿是造成痹证的三大原因,因此提出调理脾胃,补中益气法治疗痹证,此法不仅限于久痹当补者,也可用于风寒湿邪所致的新痹。其自拟补中除痹汤(黄芪、党参、白术、茯苓、桂枝、陈皮、焦三仙、炙甘草)每10剂 为1疗程,一般治疗l一3个疗程获效。治疗慢性风湿性关节炎84例,显效率为86%.
  汪履秋老中医指出,痹证的发病原因是风寒湿三气杂至,因此临床应以祛邪为主,一味滋补或以补为主都不能很快取得疗效。其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急性发作期的基本方为麻黄、苍术、桂枝、白芍、红花、防风、防己、威灵仙、雷公藤、虎杖、露蜂房、寻骨风,痛甚者加制南星、制川乌;关节僵硬,活动不利者加全蝎、地鳖虫,临床疗效颇佳。‘。,
  杨桂生认为热痹是因素体阴精不足,阳气偏盛,一旦遭受风寒湿热邪侵,则外邪易从阳化热,热蕴邪闭,气血不畅,络脉痹阻而致。用自拟热痹清解汤(七叶一枝花、白花蛇舌草、生石膏、生地、防己、地龙、忍冬藤、络石藤)每日1剂,1个月为1疗程。
治疗热痹30例,其中风湿性关节炎6例,类风湿性关节炎14例,痛风6例,原因不明4例。治疗结果,近期治愈8例,显效16例,有效6例。
  寇秋爱等报道类风湿冲剂(白花蛇舌草、土茯苓、生地、白芍、汉防己、忍冬藤、青风藤、威灵仙、鹿衔草、赤芍、地龙、桂枝、生甘草)治疗急性期类风湿性关节炎34例,其中.临床治愈5例,显效15例,有效n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1.2,<。该药可明显减少关节疼痛、肿胀数,减轻关节疼痛、肿胀程度,缩短晨僵时间,提高双手握力,增强关节功能。此外,本药还可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抗炎、镇痛,因此认为该药是一种有效的抗炎免疫调节药。
  陈纪藩等报道用通痹灵(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味)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137例,总有效率为90.51%,该药在降低血沉、C反应蛋白、类风湿因子滴度等方面有良好作用,并具有升高患者低下的T淋巴细胞亚群CD2、CD8,降低CD4/CD2比值及B细胞数,协调Th/Ts之间平衡,抑制过亢的体液免疫作用。因此认为该药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作用机理,除与其消炎镇痛作用相关外,尚与其免疫调节、阻遏本病免疫病理变化,改变病情发展密切相关。
  生马钱子有毒,极少入于汤剂,但李迎认为只要严格控制剂量,注意煎药方法,是不会中毒的,开始剂量以l。5g为宜,后逐渐加至6g(极量),加量时要根据患者服药后的反应来决定,如药后手足稍有抽动,此为最佳药效,其量万万不可再加,否则就会中毒。其用加减马钱子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取得较好疗效。
  石玉山等报道用复方马钱子片(马钱子粉、全蝎、当归、荆芥、防风、木瓜、川牛膝、红花等)治疗寒热错杂、瘀血阻络型类风湿性关节炎352例,2个月为l疗程。结果:.临床治愈3。4%,显效44%,有效43.。8%,无效7.8%,总有效率达92.2%。治疗后患者类风湿因子转阴率为29。4%,C反应蛋白转阴率为28.2%。
  麻黄生用发汗力强,医家一向慎之。然而雷仕卓根据《外科证治全生集》“麻黄得熟地则通络而无发表之功”之论述,用生麻黄50g配以熟地、当归等药,研末吞服,治疗风寒湿痹,竟获奇效。
  古人有“细辛用量不过钱”之说,但高家骏等重用细辛(每13 60g)治疗晚期重症类风湿性关节炎40例获得良效,并与用常规剂量细辛(每日 3g)治疗30例进行对照观察,结果治疗组显效率为45%,总有效率为90%,而对照组则分别为26.7%和73.3%。此外,晨僵时间、关节疼痛总数及指数,关节肿胀总数及指数,双手乎均握力,20米行速,关节功能指数等8项指标,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O。01,且未见明显毒副作用o(163谢华等报道用蜂螫疗法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方法:取活蜜蜂,镊子轻夹其胸部,将尾之螫针对准已选定的穴位稍碰皮肤即可。一般每周治疗1次,10次为工疗程。本组疗程最短4次,最长7工次。结果治愈12例,显效26例,好转3l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达92%。
  王少杰报道用中药浴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52例,其中寒湿痹型药用乳香、没药、姜黄、赤芍、秦艽、续断、桂枝、墨旱莲、炮山甲、细辛、白花蛇舌草、羌活、独活、透骨草、雷公藤。湿热型药用黄柏、知母、生薏苡仁、仙灵脾、鸡血藤、桑枝、牛膝、桃仁、红花、女贞子、徐长卿。上药各煎后与水按l;6比例混匀放入药浴箱内,热频率调节在700—1200之间,温度调节在45、C一55℃之间,每次药浴时间为20—40分钟,每日l一2次,3周为1疗程,3个疗程后统计疗效,总有效率为96.1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