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死不下 [概述] 胎儿死于母腹后,不能自行娩出者.称“胎死不下”。也称“死胎不下”。本病可发生在妊娠中、晚期.或发生在临产时。如在妊娠中、晚期,则胎动停止,腹部不再继续增大.反而缩小,或伴有阴道下血, 口出恶臭。如在临产时,往往先有临产征兆,及后胎心胎动突然停止.阵痛中断.久产不下。均属本节范畴。 [历史沿革] . 有关胎死记载,早在《诸病源候论,妊娠胎死腹中侯》就有对死胎病因及证候的记载。“此或因惊动倒仆.或染温疫伤寒.邪毒入于胞脏,致令胎死。其候.当胎处冷,为胎已死也。”至唐《经效产宝.难产死生方论》有疗其死胎不下的方和药。明.王肯堂对临产发生子死之原因.记载较详,在《证治准绳。女科》中说:“产难子死腹中者.多因惊动太早或触犯禁忌.致令产难,胞浆已破.无血养胎.枯涸而死故也。”并提出了治疗法则:“大法寒者热以行之,热者凉以行之,燥者滑以润之。危急者.毒药下之”。张景岳在《妇人规》中认识到胎死.可因“胎气薄弱,不成而殒”者.并提出。当速去其胎,以救其母。.这是 因死胎日久不下可危及产母生命。 [病因病机] 胎死的原因,有因母患热病伤胎,或胎元孱弱,不成而殒:若发生在临产之时.多因产时惊动太早,接生不慎.水破血干而致者。 胎死不下的机理,主要从气血病机来认识, 因死胎的排出必须依靠气来推动,如气血虚弱,或气滞血瘀, 皆可导致死胎不能排出。 一、气血虚弱 胎赖气血以养.惟有气血充足,则胎有所养,气顺血和则胎自产。若孕妇素体虚弱.或孕后久病体虚.气血方损.胎元失养以致胎死.气虚血弱.则无力运胎外出。 二、脾虚湿困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若孕妇素体脾虚,孕后胎赖母血滋养,则脾气益虚,脾虚中洲失运,湿浊内停.困阻气机,胎失其养.以致胎死。气机不畅,则死胎滞涩不下。 三,血瘀 多因跌仆外伤,损及胎元,子死腹中,瘀血内阻;或因临产感寒.血为寒凝,瘀阻于胞,以致死胎不下。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一)临床表现 有关死胎的临床表现,古人也有所记载,有的从孕妇的舌色.如舌色青者死,赤者活,也有从临床证状来验其胎。如:妇人阴中流水或下如赤豆汁.腹中冷.口出秽臭气,呕吐涎沫者.胎死。死胎如发生在妊娠早期,早孕反应可突然停止,子宫大小不随妊娠月份而增长.或反有缩小,妊娠试验为阴性,倘胎死在其妊娠20周左右,则可发现胎心胎动停止,子宫不再继续增大,乳房胀感消失,或有泌乳现象,若胎儿死亡时间较长.孕妇往往可出现有全身疲乏,肢软无力、纳差,腰酸腹坠、阴道下血,舌紫暗,脉细涩等症。 (二)检查 体重减轻,腹围缩小.宫底下降.子宫张力减低,扪不到胎动.胎体轮廓及胎位不清,听不到胎心音.甚或子宫形成一较硬之团块。 二、鉴别诊断 主要与胎萎不长相鉴别,可借助B型超声波的检查以资鉴别。 [辨证论治] 死胎一经确诊.当立即处理,从速促其下胎。如《圣济总录》云:“子死腹中,危于胎之未下。” 下死胎之法,必须根据孕母身体强弱,审慎用药,不宜概投峻厉攻伐之品,致伤孕妇正气.即或瘀血内阻.亦宜活血祛瘀。在下死胎之时,有时出现阴道大量出血,或出现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而危及产妇生命,临证务需重视。必要时采取中西医两法合治.尽快取出死胎,以免重伤气血.危及孕妇生命。 一,气血虚弱型 使用方法:先按下面对症选用药方,并按提示辩证加减,然后进入方剂数据库查阅其药理、煎法、服法等;再进入中药数据库 根据病人的具体病情、体质对所选的药方进行加减,才得到有效的药方,还要查阅三反九畏;服药后还要根据“疗效评定”判断所用的药方的疗效。 (一)辨证 1.妇科证候特点:胎死腹中,腹中不再继续增大.胎心胎动停止。’ 2.全身症状:小腹疼痛或有冷感,精神疲倦.面色苍白.气短懒言,食欲不振,或口有恶臭.舌淡苔薄腻,脉虚大而涩。 3。证候分析:由于气虚血弱,不足养胎,以致胎死。气虚血弱,运行无力,故胎死而不能自下.胎死腹中,气机不利,不通则痛,故小腹疼痛或有冷感。胎死曰久,腐臭之气随冲脉上逆,故口出恶臭,营血不足,不能外荣于面,故面色苍白。中气不足.则神疲气短,气虚不运,中阳不振,则食欲不振而苔薄腻.脉虚大而涩.亦为气虚血少. 运行不畅之象。 (二)治疗 1.治则:养血活血,益气下胎。 2。方药:救母丹或用疗儿散。 (1)救母丹(《傅青主女科》): 人参 当归 川芎 益母草 赤石脂 芥穗(炒黑) 方中以人参大补元气.以运胎外出;当归,川芎、益母草养血活血,使气行则血行;赤石脂化恶血,使恶血去而胎自下;炒荆芥引血归经,使其胎下而不致流血过多. (2)疗儿散(《傅青主女科》): 人参 当归 川牛膝 乳香 鬼臼 方以人参.当归补气养血;川牛膝通经活血引血下行;乳香活血化瘀;鬼臼辟恶逐邪..有专治子死腹中下胎之功。全方为寓补于攻.攻不伤正良方。 ‘ 二、脾虚湿困型 (一)辨证 1.妇科证候特点:子死腹中,久不产下。 2。全身症状:胸腹满闷,小腹疼痛,神疲嗜睡,口出秽气.苔白厚腻,脉濡细。 3.证候分析:脾主中州,运化水谷,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虚失运,则湿浊内生.故见胸腹满闷。湿阻气机不利,则小腹疼痛,脾虚阳气不振,则神疲嗜睡。胎死既久,腐气上逆.故见口出秽气.苔白厚腻,脉濡细均属脾虚湿困之象。 (二)治疗 1。治则:燥湿健脾.行气下胎。 2.方药:平胃散(《和剂局方》)加枳实、芒硝 苍术 厚朴 陈皮 甘草 苍术猛悍为健运中州之主药;厚朴,枳实、陈皮有行气破结之功,更益芒硝以润下.使其中州得运,则死胎自下。 三、血瘀型 (一)辨证 1.妇科证侯特点:妊娠胎动停止,阴道不时下血,色紫黑。 2.全身症状:小腹疼痛,面色青黯,口出恶臭, 口唇舌青,舌紫黯,脉沉涩。 3.证侯分析:瘀血内阻,新血不能养胎,故致胎死而胎动停止,阴道下血。瘀阻于胞.不通则痛,故小腹疼痛。新血不能上承,故见面色青黯。胎死日久化腐,秽气上冲则1-4出恶臭。口唇舌青,舌紫黯,脉沉涩,均为瘀血内阻之象。 (二)治疗 1.治则:活血行气、祛瘀下胎。
2。方药:脱花煎或催生饮。 (1)脱花煎(《景岳全书.妇人规》): 当归 川芎 肉桂 车前子 牛膝 红花 方中当归、川芎活血.川芎能行血中之气,肉桂温通血脉,红花祛瘀破血,牛膝引血下行.车前子利水、催生下胎.合而用之.使瘀血去而死胎下。如出血多者.则加蒲黄、益母草以祛瘀止血。 (2)催生饮(《济阴纲目》): 当归 川芎 大腹皮 枳壳 白芷 方以当归.川芎活血行气;大腹皮,枳壳宽中下气。祛胎;白芷燥湿僻秽下胎.以共奏祛瘀下胎之功。 [预防护理] ‘ 如何防止本病的发生,主要及时作好定期产前检查,如果发现胎儿大小与妊娠月份不符,临证尤应重视,必须慎劳逸,禁房事,调情志,节饮食,多食营养丰富而且容易消化的食物。本病一旦确诊,即应立即收住入院,进行引产。 [预后] 本病一旦发生,若死胎稽留官腔过久,可能会继发感染及子宫大出血,甚或导致产妇生命危险.临证应予重视。 [结语] . 胎死不下的处理原则:“当从速促其下胎”。临床虽分有气血虚弱,脾虚湿困、血瘀等证型,治疗方药有平胃散加味、脱花煎,疗儿散等。目前一般多采用西医引产法,效果较为安全可靠。 . 胎死不下,可发生在妊娠期,也可发生在临产时,处理原则以下死胎为主,但在确定用下法之时.对死胎必须作出明确的诊断,方不致误。古人对死胎不下的诊断.指出孕妇的舌色青者死,赤者死,并有口臭,呕晒、腹中冷、阴道流水或下如赤豆汁等证候,可作参考,但还需结合妊娠试验、超声波检查、X线诊断等以助诊断。在下死胎之时.尤须注意大出血或并发其它严重证候,必要时应中西医结合救治。 [文献摘要] . 《诸病源侯论.妊娠胎痿燥候》:胎之在胞,血气资养,若血气虚损.胞藏冷者,胎则翳燥委伏不长,其状儿在胎,都不转动, 日月星满,亦不能生,是其侯也,而胎在内痿燥,其胎多死。 . 《圣济总录》:妊娠胎萎燥.论曰人由受气.至于有生.十二经脉,迭相滋养.犹之物也,得寒温之正……凡胎处胞中,或有萎燥者,盖由妊娠所禀怯弱.不足自周,阴阳血气偏系。非冷即热,胞胎失于滋利,所以胎萎不长也。曰月虽过.不能生育,亦有后时致此者,惟宜资母血气,俾阴阳调通,、本末相应,则胎从而有养也。妊娠胎不长养,论曰妊娠将理无方,脾胃不足,饮食减退,不能行荣卫化精微、养冲任,故令胎藏内弱.子气不足.生化稍亏……君使脾胃和而能饮食.水谷化而运气血.则何虑胎气不长也。 , 《万氏妇人科》:儿当欲下之时,被母护痛.两足不开,夹两头而死者,或因产母痛闷忽耐, 当事之人不善扶掖,紧抱其腰,以致伤胎而死者;或因产难,胞浆巳干.生路渐塞.子不得出,气闭而死者;或因生路不顺.若逆侧等症,稳婆蠢厉,用手莽撞,反伤其子而死者;巳被脐带缠颈,气绝而死者。其候但观其母口青.手指青,脐下冷, 口中有臭气者,子死腹中的矣。急用加味五苓散,夺命丹,取去死胎,以保其母,稳婆善取者尤妙。如母唇面俱青,则难救矣。 《妇科辑要》:有因种子软弱,成胎后胎儿痿缩而成者。有因母病,病毒侵及胎儿而致死者。有因跌损、脐带胎盘震动受伤而死者。有因难产而死者. 《张氏医通.妇人门。胎不长养》;石顽曰,胎之长养,全赖母之脾土输气于其子也;脾为一身之津梁,主周身运化,在脏为土,长养万物..莫不由此。故胎之生发虽主肝肾,而长养实关乎脾,所以治胎气不长,必用八珍十全归脾补中之类,助其母气.其胎自长.多有延至十二、三月而产者,观瘠薄之上.虽执不获.得沃泽灌溉.便能成实,义可见矣。亦有妊母气血自旺,而胎不长者,此必父气之孱弱,又当大剂保元,专补其气,不得杂一味血药助母.则子气方得受益。复有胎气因妊母举动失措.致儿内失荣养,不能长发.仍不坠者.此与果实干痿在枝无异,以妊娠气血无恙.但子得禀母气耳。非若妊娠有疾.枝伤果坠之比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