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疽
石疽是发生于浅表淋巴结的恶性岩肿,因其状如桃核,皮色不变,肿块坚硬有弹性 或坚硬如石,难消难溃,不痒不痛而得名。属于阴疽的范畴。相当于西医的恶性淋巴瘤。 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称本病为石痈,《外科理例》、《疮疡经验全书》等都对石 疽作了论述。清代吴谦等编著的《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阐明了石疽有上、中、下 之分,分别定名为上石疽、中石疽、下石疽。指出上石疽。生于颈项两旁,形如桃李,皮 色如常,坚硬如石,痛不热”;中石疽“生于腰胯之间,其疽,时觉木痛、难消难溃, 坚硬如石,皮色不变”;下石疽“生于膝间,无论膝盖及左右俱可以生,坚硬如石,牵筋 疼痛,肿如鸡卵,皮色不变。”说明石疽可生于身体上、中、下淋巴结汇集之处,是一种 全身性的恶性癌瘤. 西医学认为,恶性淋巴瘤是起源于网状系统的一种恶性增生性疾病,其发生与人体 免疫系统功能有密切关系。本病的发病率在西方国家较我国为高,在北美、西欧和澳大 利亚、新西兰等国高达10—17/10万人口。在我国根据上海市1976年的统计为4.52/10 万人口。本病好发于青壮年,也常发生于儿童和婴幼儿。 西医学将恶性淋巴瘤(石疽)分为何杰金病和非何杰金病两大类,虽然分类不同,但 都属于原发于淋巴组织的恶性实体瘤. 我国中医药学研究本病历史悠久,主要是应用中医的理论研究本病的病因病机、辨 证施治、外治疗法,以及民间应用单方、验方治疗本病的实践经验。因此,目前我国治 疗石疽(恶性淋巴瘤)具有中医中药辨证论治的优势,加上结合适当的放疗、化疗等治 疗,不少患者获得治愈。单纯的中医辨证论治或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都获得了不少的 宝贵经验。 (病因病机) 1 外感邪毒 素体正气不足,易感寒湿痰浊之邪;或因正气内亏,不能抵御放射性 物质及有害化学物质的侵袭。这些阴毒物质伤害机体,使气机郁滞,寒湿痰浊之邪凝聚, 结于颈项及腹股沟等处,形成局部的寒痰凝聚性肿块.此外,寒邪伤气,湿浊伤脾,使 气血化生障碍,可形成气血亏损之症。 2 肝脾郁结 情志内伤或饮食伤脾,瘀血伤肝,都可使肝脾气机郁结。肝气郁结可 产生郁气郁火,脾气郁结可发生湿浊痰邪。以致气郁火郁痰郁,循经结于体表肝经部位 而形成肿块。另外,肝脾郁结,导致肝不藏血,脾不生血,而肝脾亏损,气血俱虚,可 发生贫血及肝脾肿大。 3 肝肾亏损 若因先天不足或后天调摄不慎,而致肝肾亏损,精血不足。一则气虚 易感受邪毒,精血不足可使虚火内生。气虚不固及虚火都可使腠理开泄,而盗汗不止,虚 火炼液成痰,痰火互结,而成为淋巴结肿块。 上述病因病机可以相互结合,可多种因素同时存在,也可以一种因素单独发生,这 些病因病机可以产生寒痰凝聚证、气郁痰凝证、痰热瘀阻证和气血亏损证。它们既有体 表肿块结硬的症状,又有全身发热、贫血、肝脾肿大、盗汗等全身症状. [辨病] l 临床表现 多数患者在早期表现为无痛性颈部淋巴结肿大,以后其他部位的淋巴 结亦陆续发现肿大。淋巴结可以黄豆到枣大,中等硬度,坚韧,一般与皮肤不粘连;初 期和中期互不融合,可活动,晚期淋巴结可长大,或相互融合,可大如拳头,且与皮肤 粘连,患部皮肤可现青筋或黑色斑片;肿块溃破无脓,时流污浊血水,创面经久不愈。 部分病人可以肝脾肿大为首发症状,但肝功能多无明显异常,少数患者可有脾功能 亢进的表现.发于脾的恶性淋巴瘤预后较好,肝受侵者则预后不佳。 恶性淋巴瘤尚可侵犯肺及胸部器官,发生于肺者,患者自觉症状很少,X线摄影可见 肺野内边界清楚的圆形或分叶状阴影。若侵犯胸膜,常表现为单侧或双侧胸膜腔积液。侵 犯心脏可出现心包腔积液或心包缩窄的改变。 恶性淋巴瘤侵犯消化道,患者常常以发作性腹部绞痛和持续性隐痛,或发现腹部有 可活动的肿块为主要症状。 有的患者可以发热、皮肤瘙痒、盗汗及消瘦等全身症状为最早出现的临床表现。有 的患者长期不规则发热原因不明,经2年以上始发现浅表淋巴结肿大才确诊。1/3左右的 恶性淋巴瘤患者在淋巴结肿大的同时,以及大部分晚期患者,都有程度不等的全身症状, 并常伴有乏力和贫血。进行性贫血是临床上判断恶性淋巴瘤发展与否的重要指标。持续 性发热、多汗、体重下降等标志着疾病的进展和机体免疫功能的衰竭. 除贫血外,恶性淋巴瘤尚可有其他血液学异常,部分患者白细胞及血小板总数高于 正常;极少数患者可有类白血病反应,中性粒细胞明显升高,嗜酸性细胞也轻度升高。病 情进展时可有血沉增快.骨髓检查能查到里一斯氏细胞或淋巴肉瘤细胞。 2 诊断要点 2.1 无明确原因的无痛性颈部及全身浅表淋巴结进行性肿大、质硬;早期无粘连, 晚期可融合成块;溃破后无脓,渗流污浊血水。 2.2 常伴有长期低热或周期性贫血。皮肤瘙痒,以及疲乏,消瘦,多汗,纳差等。 2.3 血象检查白细胞,淋巴细胞升高,可有轻中度贫血,血沉加快. 2.4 有的可伴有肝脾肿大等脏器损害。 2.5 骨髓检查,能查到里一斯氏细胞或淋巴肉瘤细胞。 3 鉴别诊断 3。l 核(慢性淋巴结炎) 多有明显的感染灶,且常为局灶性淋巴结肿大,淋巴 结较扁平,伴有疼痛或压痛,抗炎治疗后可缩小. 3.2 瘰疬(淋巴结核) 淋巴结肿大位于颈后区,呈串珠状分布。石疽(恶性淋巴 瘤)与瘰疬(淋巴结核)都可有发热、盗汗、血沉增快等,如经过抗结核治疗而淋巴结 继续增大,则应考虑诊断为石疽。 3.3 失荣(淋巴结转移癌) 多一侧颈部发病,常在锁骨上凹处,质硬如石,表面 不光滑,活动性差,多能找到原发性病灶,很少为全身淋巴结肿大. (辨证) 1 寒痰凝聚证 肿块坚硬,或肿块融合成团,患部皮温不高,皮色晦暗,不痛不胀。 伴形寒肢冷,乏力,纳差,腰膝酸软。舌质淡,舌苔白,脉沉迟. 2 气郁痰凝证 肿块发于颈侧及身体两侧肝胆经部位,多发性肿块,肿块质地坚硬 而有弹性,无痛或轻度胀痛,患部皮色不变或有青筋显露。伴胸闷不舒,两胁胀满,口 苦咽干,性情急躁。舌苔薄黄,舌尖红,脉弦滑或弦细。 3 痰热瘀阻证 肿块融合成团而巨大,与周围组织粘连,周围组织同时肿胀发硬, 有疼痛感,患部皮肤温度升高,皮色紫红或暗红。可伴发热不退,多汗,面色红赤,肝 脾肿大等。舌苔少或薄黄苔,舌质红或绛,脉滑数. 4 气血亏损证 石疽病中、晚期,或石疽巨大肿块溃破,渗流血水,致气血耗伤, 而身体日渐消瘦,乏力,发热,多汗,少气懒言。舌质淡红,舌苔少,脉细数或细弱. (治疗工 1 内治法 1.1 辨证论治 1。1.1 寒痰凝聚证 治宜温化寒痰,散结消肿。方选阳和汤加减。阳虚,可选加仙 茅、仙灵脾、制附子;若痰结难化,可选加二陈汤、猫爪草、远志等。 1.1。2 气郁痰凝证 治宜疏肝解郁,化痰软坚。方选舒肝溃坚汤加减.若气郁甚, 可加橘核、槟榔、远志,亦可加浙贝母、川贝母、法半夏、枳实等行气化痰药。气郁化 火血瘀者,加黄芩、栀子、黄柏等清热药以及土鳖虫、猫爪草、蚤休等软坚散结药。 l。1.3 痰热瘀阻证 治宜清热化痰,解毒消肿。方选清肝芦荟丸加减。可选加玄参、 牡蛎、夏枯草、川贝母、胆南星、天竺黄等清热化痰药;痰热化毒者,加银花、半枝莲、 十大功劳、连翘等清热解毒药。 1。1;4 气血亏损证 治宜益气补血化痰。方选香贝养荣汤加减。可加入黄精、山萸 肉、生黄芪、灵芝、紫河车等补气扶正药,亦可加川贝母、茯苓等化痰不伤正的药物。 石疽的演变在临床上有一定的规律,但因其发病往往有诸多病因相兼而致,临床症 候混杂出现,除按上述辨证论治外,不管哪一型,只要出现下列症状,都可根据具体情 况加减治疗。 若发热不退,可选加银柴胡、生石膏、地骨皮、青蒿、羚羊角、玳瑁等. 若盗汗不止,可选加浮小麦、黄芪、白术、防风、五味子、山萸肉、芡实、金樱 子等。 若合并皮肤瘙痒,可选加乌梢蛇、白鲜皮、苦参、地肤子、制首乌、全蝎、蜈蚣等。 若肝脾肿大,可选加锈花针、半枝莲、菝葜、莪术、山甲、虎杖、鳖甲、龟版等,或 配服大黄广虫丸、鳖甲煎丸等。 若合并贫血,选加紫河车、阿胶、鹿角胶、制首乌等。 1。2成药、验方 1.2.1 犀黄丸,每次6g,每日2次. 1。2。2 小金丸,每次1一2丸,每日2次。 1.2.3 取活蜗牛(野生,有壳者)5—7只,置碗内,用白糖少许使蜗牛溶解,随后 喝下溶化之液体,每日工次,连服15次为1疗程,治疗2—3疗程。 1。3 西药治疗 化学药物疗法,可选用如下方案: 1。3.1 CABOP方案:环磷酰胺750mg/(m,。d),阿霉素50mg/(m。。d),第l天 静注。长春新碱每日2mg,第1、5天静注;争光霉素每日10~20mg,第1—5天静注; 强的松每曰100mg,第1—5天口服。5天为工疗程,2—3周重复1疗程。 1.3.2 CVP方案:环磷酰胺400mg/m。,第]一5天口服;长春新碱工.4mg/m。,第 10天静注;强的松100mg/m。,第1一5天口服。5日为1疗程,每3周重复1次,直到 完全缓解。 2 外治法 2。1 寒痰凝聚证和气郁痰凝证的肿块,可用阳和解凝膏掺黑退消盖贴。 2.2 痰热瘀阻证肿块,可用太乙膏掺红灵丹盖贴。 2。3 肿块溃后,可用各半丹药线引流,并用藤黄膏外贴。 3 放射疗法 肿块局部可用X线放射治疗,每次分割照射200拉德,总量每4—5 周3500~4500拉德。 (预防与护理) 1 石疽的淋巴结肿块,不仅局限于颈部,而且泛发全身。因此,除注意局部肿块的 观察和治疗外,还应密切注意有无纵隔、胸腔、腹腔内等淋巴结肿大及相应的症状,同 时给予合理的治疗。 2 对发热患者应加强营养,并加强支持疗法,以补充消耗的能量。 3 外敷消除肿块的药物,勿用过于刺激性药物,以免造成局部皮炎。 4 肿块溃破后,要注意保持引流通畅,勿使污血毒气浸渍和侵袭组织. 5 学练保健气功,以增强体力和抗病能力。 [古籍选粹] 《证治准绳.疡医.石痈.石疽》 谓痈疽肿粳如石,久不作脓者是也。犀角汤,治 痈热毒气盛,肿硬疼痛,口干烦闷。犀角、木香各七钱,连翘、栀子仁、射干、当归、升 麻、赤芍药、玄参、枳壳、甘草各一两,大黄(炒)一两。右剉碎。每服9g,水一盏煎 至陆分去渣,不拘时温服。 黄连散,治石痈结硬发热紫赤色,毒气攻冲未定,日夜疼痛,宜用此消肿化毒止痛。 黄连、生大黄、白蔹、马牙硝、黄柏各一两,血竭、青盐各五钱,赤小豆(炒半熟)一 两七钱,杏仁(汤浸去皮)四十九枚。右为末,蜜水调涂,干即易之。 大黄散,治石痈肿硬疼痛,心腹烦闷不得宣畅。川大黄一两,芒硝、黑豆皮、枳壳 各五钱,牛蒡子、当归、川芎各三钱、甘草五钱.右剑碎。分作三服,每服水一盏,煎 至五分去渣,不拘时温服,以利为度。 治石痈坚如石未作脓者,用生商陆根不拘多少,熟捣敷之,干即易取,软为度。沉 香汤,治石疽肿毒结硬,口干烦热,四肢拘急不得卧。沉香、防风、木香各八钱、麦门 冬、当归、枳壳、独活、羚羊角屑、升麻、玄参、地骨皮、赤芍药、甘草各一两,大黄 (炒)二两。右剉碎,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煎至七分,去渣,不拘时温服. 《外科证治全生集。石疽治法》 此疽初起如恶核、渐大如拳。急以阳和汤,犀黄丸 每日轮流服可消。如迟至大如升斗者,仍如石硬不痛,又日见患现红筋,则不治。再见 患生斑片,自溃在即之证也。溃即放血,三日而毙。如现青筋者,可治。内服阳和汤。外 以活商陆根捣烂,加食盐少许,敷涂.数日作痒,半月皱皮,日敷日软,而有脓袋下,以 银针穿之。当用千金托里散,加熟地、生黄芪各十钱,煎汤煎药。服十剂后,以阳和解 凝膏贴满患上,空出针穿之眼,使其外皮血活。因皮膜中似成脓,须用布卷膏外绑紧,使 皮膜相连。内服大补保元汤,黄芪忌炙,服至收功。如其毒气未尽,忌投补剂。 (现代研究) 1 病因学研究 淋巴细胞来源于胸腺、腔上囊、淋巴结、脾脏和其他淋巴组织集结 处,它是高等动物主要的免疫活性细胞。淋巴细胞的分化和发育与抗原的刺激密切相关, 淋巴细胞按其来源分为二大类。一类为胸腺依赖性淋巴细胞,称为T淋巴细胞,主要发 挥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另一类为主要发挥体内体液免疫功能的B淋巴细胞,……人类 . 的B细胞可能是从骨髓等经抗原刺激而逐步形成的。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分别在淋 巴结的副皮质区和淋巴滤泡中经特定抗原刺激后逐步转化成不同类型的淋巴瘤细胞。 1964年Epstein等首先从非洲儿童Barkitt淋巴瘤患者的癌组织中传代培养分离得 Epstein—Barr(EB)病毒以后,……证明EB病毒可能是Burkitt淋巴瘤的病因。而且这 种病毒主要引起B淋巴细胞的恶变。 1976年在日本发现成人T细胞淋巴瘤和白血病(ATL),淋巴瘤的病毒病因又再次 受到高度重视。 . 如上所述,淋巴瘤细胞的转化和形成与抗原刺激有关,淋巴瘤患者往往有明显的免 疫功能抑制、特别是细胞免疫功能的抑制。 胶原性病患者也易发生恶性淋巴瘤,……从免疫学角度来说,淋巴瘤又是通过正常 淋巴细胞与被刺激转化过的抗原性不同的淋巴瘤细胞相互作用形成和发展的。……曾怀 疑淋巴瘤实质上就是由异常的自身免疫反应引起的。癫痫患者长期服用苯妥英钠后亦为 恶性淋巴瘤的易感人群。此外,扁桃体摘除和阑尾切除后也可能诱发本病。 电离辐射在人类也可引起恶性淋巴瘤,遗传因素发生本病报道也不少。 2 恶性淋巴瘤诊断程序研究 2.工 淋巴结肿块病理标本由有经验病理专家作出诊断。 2.2 详细的病史,记录症状的有无,有无发热及发热的持续时间,无法解释的盗汗 的程度,有无皮肤瘙痒及体重减轻. 2.3 仔细全面的体格检查,详细检查浅表淋巴结,包括颌下、枕后、耳前、颈、锁 骨上下、腋下、滑车上、髂窝、腹股沟、胭窝淋巴结,必须检查咽淋巴环,在腹部注意 有无肝脾肿大,有无腹部包块。 2。4 必要的实验室检查 2.4.1 血常规、血沉。 2.4.2 血清碱性磷酸酶、乳酸脱氢酶。 2。4.3 肾功能检查. 2.4.4肝功能检查。 2.5 X线检查 2.5。1 肺正侧位片。 2.5.2 双侧下肢淋巴造影。 2.5.3 骨骼压痛部位摄片检查。 3 临床研究 周岱翰个案:①海藻、昆布、浙贝母、夏枯草、石上柏、丹参、白芍、 生南星、生半夏、壁虎。水煎服,日l剂。②蜜糖合犀黄丸,治疗34岁一男性淋巴肉瘤 患者,先后两年已恢复工作。 宋远忠个案,鳖甲、连翘各15g,半枝莲、白花蛇舌草、皂刺,夏枯草各13g,三棱、 莪术、赤芍、升麻、水蛭各lOg。水煎服,2日1剂,分4次服。治疗45岁一男性淋巴 肉瘤患者,服药近4个月获愈。 刘海林治疗2例何杰金病,均获得满意疗效。方药:党参、土贝母各25g,黄芪30g, 白术、茯苓、柴胡、郁金、丹皮、赤芍各lOg,煅牡蛎15g,炙甘草5g。每日1剂,水煎 服。王某,男,50岁。发现锁骨上淋巴结拇指大小,质中等硬。穿刺活检为“何杰金淋 巴瘤”。X线片示左胸积液,9,--.12胸椎骨质轻度破坏。左肺背部可闻小水泡音。治宜益 气养营,软坚散结。服上方50余剂诸症减轻;继进100剂,肿块完全消散,症状体征全 部消失。 陈玉琨经验,方①黄芪、肉苁蓉、党参、淮山药、熟地各15g,枸杞子、杜仲各12g, 山萸肉、附子各lOg,陈皮、肉桂、炙甘草各6g。每日1剂,水煎多次温服。方②柿霜 饼60g.嚼服,日1剂。纪某,女,49岁,1969年6月22日初诊。胸骨后痛,食则呕吐 lO天,经某医院诊为胃癌行手术治疗。病理诊断为何杰金病。1979年5月复见上腹部疼 痛,胸骨后痛伴进行性吞咽困难,近10天来加剧,经有关检查诊断为何杰金病复发。要 求中药治疗,服上方数剂有一定疗效。继服50剂,上腹部及胸部疼痛减轻,能吃半流质 饮食。守方坚持服药3个月后,基本正常,能理家务。 [述评] 石疽相当于西医的恶性淋巴瘤,主要症状为无痛性淋巴结肿大,质硬如石,亦可全 身性淋巴结肿大,肿块晚期可溃破,渗流血水,不能愈合。全身症状有肝脾肿大、腹部 包块及其他脏器损害;进行性贫血,发热、盗汗,体重下降,标志着疾病的进展和机体 免疫功能衰竭. 本病的病因病机分为三个方面:①外感邪毒大致相当于感染病毒、放射线、有害化 学物质。这些病因可形成寒湿痰邪凝聚证。②肝脾郁结为气机升降失常,以致免疫功能 障碍,而痰浊瘀结形成肿块。⑧肝肾亏损相当于机体免疫功能衰竭,使肿瘤进一步恶化 和扩展。 本病的早期为无痛性肿块,一般多属阴证,众多古籍和现今临床经验强调应用温阳 散寒化痰法,方选阳和汤加减。考阳和汤实际是一个补肾之精气、阳气为主,散寒化瘀 为次的方剂。是机体肾精、肾阳亏损、不能抵抗或消除外感寒湿痰浊之邪。所以用本方 实际上是增强机体对属寒性质病邪的免疫力,及增强机体消除已侵入机体属寒湿痰浊之 邪的能力。故不仅仅消散局部的肿块,而且可以进行整体治疗. 又因本病肿块多发生在肝胆经部位,而情志致病亦是一大病因,所以治疗本病肿瘤 坚硬有弹性,与情绪变化有一定关系者,则应用疏肝解郁,化痰软坚的治疗方法。坚硬 的肿块必然阻滞气血运行,气郁必有血瘀,瘀血必归肝,说明疏肝行气的重要性。通过 疏肝行气,以增强气的功能和动力,而达到化瘀破结的目的。无论从局部和全身来说都 是十分必要的。 痰热瘀阻证应用清肝芦荟汤,本方具有滋肝清热、泻火利湿之功效。因为无论是寒 湿痰浊凝滞还是气郁痰凝证,久之都可化热化毒,而形成痰热瘀阻,由阴转阳。但此证 不仅有阳热证,而且还有阴寒或气郁证,所以仍然在方剂中要注意这二个方面。特别注 意解毒化瘀。 石疽的晚期进入气血亏损证,实际是机体免疫功能衰竭及肿瘤细胞进一步扩展恶化。 此时即使应用西医的放疗、化疗也不能凑效。应用补益气血可提高机体的免疫机能,再 加以化痰解毒,可以使其症状得到有效的控制。 本病的外治,古文献多处强调应用商陆根外敷,在初期可能有一定的效果。但溃破 以后则应按溃疡的外治原则进行外治。作者认为配合放疗有重要临床意义。另外对于溃 疡创面而应用六神丸研末撒创面,外盖太乙膏或干净敷料保护,具有局部抑癌、抗癌的 作用。 |
|
来自: 学中医书馆 > 《128..外科疾病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