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年前,我曾经接待过一个日本冲绳县的代表团,他们来访的目的是寻找徐葆光墓。据了解,起因是一位在日本留学的上海女士邬扬华,发现冲绳人对一位清代的中国人徐葆光相当崇敬,很感兴趣,于是进行专门研究,得知徐葆光是她的近邻苏州人,便利用回家的机会,多次来苏寻找徐葆光的“蛛丝马迹”,还真有不小的收获,在苏州图书馆、吴县图书馆发现了徐葆光的个人诗文集《海舶集》。这部诗集共3卷:《舶前集》《舶中集》《舶后集》,收录徐葆光从接受册封使命到归国期间所写的417首诗文,其中后面两卷一直不为世人知晓。2003年12月,这部诗集经邬扬华整理出版后,在冲绳掀起了徐葆光热,2005年还成立了“徐葆光纪念事业期成会”。 徐葆光何许人也?经查苏州古代地方志书得知,他是苏州的一位文人,也是一位官员。《乾隆苏州府志》卷第五十七云:“徐葆光,字亮直,康熙四十四年圣祖南巡,以诸生献诗赋,被取至京,举戊子顺天乡试。壬辰会试,不售,钦赐一体殿试,以第三人及第,授编修。五十七年,奉旨充册封琉球副使,赐正一品麟蟒服。葆光长身玉立,仪度秀伟,诗文雅赡,兼工书法,喜交当世文人,名满一时。其使琉球,撰《中山传信录》六卷,考据精博,为向来未有。历二十余年不迁,以病告归,卒。所著有《二友斋文集》十卷、《诗集》二十卷、《海舶集》三卷。同邑蒋深,字树存,工诗,能书画,与葆光相善,由国子监生以荐纂修《书画谱》《佩文韵府》等书,授余庆知县,终朔州知州。” 那么日本冲绳县代表团为何要寻找徐葆光墓呢?原来冲绳在清光绪五年(1879),日本“废藩置县”,强行将它纳入日本版图之前,曾是一个中山琉球王国。自明洪武五年(1372)接受中国诏谕,成为我国的藩属国,每次中山国王的更迭均由我国派出册封使册封。在长达500年的友好交往中,我国共派遣正副使臣23次43人,徐葆光就是在康熙年间奉旨充当了册封副使的角色,册封中山王尚敬。徐葆光非但是位册封副使,而且还为他们留下一部全面记述当时琉球社会历史风貌、琉球国王朝世系、官制及氏族状况、自然景观、物产以及文化教育、习俗、宗教、日常生活等内容的百科全书式的《中山传信录》。因此,琉球后人一直将徐葆光视为琉球文化的恩人。得知徐葆光是苏州人,于是就来找寻了。 查了几种旧志,发现有的志书说徐葆光是吴江人,有的说是长洲人。后来找到《乾隆盛湖志》 卷十四才搞清楚:“徐葆光,榜姓潘,字亮直,号澄斋,江苏长洲人,吴江籍,康熙壬辰探花,官编修。”即作为长洲人的徐葆光,以吴江籍参加科举考试,考试时使用的姓名是潘葆光。他的一生,最大的贡献是为琉球编纂了一部有点像“地方志书”的《中山传信录》。 徐葆光在东渡琉球时,一心想要澄清以前那些对这条航线及琉球的地理、历史、国情等模糊的或错误的认识。为了制作各种图录,他还特意带来了一位中国专家程顺则。他一到琉球王城所在地首里,就立即着手研究王府所藏的文献资料,并经常与程顺则以及比程小20多岁的地理学家蔡温一起讨论问题。 徐葆光先后用了8个多月的时间研究琉球情况,遍览琉球国的山川图籍,并勘查其地理及制度礼仪,将所见所闻编为《中山传信录》。这部通过实地踏勘写成的著作,记述可信度极高,备受推崇,日本于明治三年(1766)即行翻刻日文版本,1781年法国巴黎也有翻刻本。《中山传信录》 是世人了解当时琉球情况的最主要来源,也是最权威的著作。该书列举的琉球所属36岛中,并无钓鱼岛,并将琉球之姑米山(久米岛)视为中、琉之界山,且在附图中也如此标示。书中还写明“八重山,此琉球极西南属界也”。八重山群岛在钓鱼岛西南,两个群岛中间正好被冲绳舟状海槽隔开。据此钓鱼岛归属问题不言自明。 那么,徐葆光的墓在哪里?据《道光浒墅关志·冢墓》 记载:“翰林院编修徐葆光墓,在八都四啚夜字圩,祔其祖墓,地名黄花泾。”到黄花泾实地踏勘发现,已经毫无踪迹可寻。黄花泾位于浒墅关与长青交界处,徐葆光墓的大概位置在富强村三角圩周边,靠近大运河。如果有可能的话,不妨在某个适当的地方造个纪念亭或树块碑什么的,介绍一下徐的生平事迹,既可增加些人文内涵,也能让一直惦记徐葆光的中山琉球王国后人有个纪念场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