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荧屏上满族人的形象目前相当风靡。讲述现代的女主角穿越到清朝的电视剧,像《宫》和《步步惊心》,在中国的视频网站上维持着居高不下的点击率。尽管这些电视剧试图极力掩饰每一个可能与实际不符的情节,但似乎没有人意识到,说着普通话的现代年轻女孩,能否与新交的满族男友毫无障碍地交流。 而另一部当红电视剧,76集的鸿篇巨制《后宫甄嬛传》中,雍正皇帝后宫勾心斗角的妃嫔们,在网络上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甄嬛体”。剧中人物各种优雅讲究、中规中矩的台词,被喜欢电视剧的观众们改写成了短消息、微博语录,甚至是政府公告。即使如此细节化,这所有的尔虞我诈、哀号中伤,依然是用夜夜与电脑为伴的都市人所熟悉的语言写就的。
马克?艾略特是哈佛大学研究中国与中亚历史的教授。他写过《满洲之路》,是各种语言的研究成果中,最早用满语作为一手资料研究清朝历史的著作之一。看着电视上只说一种语言的满族人,他会不会感到困惑呢?
现在我们无法指责历史剧的编剧和导演在语言运用上有创造性的发挥。中国电影和电视剧中的演员通常使用普通话,即使是诠释口音浓重的历史人物,像毛主席和孙中山等。尽管中国的影视剧基本上都配有字幕,很少有导演愿意采用观众不接受的方言、强烈的地域特征或是已脱离应用的死语言,无论它们是否符合历史事实。如果莎士比亚不得不用拉丁语写《尤里乌斯?凯撒》里的对白,剧本也不会是今天这个样子。 大多数英国人能够理解古罗马的马克?安东尼,或是布鲁特斯的母语。但现在有很多中国人以为清朝的皇帝,和以前所有的皇帝,都是讲汉语的。清宫剧中对满语的消除固然是艺术需要,但于细微处折射出中国的教育和文艺创作强调对历史的正统解释,强调一种连贯和大一统的观念。大多数观众眼里,满族人说什么话并不重要,因为最后,他们总是被同化的。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所倾倒,满族人放弃了自己的语言、文化与身份认同,与汉族融合。除了如此,一个小小的蛮夷族群又有何德何能统治中国那么长时间呢? “汉化论”的支持者表示18世纪中叶以来,满语的使用就呈下降趋势。的确,到1911年以暴力颠覆清政权的辛亥革命发生时,没有几个人还把满语作为日常用语了。如今,只过去了一个世纪,满语口头语已然濒临灭绝。但语言,仅仅是问题的一部分。 上世纪90年代,国内历史学家和像艾略特这样的国外学者,开始质疑传统的满族同化、他们把亚洲内陆国的汉化论。有关满族皇帝的新观点开始形成。他们不再被仅仅定义为一群接受文明的蛮夷君主,而是一个多民族帝国的统治者,管理一个以明代的中国版图为最大、最重要的基础,领土还有所拓展的国家。他们把亚洲内陆国的统治模式搬到中国的政治环境,并且同样满意“天子”的称呼,这是儒家忠孝之道的说法,就像草原上的“天可汗”,或是藏传佛教的守护神。 任何有关清朝历史的重新诠释都会引发争议。清朝因为一段时间的强盛和繁荣而闻名,却在不断的萧墙之祸、外族入侵和僵化的政策中可耻地结束了。当代中国负债累累,最重要的就是领土问题。试图把“中国”从“清朝”分离出来的人,会有被扣上“分裂主义”帽子的风险。这是个历史遗留问题,源于日本帝国主义曾经计划在满洲里,或所谓的“满洲国”,为满族开辟一个“独立”的家园。 周末会有百万观众收看《步步惊心》或《甄嬛传》,却没有多少人会关心这其中皇帝的命运,或是他们跟后宫妃嫔说满语还是汉话。但满族人还在研究。北京的“皇史晟”(明清两朝皇家档案馆)里存放着十多米长的满文档案,关于满族人的一统天下和清代的历史,仍有很多值得探究的东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