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针灸治疗月经不调等其它疾病的临床汇编

 恬淡虚无之修人 2013-02-08

(1)月经不调

1气虚经期多提前,月经色淡质稀,神疲肢倦,小腹空坠,纳少便溏,舌淡,苔白,脉细弱。

2肾虚经期或前或后,月经量少、色淡、质稀,头晕耳呜,腰骶酸痛,舌淡,苔薄,脉沉细。

3血虚 经期多错后,月经量少、色淡、质稀,小腹隐痛,头晕眼花,心悸少寐,面色苍白或萎黄,舌苔少,脉细弱。

4气郁 经行不畅,经期或前或后,经量或多或少,色紫红、有血冲,胸胁、乳房及少腹胀痛,喜叹息,苔薄黄,脉弦。

5血热 经期提前,月经量多,色深红或紫红,经质黏稠,心胸烦热,面赤口干,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滑数者为实热证

6血寒经期后,月经量少,色黯红,有血块,小腹冷痛,得热痛减,畏塞肢冷苔白,脉沉紧。

治则:气虚、血虚、肾虚者-----益气养血,补肾调经。针灸并用,补法

血寒者----温经散寒,调理冲任。针灸并用,平补平泻

气郁、血热者------疏肝理气、清热调经,只针不灸,泻法

外方:关元 血海 三阴交

方义:冲任失调是月经不调的主要病机。关元为任脉要穴,又与足三阴经交会,任、冲同源。

故关元是调理冲任的要穴;血海、三阴交均属脾经,为妇科理血调经要穴。

气虚:关元 血海 三阴交足三里、脾俞健脾胃、益气血。

肾虚:关元 血海 三阴交肾俞、太溪调补肾气

血虚:关元 血海 三阴交脾俞、膈俞令气血生化之源旺盛。

气郁:关元 血海 三阴交太冲,期门疏肝解郁

血热:关元 血海 三阴交行间、地机清泻血分之热

血寒:关元 血海 三阴交灸归来、命门温通胞脉、活血通经。

通经-----  关元 三阴交 地机 十七椎

方义:关元属任脉,通于胞宫,针之行气活血,化瘀止痛,灸之温经散寒,调补冲任。三阴交为足三阴经的交会穴。地机为足太阴脾经郄穴,治血证,可调血通经止痛。十七椎是治疗痛经的经验效穴。

1肝郁气滞:量少、色暗、质腻和疼痛性质胀大于疼。为实证。冶则:疏肝理气,通经止痛

处方:关元、地机、阴谷、照海、复溜。合谷+三阴交=止痛

2寒湿凝滞:经前经后小腹冷痛,得热则舒,经血量少,色紫黯有块。伴形寒肢冷,小便清长,苔白,脉细或沉紧。疼痛性质拒按治则:温经散寒,化瘀止痛

处方关元、三阴交、地机、十七椎加炙水道温经止痛。

3.肝肾亏损:量少、色淡、质稀和疼痛性质喜按。治则补益肝肾,调经止痛

处方:关元、三阴交、地机、十七椎加肝俞、肾俞、期门、京门

月经先期多由气虚不固或热扰冲任,血海不宁所致(病机)

1)饮食不节、劳倦过度、思虑伤脾,统摄无权,冲任不固;(实热)合谷、曲池、大椎。

2)素体阳盛,过食辛辣,热伏冲任(虚热);然谷、三阴交、照海。

3)肝郁化火,热扰血海(郁热);行间、地机、足临泣

4)久病阴亏,阴虚内热气虚足三里,命门、肾俞。

治则:清热补虚,调经。肝、脾、肾+任督两脉

月经后期多由经脉不通,冲任受阻,气血不畅或血海空虚,不能按时满溢所致。

1)
外感寒邪,血为寒凝(实寒)天枢,归来,水道

2外病伤阳影响血运(虚寒)命门,太溪,复溜

3久病体虚,阴血亏损(血虚)脾俞,膈俞,足三里

4饮食劳倦,化源不足(气滞)行间,太冲,蠡沟

(2)呕吐---------的发生主要由于病邪犯胃,浊气上逆或胃虚失和,气逆而上所致。

取胃之募穴(胃俞、中脘)和胃之下合穴足三里

外感:邪气客于胃,胃气上逆致呕吐,它分为寒邪和热邪。

治则:解表和中,降逆止呕。处方:寒邪风池、风门、外关、胃俞、中脘、足三里

                               热邪大椎、曲池、公孙、内关、上脘、足三里。

伤食:食滞于胃,胃气上逆致呕吐。

治则:消食导滞,降逆止呕。处方:天枢,梁门,胃穴、中脘、足三里。

肝气:横逆犯胃致呕吐。

治则:疏肝理气,降气止呕。处方:行间、太冲、肝俞、胃俞、中脘、足三里。

痰饮:聚湿生痰致呕吐

则:祛湿化痰,降逆止呕。处方:丰隆、阴陵泉、胃俞、中脘、足三里。

 

(3)胃痛-----------1.寒邪客胃2.饮食伤胃3.肝气犯胃4.热病伤阳5.气郁日久6.脾胃虚弱

基本病机1.胃气阻滞(胃气失和,胃络不通)2.胃失濡养

1胃痛实证:寒疑(巨痛)、瘀血(固定痛)、肝气犯胃(心情不好)、食滞(大便或吐后减轻)、拒按。

治则:和胃止痛,理气活血。足三里、胃俞、中胀、丰隆,心胸胃痛加公孙、内关。

2胃痛虚证:隐痛、喜按、寒邪犯胃和脾胃虚寒者

治则:补脾健胃,温中散寒。胃阴虚:三阴交,太溪。胃阳虚:气海、关元、命门、肾俞。

(3)痿症---气血不能濡养脏腑,导致筋脉失养      痹症:气滞血瘀,导致疼痛

痿症实证:湿热1.外感湿热,久卧湿地2.饮食不洁,湿热内浸3.久病后或重病后导致筋脉失养致痿证。其中有热,津液耗伤,不能濡养脏腑。

痿症虚证:肝肾不足,导致筋脉失养致痿证。

痿病有单侧和双侧,

初期:两足痿软不用,兼有发热,咳嗽,心烦、口渴舌红苔黄,脉细数小便短赤,得冷则舒

1肺热津伤:尺泽、肺俞、内庭、中脘

后期:两足痿软或微肿,扪之微热,身重胸脘痞满,舌苔黄腻,脉濡数。在大关节部位。

2湿热侵淫治痿独取阳明经可多气、多血,濡养脏腑、筋脉+阴经俞穴

3肝肾阴亏---肝俞、肾俞、阳陵泉  

上肢:肩髑,曲池,合谷,外关,手三里、温溜、外关、支沟、中诸、手五里,肘醪

下肢:环跳,居醪,风市,梁丘,阳陵泉,足三里,髀关,昆仑,太溪,解溪。悬钟

腰痛(中医讲3个方面)外伤、内脏、外邪--------病因

腰为肾之府;足少阴络“贯腰脊”,足太阳经“抵腰中”,督脉“挟脊抵仍腰中”。

外感----寒湿腰痛(风寒、潮湿即风寒湿热),湿久会转热  病机:腰部。。。。。

内伤----肾虚腰痛(绵绵作痛、空痛、虚痛)病机:腰部局部经络气血阻滞-不通则痛人

劳损----瘀血腰痛(劳损腰痛)病机:腰部局部经络气血阻滞-不通则痛人

寒湿腰痛治则:疏风散寒除湿,通络止痛(行气活血止痛)。

手背上腰痛点,三阴交,阴陵泉,丰隆(祛湿)

肾虚腰痛:滋阴补阳,通络止痛;升阳补阴,通络止痛

劳损瘀血:腰痛固定,舌象降血,脉弦紧。治则:行气活血止痛。

肩周炎:临床征汁状:1.酸痛,重着2.运动受限(晚上更痛)

病因病机:

1营卫虚弱,复感风寒-病因      病机:肩部经经、气血阻滞

2劳累闪挫,损伤经络-病因      病机:肩部经经、气血阻滞

风盛伤筋-会伤及或牵涉项背,手指。    寒盛伤骨-剧痛,深按得热。

湿盛伤肌肉-痛处固定,肿胀拒按。

透刺:肩髃、肩髎透极泉;条口透承山;阳陵泉透阴陵泉

肩周炎基本治疗

治则:疏筋通络,行气活血,疏风散寒,通络止痛

处方:以肩关节局部取穴为主。肩髃、肩贞、肩髎、阳陵泉、阿是穴

肩周炎以肩前中府穴区疼痛为主、后仲疼痛加剧者属太阴经证。加尺泽、阴陵泉。

肩周炎以肩外侧肩髎、肩髃穴处疼痛为主,三角肌压痛,外展疼痛加剧者属阳明、少阳经证

加手三里、外关。

肩周炎以肩后侧肩贞,臑俞穴处疼痛为主,肩内收时疼痛加剧者属太阳经证加后溪、大杼、

昆仑。痛在阳明、大阳经加条口透承山。

痹证-风痹/行痹(疼痛游走,恶风发热)、寒痹/痛痹(疼痛较剧有定处)、湿痹/着痹(肢体

关节酸痛,阴雨加重)

治则:通经活络止痛。风痹/行痹兼活血祛风;寒痹/痛痹兼温经散寒;湿痹/着痹兼除湿化

浊;热痹兼清热消肿。

肩部:肩髃,肩髎、臑俞;肘部:曲池、天井、尺泽、少海、小海

腕部:阳泄、外关、阳溪、腕骨; 膝部:膝限、梁丘、阳陵泉、膝阳关

踝部:申脉、照海、昆仑、丘虚  股部:伏免、殷门、承扶、风市、阳陵泉

行痹加膈俞、血海活血调血,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痛痹加肾俞、关元温补阳气,祛寒

外出。着痹加阴陵泉、足三里健脾除湿;热痹加大椎、曲池清泻热毒。

头痛:

风寒湿邪外感头痛:风池、合谷、外关、风门、头维、三阴交、丰隆、阴陵泉

肾阴不足(肾阴虚)的水不涵木(肝阳上亢)头痛:合谷、太冲、行间、率谷、角孙

情志病头痛:平肝潜阴(息风潜阳),通络止痛-足临泣、三阴交。

阳明头痛:印堂、上星、阳白、攒竹透鱼腰及丝竹空、合谷、内庭。风池三阳络统调三阳经

少阳头痛(偏头痛):太阳、丝竹空、角孙、率谷、外关、足临泣、风池、三阳络

太阳头痛:天柱、风池、后溪、申脉、昆仑、三阳络

厥阴头痛:百会、四神聪、太冲、行间、太溪、涌泉。风池、三阳络

风邪加风池、风门;风寒加灸大椎;风热针泻曲池;风湿针泻三阴交,宣散风邪,清利头目;

痰浊上扰加丰隆、足三里化痰降浊、通络止痛;气滞血瘀加合谷、太冲、膈命行气活血,化

瘀止痛;气血不足加气海、血海、足三里益气养成血、补虚止痛。

眩晕1。(风)风阳上扰 2。(痰)痰浊上蒙3。(虚)气血不足,肝肾阴虚

治则:风阳上扰-平肝潜阳,清利头目痰浊上蒙-健脾除湿,化痰通络;气血不足-补益气血、

充髓止晕;肝肾阴虚-补益肝肾、滋阴潜阳。

基本处方(以头部和足少阳经穴为主):百会、风池、头维、太阳、悬钟

悬钟乃髓之会穴,充养髓海,为止晕要眩晕病位在脑,百会位于巅顶,入络于脑,清头目。

风阳上扰-加行间、太冲、太溪滋水涵木。痰浊上蒙-加内关、中脘、丰隆健脾和中

气血不足-加气海、血海、足三里补益气血,调理脾胃;肝肾阴虚-加肝肾俞、太溪滋补肝肾

、培元固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