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囊角化病
毛囊角化病是一种不常见的遗传性角化不良性皮肤病。其临床特征是坚硬的毛囊性 疣状丘疹,表面盖有油腻性痂皮。如发于头面、四肢等皮脂溢出的部位。 本病多在儿童发病,到成年期加重,很少见于5岁以下,男性多于女性。夏重冬轻, 日晒加剧. [病因病机] 1 先天禀性不足,阴血虚亏,生风生燥,肌肤失养而成. 2 后天脾运不健,蕴湿不化,凝集肌肤所致. ,[辨病] 1 临床表现 早期皮疹为针头至米粒大小的坚硬丘疹,正常肤色,逐渐增大,颜色 由浅变深。表面盖有油腻性灰色、褐色或黑褐色痂皮,去掉痂皮。丘疹顶端出现小凹窝。 丘疹可相互融合成片,隆起成疣状,也可呈乳头状增殖性损害。 本病的好发部位为头面、颈、四肢及躯干,面部以颞,.额、耳和鼻唇沟为多,四肢 以届面为多,躯干部以中线及腹部为多.常呈对称分布’。因累及部位不同,损害的表现 也有别:在手掌、足底损害表现为角化过度肥厚;四肢常有扁平疣样皮疹,齿龈及腭粘 膜可有小的白色脐形小丘疹;舌、颊粘膜及女阴粘膜可有糜烂或浅溃疡;甲板干燥、易 脆,有时甲变形、变色。可感染发生浅溃疡,有脓性和血性分泌物,伴有恶臭气味。 一般无自觉症状,偶有轻度瘙痒。不能自愈。 2 诊断要点 . 2.1 多发于儿童,到成年期加重,很少见于5岁以下,男性多于女性。夏重冬轻, 日晒加剧。 2.2 好发于头面、颈、四肢及躯干,面部以颞、额、耳和鼻唇沟为多;四肢以屈面 为多,躯干部以中线及腹部为多。常呈对称分布. 2.3 早期皮疹为针头至米粒大小的坚硬丘疹,表面盖有油腻性灰色、褐色或黑褐色 痂皮,去掉痂皮,丘疹顶端出现小凹窝.可融合成片¨也可呈乳头状增殖性损害。 2.4 一般无自觉症状,偶有轻度瘙痒。 2.5 如不治疗,不能自愈。 , 3 鉴别诊断 3.1 脂溢性皮炎 多见于头面部,皮损边缘不十分鲜明,可伴有脱发,有油腻性鳞 屑,但无恶臭脓样痂皮,皮损不融合成乳头状,不伴口舌糜烂。 3.2 鱼鳞病 多在幼年开始发病,皮损为菱形或多角形鳞屑,呈鱼鳞或蛇皮状,以 肘、膝伸侧及胫前为甚,冬重夏轻,并有家族史。 ., [辨证] , 1 血虚风燥证 初起皮疹针头至米粒大小。触之坚硬,状如蟾皮,表面有油腻性痂 皮,指甲干燥、易脆。伴有口干舌燥,舌红少苔,脉细数. 2 脾虚湿阻证 皮疹如米粒大小,触之较硬,伴脓性粘液,口唇皲裂,掌跖肥厚, 兼见纳呆便溏。少气懒言,舌淡有齿痕,脉濡。 [治疗] . 1 内治法 1。1 辨证论治 ’ 1.1.1 血虚风燥证 治宜养血润燥。方用四物消风饮加减。常用药为生地、熟地、当 归、赤芍、白芍、川芎、玉竹、小胡麻、白鲜皮、苍耳草、稀莶草、土茯苓、生甘草等。 1.工.2 脾虚湿阻证 治宜健脾除湿.方用参苓白术散加减。常用药为党参、茯苓、 白术、白扁豆、淮山药、生米仁、萆藓、车前草、泽泻、金钱草、滑石、生甘草等。 1。2成药、验方 . 1.2.1 二妙丸,每次8粒,每日3次。 1.2。2 蛇蜕l具,蝉蜕10只,全蝎工只,共研细,分20份,每日早晚各1份,温 开水送服。 、 l。3 西药治疗 目前无满意的治疗方法。可试服维生素A,每日口服20万单位,如 服用2个月无效则停用,有效则可小剂量维持一段时间。亦可选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氯 喹及维生素B族。 2 针灸治疗 常选用风池、曲池、足三里、血海、三阴交、中脘、脾俞。每次选穴 2—4穴,用补法,留针工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l疗程。 3 补治法 3.1 皮损干裂、脱屑者,外涂疯油膏,每日2次。 3.2 皮损有渗出、糜烂及恶臭者,外擦硫磺软膏,每日2—3次。 [预防与护理] 1 不宜用热水洗烫。 2 不宜过食辛辣炙博及油腻酒酪。 3 饮食以清淡为宜,可多吃胡萝卜。 4避免日光曝晒。 [述评] 本病临床少见,中医治疗尚无成熟的经验。 |
|
来自: 学中医书馆 > 《127. 皮肤科病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