须 疮
须疮是发生在胡须部位的慢性毛囊炎。其临床特点是多在男性胡须部位的毛囊出现 丘疹和脓疱,反复起小疱。本病中医亦称之为“羊胡子疮”、“燕窝疮”。 (病因病机) 脾胃湿热,熏蒸口周肌肤;或素体禀赋不耐,外感毒邪而发病。 西医学认为,多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侵犯毛囊引起的炎症性病变。 (辨病) 1 临床表现 初起口唇周围、颏、颊部胡须部粟米样丘疹,以后迅速形成绿豆大小 脓疱,中央贯穿一根须毛。须毛松动易拔出.脓疱易破,破后即干燥结痂,痴下常有潮 红、糜烂、渗液。痂脱愈后留下色素沉着。若皮损逐渐向四周扩大,毛囊破坏,而形成 边缘稍隆起疤痕,上有脓疱结痂。多发于上唇、颊部及下唇有毛部位。极少数可发于眉 毛、睫毛、腋毛及阴毛处。自觉灼热,瘙痒及疼痛。一般2—4周痂脱而愈,但易反复发 作,以致病情缠绵。 2 诊断要点 2.1 好发于20-40岁男性,上唇多见。自觉症状轻微,部分有灼热、瘙痒及疼痛 感.病情缠绵。 2.2 皮损为多数硬结性毛囊丘疹,顶端化脓,每个脓疱中央为一根须毛,容易拔出。 愈后一般不留疤痕或永久性秃须。新的损害在外围发生,病区面积逐渐扩大。 2.3 有的中央消退形成疤痕,外围毛囊显著融合隆起,称为狼疮样须疮。如局部出 现弥漫性红肿、糜烂、渗液,称湿疹样须疮。 ’ 3 鉴别诊断 3。1 须癣 由霉菌感染所致,皮损好发于面颊部,为边界清楚的鳞屑性斑损,有断 须,从须毛中可以检查到霉菌。 3.2 脂溢性皮炎 皮损主要为红斑及油脂状鳞屑,不发生毛囊性脓疱.皮疹除胡须 部外,头皮、眉毛部亦常同时发生。 3。3 寻常性狼疮 皮损为狼疮结节及溃疡,病理切片检查可以区别。 3。4 单纯疱疹 皮损多发于热疮之后,为密集成群的水疱,周围红晕,不起脓疱, 1周左右即脱痂痊愈,不留疤痕。 [辨证] 1 湿热蕴蒸证 多见于嗜好肥甘辛辣之壮年男子,胡须部红斑、丘疹、脓疱、糜烂, 渗液,结痂,感灼热痒痛,口渴引饮,便结溲黄,苔薄黄,脉弦滑。 2 气血不足证 见于禀赋不足的青少年及年老体弱之人,局部皮损此起彼伏,迁延 日久不愈;或暂愈数日,但稍因局部刺激又见发作。 [治疗] 1 内治法 . 1。1 辨证论治 1.1.1 湿热蕴蒸证 治宜清脾利湿,清热解毒。方用清胃汤加减。 1。1。2 气血不足证 治宜益气养血,托里消毒。方用黄芪托毒汤加减。 1.2 成药、验方 1.2.1 防风通圣丸,每服6g,每日3次;龙胆泻肝丸,每服6g,每日3次。 1.2。2 六一散,每服6g,每日2次。 2 外治法 2.1 颠倒散洗剂外搽,每日3—4次。主要用于渗液多者。 2。2 青黛散麻油调搽,每日3—4次。主要用于结痂者。 3 西药治疗 可根据病情选用磺胺类药物或敏感的抗生素。 [预防与护理] l 忌食辛辣肥甘食物,保持大便通畅。 2 患者用过的剃刀器具应予消毒处理。 3 对有口腔、鼻腔等感染病灶患者,应及时治疗。 [古籍选粹]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燕窝疮诤 燕窝疮,……此证生于下颏,俗名羊胡子疮。 初生小者如粟,大者如豆,色红热痒,微痛,破津黄水,形类黄水疮,浸淫成片,但疙 瘩如攒.由脾胃湿热而成。宜服芩连平胃汤,外搽碧玉散,即效。 芩连平胃汤:黄芩一钱五分,黄连一钱,厚朴(姜炒)一钱,苍术(炒)二钱,甘 草(生)五分,陈皮一钱。水二钟,姜一片,煎八分,食后服。 碧玉散:黄柏末、红枣肉(烧炭存性)各五钱。共研极细末。香油调搽患处。 [述评] 本病为一种细菌感染性化脓性皮肤病,临床治疗以局部外治为主,并注意保持患处 皮肤卫生,避免搔抓、摩擦;病重或伴有全身症状者需结合内治进行治疗,或配合使用 磺胺类药物和敏感的抗生素。 |
|
来自: 学中医书馆 > 《127. 皮肤科病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