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帝内经》与食疗

 昵称13604 2013-02-07

《黄帝内经》与食疗

    食疗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十分重视食疗的作用。

    《素问·五常政大论》说“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明确指出,不论服用什么药物,都有毒副作用,去病则止,不可多服。不能用药过度,而伤其正气。主张“谷肉果菜,食养尽之,”强调饮食调养,使正气恢复,邪气尽去。

 

    在《黄帝内经》中,涉及饮食内容的篇目约有40多篇,《灵枢·五味》篇专门论述饮食与疾病的关系,可以奉作食疗的经典,《黄帝内经》共载医方13个,其中很多都是食物与药物合用的方剂,可以说与食疗有关。

    诸如治疗失眠的“半夏秫米汤”,调养方“稻米醪醴”,治疗妇女血枯病卸闭经)的“四乌贼一芦茹方”,治臌胀的“鸡矢醴”及外用方“马膏”、“豕豪”等。例如治闭经的“四乌贼一芦茹方”,要求舂成粉末后,用雀卵濡搓成丸,再与鲍鱼汤合煮食用。

    再如治疗口颊歪斜,用马膏卸马油)热敷患处,同时还要“饮美酒,啖美炙娉肉)”等。都是采用灵活多变的形式,使药物食物合用以治疗疾病。

 

    关于《皇帝内经》的食疗思想,归纳起来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强调膳食结构综合平衡,要“谨合五味”,谷肉果菜合理搭配

    《黄帝内经》谈饮食的内容相当丰富,书中将所有的食物按性味归纳为酸、苦、甘、辛、咸五个种类,即所谓的“五味”。

    所言“五味”,即是食物的统称。又将食物按自然属性分为谷、果、畜、菜四个大类,如《灵枢·五昧》篇记载:“五谷:杭伺‘粳’)米甘,麻酸,大豆成,麦苦,萁黍辛;五果:枣甘,李酸,栗成,杏苦,桃辛;五畜:牛甘,犬酸,猪成,羊苦,鸡辛;五菜:葵甘,韭酸,藿匣叶)成,薤野蒜)苦,葱辛。”可以看出,这里的“五谷”,包括今天的谷类和豆类,大概相当于今天所说的“五谷杂粮’;“五果”相当今天的水果类“五畜”指动物肉类;“五菜”相当今天的蔬菜类。

 

    那么,食物中的“五味”和人的“五脏”有什么关系呢?

 

    《素问·五脏生成》说“故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成。此五味之所合也。”就是说,心脏喜欢苦昧,肺脏喜欢辛昧,肝脏喜欢酸味,脾脏喜欢甘昧,肾脏喜欢咸味。各有相宜,缺一不可。而在《素问·生气通天论》中做了生动的描述“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显然,注意饮食五味的调和,将使骨骼正直,筋脉柔和,气血流通,腠理周密。这样便骨气刚强了。因此,必须谨慎而严格地遵守养生法则,才能享有天赋的长寿生命。

    那么,食用这些食物时,将如何选择,如何调配呢?对此问题《素问·脏气法时论》中作了原则性说明:“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这里说的“五谷为养”,显然是指人们主要靠谷物来养育机体;“五畜为益”,是指以动物肉类荤食作为补益食品;“五果为助’、“五菜为充”即指以果品类作为辅助性食物,以蔬菜类作为补充。

    提出饮食结构要谷肉果菜合理搭配,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补精益气”。该篇的“气味合而服之”以及《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指出的“谨和五味”等观点,说明当时人们奉行着一种讲究平衡兼顾调配饮食的原则。

     这种饮食观点与今天主张的以植物食品为主而以动物为辅,全面吸收各种营养成分的饮食要求,是相吻合的,是十分科学合理的。至今仍然指导着人们的养生。

 

    二、总结分析了饮食不当而致病的种种情况

 

    《黄帝内经》分析了食物性味与五脏的关系,总结了饮食致病的诸般情况,或饮食不节,或五味偏嗜,或寒湿失度,或过食油腻等,说明了饮食不当是人体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正如《素问·调经论》所说“夫邪之生也,……得之饮食居出。”

    《黄帝内经》从以下四个方面做了论述:

 

    其一,认为饮食应当有节制,如果暴饮暴食,将会产生疾病。如:《素问·腹中论》说“此饮食不节,故时有病也。”《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说“因而饱食,筋脉横解横逆损伤),肠游吓痢)为痔;因而大饮,则气遗”《灵枢·小针解》篇说“寒温不适,饮食不节,病生于肠胃。”

    这些论述都说明,饮食不节,饮食过量,暴饮暴饮,是产生疾病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二,强调,若对五味偏嗜,就会造成相应脏腑的功能失调,发生病变《素问·五脏生成》:“是故多食咸,则脉凝泣锂)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筋脉劲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 (di zhou,皮厚皱缩)而唇揭掀起);多食甘,别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素问·生气通天论》又说:“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盛),脾气乃绝;味过于成,大骨气劳受伤),短肌虮肉萎缩),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烦闷不安),色面色)黑,肾气不衡呼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蠕润),胃气乃厚帐满);昧过于辛,筋脉沮弛敏坏松弛),精神乃央伺‘殃’,损害)。”

 

    其三,论述了食物的寒热温凉属性对人体脏腑气血的影响以及与疾病的关系。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腑。”过寒过热的饮食都对身体有害。因此《灵枢·师传》里说“食饮者,热无灼灼,寒无沧沧,寒温中适。”指出了饮食温度必须适中,不要过寒过热。《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特指出:“形寒寒饮则伤脾,以其两寒相感,中外皆伤,故气逆而上行。”

    显然,当人体外部感受风寒,再饮用寒凉饮料,两寒相迫则伤肺,内外皆为寒所伤,所以气逆而上行。

 

    其四,论述了过多食用油腻肥厚食物的危害,如:《素问·奇病论》说“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有病口甘者,……此肥美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素问·生气通天论》:“高梁之变,足生大了。”因肥甘厚味不易消化,脂肪过多,易导致生长疔疮。

    俗话说“病从口入“,这是千百年来众人皆知的一条古训。

    许多疾病往往是由于饮食不当所致,因此需要用相应的饮食予以调治,这恰恰是顺应自然规律的具体表现,也是中医学的一大特色。

 

    三、说明病后的饮食宜忌

 

    《黄帝内经》充分认识到饮食对人体的深刻影响,总结了五味与五脏气血的相应关系,提出了根据脏腑病变的不同特性而选择相应饮食五味的食疗原则。《素问·脏气法时论》说“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同篇又说:“病在肝,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病在心,心欲软,急食成以软之,用咸补之,甘泻之’;“病在脾,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病在肺,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病在肾,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

 

    《黄帝内经》提出了各种疾病应当食用什么食物来进行调养,如:《灵枢·五味》:“五宜:脾病者宜食杭米饭、牛肉、枣、葵;心病者宜食麦、羊肉、杏、薤好蒜);肾病者宜食大豆、黄卷镇豆芽)、猪肉、栗、藿豆叶);肝病者宜食麻蓖麻)、犬肉、李、韭;肺病者宜食黄黍、鸡肉、桃、葱。”速实际上是一个五脏病饮食疗养的详细食谱,为采用饮食疗法调治疾病,提供了选择食物的具体方案。

 

    《黄帝内经》中不仅论述了各种疾病应当选吃什么食物,同时,又从古人的饮食经验中发现饮食五味对人体疾病均有相应影响,从而归纳出各种疾病的饮食禁忌。

    如:《灵枢·五昧》论述了五脏疾病各自禁食的相应五昧“肝病禁辛,心病禁成,脾病禁酸,肾病禁甘,肺病禁苦。”这是关于五脏病的饮食禁忌的基本原则。

    又如:《素问·宣明五气>篇中记载人体气、血、骨、肉、筋等不同组织器官病变的饮食禁忌“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成走血,亦病无多食咸;苦走骨,骨病无多食苦;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是谓五禁,无令多食。”

 

    《黄帝内经》还提到了病后饮食不慎所造成的不利影响,如:《素问·热论》中说“诸遗者,热甚而强食之,故有所遗也。”又说“病热少销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是指发热性疾病患者,在热势很高时,强迫其过多地进食,便会导致遗留后患的恶果;又热病稍愈时,过多吃肉,会使热病复发。说明患者高热期间不宜过多进食,更不宜过多吃肉,这实际是讲某些疾病的特殊饮食禁忌。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早在两千多年前成书的《黄帝内经》系统地总结丁古人的食疗活动,提出了一整套切实可行的食疗理论和食疗方法。

 

    这些理论和方法,同《黄帝内经》中的“天人合一”理论、“阴阳平衡”理论及“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医学理论一样,都是建立在中医的基本理论阴阳五行学说基础之上的,至今仍然闪耀着科学的光辉。

    这是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值得我们认真地继承和借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