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控之下,买房越来越难

买房难的问题早已不新鲜。但对于在外漂泊,将工作城市视为第二故乡的打工族,一个有归属感的住所始终是他们难以被忽视的诉求。近年官方调控政策频频出台,于是有乐观者手持自己血汗钱翘首观望,只等“抄底”时刻到来,就义无反顾加入房奴大军。但这种等待能否有结果?数据显示,实际上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即使是“奴”也越来越难当了。

官方统计认为近十年来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要超过房价增长速度。这似乎给人一种感觉:只要再奋斗几年,总会熬到买得起房的一天。但根据非官方的研究机构REICO报告,中等收入者的买房梦其实是越来越难实现。

该机构采用了“住房可支付性指数(HAI)”反映中等收入者面临的购房难题。该指数可以理解为一个地区中等收入的家庭对当地中等房产的承受能力。如果按30年按揭买房来统计,则中国大陆各省级地区中,能正常或较容易承受当地中等房价的只有10个(贵州、青海、湖南、河南、山西、吉林、陕西、新疆、内蒙古、宁夏)。而大半个中国版图上,即使是分担至30年的长期房债,对普通家庭来说都是不能承受之重。

更值得注意的是,在国家控房力度很大的2010年,人们对房价的实际承受能力却在下降,全国无一例外。这其中更是有9个省份从正常线以上跌到了以下。相比现在的高房价,这个趋势才是真正的浇头冷水,预示着在社会中层打拼者的安家梦很可能会越来越难圆。同时也可以看到,有相当比例的住宅房只是被用做偶尔居住。“有人减肥有人饿死没粮”的境况在一个“患不均”的群体心理环境中很容易滋生社会矛盾。

中国2010-2020每年新增城市人口近2000万,而全国流动人口的比例已经达到了17%以上,这就意味着城市工薪对房产需求很大。但是众多房地产公司都没有填补这个缺口,并通过市场竞争让房价趋于合理。一部分原因还是出在“调控者”身上。

许多政府的调控政策被认为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有意无意忽略了市场规律,只进行短期内见效的干预,并无益于甚至会贻害地产市场长期的健康发展。地产商一直呼吁的放松地权管制等降低开发成本从而降低房价的措施却迟迟未有出台迹象。

2013伊始,房价将上扬甚至暴涨的预测不绝于耳。而政府新祭出的房产税,究竟会是一剂良药,还是转嫁给买房者的又一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