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新简化套路层出不穷,优秀的很少,我非常赞同马虹老师的提法:应尽力原汁原味地代代相传,以维护传统陈式太极拳的本来面目。但现在很多人被名利趋使,自已一知半解,就传拳授徒,学费月则数千,热衷简化套路、创编套路用以追名逐利,以讹传讹,使学习者终不得其门而入。今年金一鸣老师写了一篇《东拉西扯话太极》,文中开头谈到对太极现状的见解,今摘抄如下: 近年以来,太极拳盛行于全国各地,但多以陈杨为主,杨式较为普及,笔者管见所及,大至可分为表演太极、功夫太极,养生太极三类:
一、表演太极
注重外形,不尚内涵,动作上从传统太极拳简化创编,形式逐渐趋于艺术表演化,不讲究气沉丹田及气贴背脊,零碎动作比较多,比如搂膝右手动得多,左手动得少:进步搬拦捶,右拳进击时,右膀不拧,腰没有合劲往前助攻,仅仅是右拳单独用力,没有将全身劲力送到右拳,而且此式做成了弓箭步(传统太极要求是不丁不八的长三步),左腿在前,整套拳架是半边劲, 没有对称劲。前俯后仰动作不平衡,手拉得太开抬得过高,手抬高而肘不扣,气浮于上焦。腿踢得太高,甚至有踢朝天蹬者,腿踢得高容易漂浮而受制于人。每式动作太过,进击之势,膝尖往往超过脚尖,外三合都做不好,更谈不上内三合了。但其动作开展大方,两臂大开大合, 两腿大起大落,渐趋于艺术形式上的表演化,要求不高较易推广学习,对健身也是有一定的效果。以至于很多人误认为真正的太极拳就是这个样子。
二 、功夫太极
从武术而言拳就是技击,太极拳也不例处,应知是技击之动作,即是保健养生的动作。太极拳是意气运动,讲究式式气沉丹田,势势气贴背脊,气沉则胃荣、胃荣则脾顺、脾顺则肝旺、肝旺则肾壮,肾壮则阴阳平横,六脉调和。所谓六脉者,任、督、中、带、阴、阳六者也。中医有云:六脉调和,非仙即道。拳是一气呵成的运动,往来柔似行云流水,起落如风吹杨柳,升降之中裆走下弧寓有松沉缠丝劲力,身法中正,招式鲜明,引而后发,柔缓则含而不露,快则动如脱兔。刚在他力前,柔在他力后,慢不痴滞,快不散乱。这样才是真功夫。 练拳不练德,到老无所获,太极拳双修延寿命,双修指性命,性为品德,应内诚于心修品德,外信于人显真情,待人要真诚、真实、真情、真切、真挚,当老师的应该自绳自律,循循善诱,若能教出一些品德优良的弟子,渐渐改变社会风气,这也是一种真功夫。
三、养生太极
养生太极最适合于老年人,随着年龄之增长,各部机能神经肌肉骨骼内脏及大小血管逐渐衰退,运动时以松柔缓慢为好,切忌急快力猛,以免失控而伤,但一定要做到: 1姿势要正确。2要式式气沉丹田。3架子的高、中、低,可按个人身体情况;4式子不宜过多,七八式就行。例如往左搂膝五个,再往右倒撵猴五个,再往左云手五个,往右野马分鬓五个等等。可自己选择,不一定打套路,腿也不用踢得过高,时间以20分钟为宜。养生太极桩架姿势正确是关键,如有好的老师引导,桩架正确则得气快,一般月余,身体虚弱者会有明显改善。
闻鸡起舞精神爽,
神妙太极寿且康。
无过不及神贯顶,
虚实开合柔寓刚。
外动内静去疾病,
阴阳即济气血畅。
练得周身浩然气,
百岁长寿也寻常。
金陵太极老人金一鸣年有96
2006年8月23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