腋 痈
生于腋窝部的痈肿为“腋痈”,又名“夹肢痈”,俗称“夹痈”。相当于现代医学所称 的腋下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 [病因病机] 本病多由外感风热之邪,或上肢皮肤破损染毒,或因疮疡等毒邪感染循经流窜所致; 亦可因肝脾血热兼忿怒气郁化火,或房室过度,肝肾阴亏,虚火灼经,经气不利,郁于 腋部皮肉经络而成痈。《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腋痈》曰:“腋痈景肿生腋间,肿硬焮 赤痛热寒,肝脾血热兼忿怒,初宜清解溃补痊。” [辨病] 1 临床表现 初起局部暴肿,皮色不变,灼热疼痛,上肢活动不利,伴有恶寒发热、 纳呆,苔薄脉滑数等症状,若疼痛日增,寒热不退,势在酿脓,消散者较少。若10~14 天后肿块中间变软,皮色转红,按之波动明显时,此为内已成脓。一般溃后脓出稠厚,肿 消痛止,容易收敛;若溃后脓液不尽,肿势不退,多因切口太小,或因任其自溃,疮口 太小,或因疮口位置偏高,引起袋脓,以致引流不畅,影响愈合。此时需及时扩创,否 则迁延日久,难以收口;甚至出现痈毒内陷,走入营血,危及生命. 2 诊断要点 腋下暴肿、灼热、疼痛而皮色不变,发热恶寒,胸闷口渴,上肢举动 不利,2周左右化脓,易敛。 3 鉴别诊断 . 腋疽 腋疽初起推之可动,疼痛不甚,约需3个月时间才化脓,溃后脓水稀薄,并 挟有败絮样物质,收口缓慢,一般无明显全身症状。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白细胞正常,淋 巴细胞增高。 [辨证] 1 风温阻络证 多为发病初期,局部暴肿,皮色不变,灼热疼痛,上肢活动不便, 伴恶寒发热、纳呆,舌苔薄黄,脉浮数. 2 热毒壅滞证 多为成脓阶段,局部肿痛日增,肿块皮色转红中间变软,.按之波动 明显,患侧上肢活动受限,恶寒发热,四肢酸楚,口渴溲赤,舌红苔黄燥,脉滑。 3 气郁化火证 初起如梅李,渐长如碗如盆,色红焮肿作痛,痛引肩背,或及两胁, 口苦咽干,舌质红苔黄,脉弦数。脓成外溃,脓出稠黄,疮口渐合。 [治疗] 1 内治法 1.1 辨证论治 1.1.1 风温阻络证 治宜疏风散热,清热解毒。方选五味消毒饮加荆芥、薄荷、 羌活. 、 1.1.2 热毒壅滞证 治宜清热解毒,行气和营。方选仙方活命饮加减。溃后宜用托 里消毒散. 1.1。3 气郁化火证 初起宜清肝解郁,散坚消肿。方选柴胡清肝汤加银花、蒲公英、 野菊花;酿脓时则宜托里排脓,方用透脓散、托里消毒散,若溃后脓出正虚,则宜补益 气血,用十全大补汤或益胃汤加减;阴虚者,用六味地黄汤或一贯煎加减。 1.2 成药 参照“颈痈”。 2 外治法 2。1 初起 外敷金黄膏、玉露膏。 2.2 成脓 应及时切开排脓,刀口应避开经脉、血管,宜作竖行切口,低位引流. 提脓用七三丹、八二丹药线引流,外敷金黄膏。 . 2。3 脓尽 外敷生肌散、生肌白玉膏收口。疮口将敛时需外盖棉垫,紧压疮口,可 加速愈合. [预防与护理] l 积极治疗原发病因、病灶。 2 应限制患侧上肢活动。 3 调情志,保持心情舒畅。 4 忌食辛辣炙博、肥甘厚味食物和酒。 |
|
来自: 学中医书馆 > 《127. 皮肤科病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