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温巴菲特最经典的一次演讲

 江苏常熟老李 2013-02-09

上世纪二十年代,年轻的本杰明·格雷厄姆回到母校哥伦比亚大学专门讲授证券分析课程。他原以为这门课程听众寥寥,却不料大受欢迎,以至于上课时需要警卫维持现场秩序。其中有一个叫大卫·多德的年轻助教有幸获得了听课的机会。1929年,美国股市大崩溃。格雷厄姆原先准备将其授课内容编辑成书的计划被打乱了,只好把写作的重任交给多德去完成。到1934年,这部取名为《证券分析》的划时代辉煌巨著终于出版了。

这部巨著一经问世,就被全球公认为一部经典著作,标志着价值投资思想的诞生,从而奠定了格雷厄姆“华尔街教父”的崇高地位。七十年来这部巨著前后五次再版,被大量印刷,对现代投资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被誉为投资者的“圣经”,其重要性就像罗杰·洛文斯坦所说的,“价值投资没有格雷厄姆就如同共产主义没有马克思——原则性将不复存在”。

1984年,为纪念《证券分析》发表50周年,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召开了研讨会。沃伦·巴菲特作为格雷厄姆最优秀的学生,哥伦比亚大学最杰出的校友,被邀出席演讲,题为“格雷厄姆-多德派的超级投资者们”。这篇演讲强烈抨击了当时与会中部分教授、研究员及专业投资者深信不疑的有效市场理论,全面回顾了格雷厄姆-多德的追随者采用价值投资策略五十年来持续战胜市场的事实,深入阐述了价值投资思想的精髓,指出了价值投资为什么能长期战胜市场的原因。

演讲以巴菲特式的思辨入手,以假定股票市场是有效的辩题开始:股票市场是有效率的市场,股票价格已经充分反应了公司一切己知的事实以及整体经济情况,市场上没有价格偏低的股票,因为聪明的证券分析师将运用全部的既有资讯,以确保适当的价格。投资者能经年累月地击败市场,纯粹是运气使然。但是,巴菲特认识一些投资者,他们长期的表现总是超越指数,因此他们的成功无法用“运气”二字解释。

为了对可能是“运气”的一说给予更合理的解释,巴菲特要求各位设想—场全国性的掷铜板大赛。假定全美国2.25亿的人口都掷出一枚一美元的铜板,猜铜板出现的正面或反面。猜对了赢一美元。经过十次投掷之后,全美国约有2.2万人连续十次猜对掷铜板的结果,每人所赢得的资金约超过1000美元。再经过十天,约有215个人连续二十次猜对掷铜板的结果,每个人并赢得大约100万美元的奖金。输家总共付出2.25亿美元,赢家则得到2.25亿美元。 这时候,商学院的教授可能会提出—项事实,如果2.25亿只猩猩参加这场大赛,结果大致上也是如此——有215只大猩猩将连续赢得20次的投掷。 

巴菲特承认,靠运气,大猩猩的确可能产生同样的结果,但是如果你发现215只获胜的大猩猩有40只来自于同一个动物园,难道你不觉得其中必有蹊跷?你可能会询问猩猩管理员各种问题,它们吃什么饲料、做什么特殊的运动、阅读什么书籍等等,换言之,如果你发现成功案例有非同寻常的集中现象,则你一定希望判定这种异常是否是成功的原因。

现在,我们可以进入“格雷厄姆-多德都市”了。这些铜板投掷赢家都来自于一个极小的智力村庄,这个特殊智力村庄存在着许多赢家,他们有一位共同的智力族长——本杰明·格雷厄姆。他们各自前往不同的地方,买卖不同的股票和企业,但他们的综合绩效绝对无法用巧合加以解释。 

来自“格雷厄姆-多德都市”的投资者所具备的共同智力结构是:他们探索企业的价值与该企业市场价格之间的差异,利用其间的差异,却不在意有效市场理论家所关心的问题:股票究竟在星期一或星期二买进,或是在一月份或七月份买进。不探讨bate值、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以及资本回报的协方差,这些都不是他们所关心的议题。他们只在乎两项实数:价格与价值。

接着巴菲特列举出“格雷厄姆-多德都市” 里的“居民”的骄人业绩,他们分别是:华特·史洛斯、汤姆· 科纳普、比尔·卢昂、查理·蒙格、瑞克·吉林、史坦,当然包括巴菲特本人。这些“格雷厄姆-多德都市”的“铜板投掷者”,他们的投资风格虽然大不相同,但心态上始终恪守:买进的标的是企业,而非企业的股票。他们当中有些人偶尔会买下整个企业,但是他们经常只是购买企业的—小部分。不论买进整体或一部分的企业,他们所秉持的态度完全相同。在投资组合,有些人持有几十种的股票;有些人则集中少数几支股票。但是,每个人都受惠于企业市场价格与其内含价值之间的差值。 

对于以价值为导向的投资组合,巴菲特以为,其报酬的潜力愈高,风险愈低。一个简单的例子,1973年,华盛顿邮报公司的总市值为8千万美元,现在,股价下跌,该企业的市值从8千万美元跌到4千万美元,其bate值也上升。对于用bate值衡量风险的人来说,更低的价格使它变得更有风险,这真是仙境中的爱丽丝。巴菲特说,他永远无法理解,用4千万美元,而非8千万美元购买价值4亿美元的资产,其风险竟然更高。

关于对价值投资策略的态度问题。 自从《证券分析》发表以来,这个秘密已经流传了五十年,在巴菲特奉行这项投资理论的三十五年中,他不曾目睹价值投资法蔚然成风。为什么呢?因为人的天性中似乎存在着偏执的特点,喜欢把简单的事情弄得更复杂。巴菲特认为,以40美分的价格买进一美元的纸钞,人若不能够立即接受这项概念,就永远不会接受它。它就像注射药剂,如果它无法立即抓住这个人,即使以后你长期地说服他,并且展示各种记录,你也无法让他接受。巴菲特说,他从来不曾见过任何人,会在十年之后才逐渐地皈依这种方法。它似乎和智商或学术训练无关,它是顿悟,否则就是拒绝。

今天我们重温巴菲特最经典的这一次演讲,我以为仍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尤其在当前股市人气低迷、人心涣散的时刻,作为价值投资忠实的追随者,更要坚定信念,不被暂时的表象所迷惑。因为价值投资的这条道路是我们自己选择的,前方决不会一马平川,它必定是荆棘密布、千难万险,甚至万丈深渊,但即便如此,也不能阻止我们前进的步伐,因为我们早已时刻准备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