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 丝 疔
红丝疔是指多发于四肢,有红丝一条,迅速向上走窜的疾病。相当于西医急性淋巴 管炎.粗的红丝一条,《肘后方》名“蹁病”,俗称红筋胀。古医籍中亦有“血箭疔”、 “赤疔”、“红演疔”、“血丝疔”。唐代以前的文献尚未对本病明确记载,宋.严用和《济 生方.丁肿论治》明确指出本病应届疔疮范畴,且提出刺血疗法,谓:“有红丝疮证,乃 疗疮之类,…”。其疮生手足间,有黄泡,其中或紫黑色,即有一条红丝,迤逦向上而生, 若至心腹,则使昏乱不救,其红丝或生三两条者。治法以针横断红丝所至之处,刺之,止 使出血,以膏药敷之,更不复发动即愈也。”《外科正宗》在治疗方面主张“用针于红丝 尽处挑断出血,盖膏,内服汗药散之自愈.凡治此证,贵在乎早。”立论颇为中肯.《疮 疡经验全书》则提出了“毒灌经络”的发病观点.使红丝疗的因机证治等理论趋于完备。 [病因病机] 本病多由火毒之邪,走窜经络,气血凝滞而成.患者内因情志抑郁,心火内盛,火 毒凝聚,外因手足生疔,或是湿气糜烂,或皮肤破损,感染毒邪,以致毒流经脉,向上 走窜继发.故《疮疡经验全书。红丝疔》说:“心肠积毒,气血相凝,灌于经络之间,发 于肌肤之上.” [辨病] 1 临床表现 初起手足生疗部位或皮肤破损之处有红肿热痛症状;继则在前臂或小 腿内侧皮肤上有红丝一条,迅速向躯干方向走窜,上肢可停于肘部或腋部,下肢可停于 腘窝或胯间,或更向上蔓延。肘、腋或胭窝或腹股沟常有麘核作痛。病位较深者,其色 暗红,或无“红丝”,整个肢体肿胀、疼痛。红丝较细者,工一2天可愈;而较粗者,可有 结块,若不消散,7一工O天左右化脓溃破,然收口尚易;若二三处串连贯通,则收口较慢。 常伴恶寒发热、全身不适、食欲不振等.若伴有高热神昏、胸痛咳血等证,是为“走 黄”之征象。 2 诊断要点 2。工 多见于四肢,常由手足生疔或手足癣感染引起。 2。2 伤口近侧出现“红线”,向上走窜,并可有区域淋巴结肿大。 2.3 常有发热=畏寒、头痛、乏力等全身症状。 2.4 血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可升高。 3 鉴别诊断 丹毒 皮肤突然发红,色如丹染脂染,蔓延成片,稍高出皮面,边界清楚。赤可由 手足生疔或手足癣引起,但不象红丝疔仅一条红丝向上走窜。 [辨证] 本病根据局部症状和全身症状轻重不同有轻症、重症之别,严重者,可出现“走 黄”之变证。 1 轻症 形似小疱,红肿而痛,继发红丝向上走窜,全身症微,或仅有微热、恶寒 等症,舌质淡红,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或浮而带数。 2 重症 初起疮处,红肿热痛,随发红丝,一条或二三条,向上蔓延,长而盈尺, 甚至腋下,或达胭窝.或无红丝,肢体肿胀,疼痛较重。发热恶寒,恶心呕吐,食欲不 振,舌红苔黄,脉数或弦数。严重者,高热神昏。 [治疗] . 本病虽有轻重之别,但均不容忽视。凡治此证,贵在乎早。临床常采取清热解毒佐 以活血散瘀内治,结合外治,循经刺血。 . 1 内治法 1.工 辨证论治 , 1.1.1 轻症 治宜清热解毒,行气和营。选用仙方活命饮或五味消毒饮加赤芍、丹 皮、乳香、没药。 1.1。2 重症 治宜清热解毒,活血祛瘀。选用黄连解毒汤合五味消毒饮加紫草、乳 香、没药、竹叶。欲成脓者,加皂角刺;发于卞肢者,合二妙丸。肢体肿胀,疼痛,红 丝不显者,用萆藓化毒汤加丹参、蒲公英。走黄者,按“疔疮走黄”论治。 1.2 成药、验方 参照“颜面部疔疮”。 2 外治法 2.1 挑刺疗法 对红丝较细的,可局部皮肤消毒后,以刀针沿红丝行走途径寸寸挑 断,并用拇指和食指轻捏针孔周围皮肤,微令出血;或在红丝尽头挑断,挑断处盖贴太 乙膏掺红灵丹。 2。2 成脓期 宜切开引流。 2.3 溃后 可用八二丹或九一丹药线引流,外敷红油膏,如二三处相互贯通的,可 用绷带缠缚患部,或将患连贯通处彻底切开,以加速疮口愈合,脓尽改用生肌散、白玉 膏。 [预防与护理] 1 积极治疗原发病灶,如手足部疔疮、足癣糜烂及皮肤破损等。 2 其他参照“手足部疔疮。” |
|
来自: 学中医书馆 > 《127. 皮肤科病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