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论燥症(2009-07-16 22:40:04)

 成为亨特 2013-02-10

中医论燥症

(2009-07-16 22:40:04)
标签:

杂谈

分类: 老狼百病论治
金元四大家非常重视燥病的研究 ,其根据不同的研究侧面 ,发表了自己的独特见解。刘完素以补充了燥的病机 ,阐发燥 病病因的多源性和证治一体、多途径、多角度治燥为特点 ;张从正主论肺与阳明燥金为病 ,以养疗结合创立名方 ,治愈多种顽怪重症为中心 ;李东垣以五行理论为指导 ,结合五脏、五气之间的关系论燥 ,提出寒燥相合的病理 ;朱震亨明确提出“燥结血少 ,不能润泽 ,理宜养阴”的大纲 ,广集博采以治疗便秘燥结之证。金元四大家的观点和理论 ,丰富了祖国医学的燥病观 ,推动了学术的发展。
干燥综合征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口、眼干燥为常见表现,并可累及肾、肺、神经系统、消化系统等多个系统,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风湿科周全博士说,干燥综合征好发于30~40岁的女性或绝经期以后,发病率约0.3%~0.4%,在老年人群中高达0.77%。但由于本病的临床表现多样化,易被忽视或误诊。因此,如果有患者出现以下症状,可能是干燥综合征的信号,应及时去风湿免疫科诊治。1.口鼻干,吞咽馒头之类的食物困难,舌面干燥、溃疡或光滑如镜面。
   2.眼干泪少,异物感,眼睑反复化脓性感染,甚至视力下降。
   3.多个不易控制的龋齿,牙齿变黑,小片脱落。
腮腺、颌下腺反复肿大、疼痛
   4.全身乏力、低热、肌肉关节痛、肌无力。
   5.阴道、皮肤干燥、瘙痒,紫癜样皮疹,结节性红斑。
  干燥综合征属中医燥证范畴,其主要发病机制为津液的生成不足和输布失常。津液的生成和输布主要与脾胃、肺等有关,因此治疗上必须抓住这几个主要环节。
   一、养阴润肺,开肺布津
   津液之所以能输布于全身,主要依靠肺的宣发肃降功能。肺气宣发,能使津液向上,向外输布于肌表;肺气肃降,能使津液向下,向内输布于内脏。肺的宣发肃降功能正常,津液才能正常输布于全身,发挥其濡润功能。若素体肺阴不足或燥邪内侵,损伤肺阴,使肺的宣发肃降功能失常,津液不能正常输布,全身各部分失其濡润,则会出现一系列干燥症状。因此,治疗上必须兼顾两方面,一方面需用养阴润肺之品以补肺本身之阴液,常用天冬、麦冬、南北沙参、石斛等;另一方面,还需用一些宣肺之品以恢复肺的布津功能,常用桔梗、紫菀等。
   二、清胃泻火,益胃生津
   在津液的生成方面,胃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津液来源于水谷,水谷经胃的受纳腐熟后,传于小肠,经小肠的泌别清浊化为津液,经脾转输于肺而输布全身。若胃热过盛,消灼津液,津液生成不足,也可引起一系列干燥症状,临床上除口眼干燥外,还有面红烘热,口渴多饮,溲黄便干等。治疗上需清胃泻火,益胃生津之品,宜选用辛凉,甘寒之品,常用生石膏、知母、連翘、大黄、石斛、生地等。
   三、健脾化湿,益气升津
   脾在津液的生成和输布方面均起着重要作用。水液入胃,必须通过脾的运化功能才能化为津液,通过脾的升清功能将津液转输于肺而输布全身。若脾气虚,运化不及,水液不能化为津液,或脾的升清功能失常,不能输津于肺,均可致水湿内停,造成津液的生成不足和输布失常而出现干燥症状。临床上除口眼干燥外,尚有纳差,腹胀,便溏,舌苔腻等,这时用健脾化湿、益气升津之品治疗常取得较好疗效,常用黄芪、太子参、山药、白术、生薏苡仁、升麻、麦冬、五味子等
   四、滋阴补肾,清热润燥
   干燥综合征患病日久,出现口干甚,牙齿发黑,片状脱落,眼干无泪,舌光红无苔者,属日久及肾,形成燥结五脏,这时应肺、胃、肾同治。常用药为生熟地、首乌、天花粉、沙参、麦冬、紫菀、生石膏、知母等。
   五、祛瘀通络,疏通津道
   津液是以经络为通道输布于全身,同时津液又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津液长期不足血脉空虚,津枯血燥,血液黏稠,血流缓慢,而致血液停滞,络脉瘀阻。由于干燥综合征为一种慢性病,病程较长,因此临床上多有络脉瘀阻之象,如紫癜,舌暗或有瘀点、瘀斑等。这时单纯用上述疗法,由于津液输布通道不畅,常疗效不佳。因此治疗上常用一些祛瘀通络之品,以使经络流畅,津液输布通道畅通。常用桃仁、路路通、丝瓜络等
垣清燥汤为主治疗干燥综合征

干燥综合征是一种侵犯外分泌腺,尤其是唾液腺和泪腺为主的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按症状中医应属于“燥症”范畴,“润燥”当为其正治之法。然而在临床上被现代医学确诊后的干燥综合征患者除有典型的干燥症状外,大多伴有白苔,身倦等湿象的存在,不符合单纯润燥的条件。笔者结合“气机升降理论”,“脾主升清”,“脾为胃行其津液”和脾在水液代谢等方面作用的理论,认为这种病理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机体水液代谢与输布,饮食精微转输与利用的紊乱及不平衡状态所致,在这一病理过程中,脾的转输功能失常至关重要,近几年来,我用健脾燥湿升清行津之法为主的东垣清燥汤治疗收到了较好效果,现探讨如下:
东垣清燥汤治疗干燥综合征的理论依据:脾主升清,乃脾之特性,古今书籍对“清”之诠释,皆指精微物质而言,所谓"升",即上升之意,所谓"清",是指水谷精微营养物质,而"升清"即指精微物质(含水津)的上升布散。经过脾、胃和小肠等消化后生成的精微物质是在脾的升清作用下,上输于肺,并通过心肺,分布到周身各处。因此,脾的升清功能正常,则各脏腑组织器官得到足够的水津滋润和物质营养,功能活动才能强健。《素问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水津四布,五经并行”。说明在水津代谢过程中脾有生津,升津的作用,肺有布津的功能。气机升降出入协调,脾的转输功能正常,则入胃之水源源而至,达肺之津续续而来,自然肺津可布而燥渴自止。若升降出入障碍,脾失转输之职,不能生津,升津,而饮入之水虽.多,无以达肺润燥平焚之用,反成滋湿碍脾之弊,所以升降出入障碍,脾的转输功能失常引起的水谷津液输布和利用上的不平衡及代谢紊乱是本病的根本原因。口为脾之窍,诞为脾之液,口之迎粮纳谷,需唾液之消化,水津之上荣于口,诞液之得分泌,实皆脾之升津所为。且涕,泪皆属津液,也赖脾之升津敷布,始能达其所,溢其窍,可见脾气升清关系到水津之上荣,故脾主升津也。.
东垣曰:“气少则津液不行”,脾气不升,水津不得上承,口无津液之滋润,诞无津液之来源,则口干作燥,甚则口无诞,涕泪皆少,此乃脾不升津之燥象表现。肺为水之上源,脏之华盖,故脾虚气少,津不上承的燥症当与肺阴不足,肺燥之证相鉴别。脾燥之由源于阳虚,脾虚津少,口干诞少是其主症,肺燥邪热,口渴咽燥为其证候。口干口渴之情迥异;诚如张景岳云:“口干口渴,大有不同,盖渴因火燥有余,干因津液不足。”且脾开窍于口,口干诞少,纳谷为之逊色,肺司呼吸,燥热伤津,呛咳为其特征,也是泾渭分明。故一寒一热,一干一渴,一涉及饮食,一关系呼吸,当可分辨之。可见本病虽属燥症,但并非一般燥热伤津的内燥征,而是脾气虚之人,水湿代谢障碍,湿邪阻碍气机,升降失常,脾失转输之职引起的机体水液代谢与输布,饮食精微转输与利用的障碍,这就造成尽管有常量或超量饮食摄入体内但不能为正常利用而成本病;
东垣清燥汤本为湿热犯肺之方,而其成份却是以健脾升阳,清热燥湿为主,可见肺受湿热也需从脾论治,一者达肺润燥平焚之物需从脾的转输升清而来;二者湿为脾生之物,犯肺则碍肺,使肺津不布而燥喝生,治脾既可断生湿之源,又可复升津之主
方剂组成及应用:
一)方药组成:黄芪,人参,五味子,柴胡,升麻,白术,苍术,泽泻,猪苓,茯苓,陈皮,甘草,神曲,黄莲,黄柏,当归,生地,麦冬,
二)加减:临证时,一般原方加葛根一味,根据身体状况重在剂量增减,有瘀血征象或病程过长者,加活血化瘀药
(三)方义:本方由生脉散,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和四苓散加味组成:以健脾升阳为主,益气利湿为辅,佐以滋阴清热,共凑补泻兼施,润燥同用之方;苍术,莲,柏合四苓清热利湿,补中益气合葛根健脾升阳以升津,生地,麦冬引阳入阴,反佐生津,与五味子,甘草酸甘化阴,选神曲平稳消食健脾之药,消而不伤于正,健而可运于中,既能调脾胃,不碍他药功。葛根,“升麻,柴胡所以升清,猪苓,泽泻所以降浊使湿热从小便出,则燥金肃清,水出高原而诸证平矣”。(《成方切用》)
四)临床应用:病机无错杂,不足言凝难。本病为凝难病,征象为干燥少津,本质为水津不布,所以临证时应注意:(1)要“谨守”机体水液代谢与输布,饮食精微转输与利用障碍这一“病机”,澄清水津不布的障碍物,或湿或瘀“各司其术”;(2)要把握正邪定君臣,一般健脾益气升津为主,在邪气过盛时,也可暂以祛邪为主;(3)治湿必佐保津,以求引阳入阴,同气相求。(4)健脾必佐保肺,健脾可生津液,升津液,保肺可朝百脉,布津液。

中药养生在老年保健中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抗衰老药物和方剂,自古就受到帝王将相的珍视。(改善性爱质量必备的八大准则)历代医药学家给我们留下传统抗衰老药物约400种,抗衰老方剂千余首。经过建国50年来的科学研究,目前网络上所提示的概况是:
  (1)延长细胞寿命和整体寿命的药物有:人参、枸杞、党参、黄精、蜂花粉、珍珠等。
(2)调节免疫功能的药物有:灵芝、香菇、银耳、海参、大蒜、黄芪、龙眼肉、大枣、桑椹、鳖甲、肉桂、大黄等。
  (3)改善机体代谢、调节内环境平衡的药物有:当归、山楂、胡桃、杏仁、冬虫夏草、茶叶、刺五加、蜂蜜等
  (4)改善内脏功能的药物有:单参、银杏叶、胎盘、海马、蜂乳、阿胶、百合、黑芝麻、山药、菊花、生姜、车前子等。
 中 (5)具有抗感染作用的药物有:金银花、蒲公英等。
  这些药物有一部分兼具疗效食品的特点,凡需要保健的老人,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

  古今常用的延缓衰老中成药有:四君子丸、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七宝美髯丸、龟龄集等。
  四君子丸由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组成,具有益气键脾的作用。现代研究表明,本方不仅能够治疗气短乏力、食少便溏的脾胃气虚证,具有调理胃肠道、促进肝脏修复作用,更从多方面增强机体细胞免疫功能,促进一些淋巴因子的生成能力,具有抗肿瘤和抗突变作用。本方还能增加红细胞生成,降低血清过氧化脂质和肝脏脂褐素的含量,防止脑老化,调整肾上腺皮质与髓质的功能。对于肠道致病菌如伤寒杆菌、甲型副伤寒杆菌、福氏痢疾杆菌、大肠杆菌等,本方也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用法:每次服6克,1日2次,温开水送下。
  六味地黄丸由地黄、山萸、山药、泽泻等组成,具有滋阴补肾的作用。临床用于肾阴不足、头晕目眩、腰膝酸软、耳鸣口干、潮热消渴等症。现代研究证实,本方能延长家蝇的生存时间,提高脑、肝、肺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力,对抗脂质过氧化损伤,从而起到延缓衰老的作用。本方对人体下丘脑-垂体-性腺轴有调节作用,还能提高机体免疫力,促进核酸和蛋白质合成,抗应激、抗肿瘤、抗心律失常、抗动脉硬化、降血糖、降血压,以及保护肝肾功能,补充锌、铜、锰铁等微量元素,调节机体钙磷平衡。用法:每次服10克,1日2次。
  金匮肾气丸由六味地黄丸加附子、肉桂二味温阳散寒药物组成。肾阳虚的中老年人,也可表现为头晕眼花、腰膝酸软、关节僵硬、阳痿、精神不支等症,以小便清、舌质淡、常年怕冷内寒为特点。此种类型体质的人,不宜服六味地黄丸,而应服金匮肾气丸。
  七宝美髯丸由何首乌、白茯苓、怀牛膝、枸杞子等组成,具有平补阴阳之作用。本方系明代宫廷方,临床用于肝肾不足、须发早白、牙齿动摇等证。现代研究表明,本方在肾、脑、皮肤中有较高的蓄积量,具有提高肾阳虚动物垂体-肾上腺皮质功能的作用。它还能降低大脑血流量,轻度降低血压,提高血红蛋白量,提高耐缺氧能力及抗凝血等功效。组成方剂的7种药物,都具有增加细胞传代和延长整体动物寿命的效果,首乌、枸杞的降血脂作用也很好。用法:每次10克,1日2次。
   龟龄集由鹿茸、人参、海马、雀脑等组成,具有补阳添精、固肾键脑之作用。本方为明清两代的宫廷方,临床用于肾阳不足、腰膝冷痛、记忆力减退、头晕阳痿等证。现代研究表明,本品能提高记忆力,调节神经中枢的兴奋、抑制状态,提高特异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增强心肌收缩力,改善微循环,保护肝脏和肾上腺皮质,提高耐氧和抗疲劳能力,壮阳效果也很显著。用法:每次1.5克,1日1次。
中医在临床上将湿疹分:湿热症,血虚风燥症。治疗方法也各不相同
慢性湿疹患者要注意“脾虚夹湿” ,偏湿者皮肤的水泡较多,搔后泡破渗出黏体,患者会有疲倦、胃口欠佳等症状,中医以除湿止痒汤治疗。慢性湿疹患者要注意“脾虚夹湿”的问题,病情日久,患者皮肤会呈现暗淡不红、渗液少、有淡黄色的脱屑或结痂的斑片,脸色也较苍白,胃口不好、腹胀、排便稀软,中医多采用除湿胃苓汤治疗。
燥狂症如何治疗
中医治疗躁狂症主要依据中医对躁狂症的分型、病因、临床表现确定治疗。

一)火内扰,热陷心包:相当急性躁狂症。主证:起病急速,心烦不寐,性情急躁,继而情绪高涨,手舞足蹈,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声音嘶哑,常伴有夸大观念和妄想,琐事繁多,动作增多,虎头蛇尾,房室不节,大便秘结,时有出现意识障碍,打人毁物,弃衣而走,登高而歌,逾墙爬屋,壮热口渴,神错谵语,舌质红绛,少苔或无苔,脉弦数。
(二)实热内陷,阴虚火旺:相当轻躁狂症。主证:兴奋话多,自感精力充肺,洋洋得意,眉开眼笑,才华横溢,反应敏感,脑子里想的和嘴里的话在赛跑,与周围的人进行有效的交谈有时出现困难,观念飘忽,随境转移,可有音联意联,或高傲自大或盛气凌人,或载歌载舞,性欲亢进,食欲增强,两便结涩,面红耳赤。舌质红,苔黄白厚或厚腻。
(三)痰热扰胆,气滞扰心:相当于谵妄性躁狂。主证:有时由急性躁狂发展而,来,也可突然起病,常极度兴奋躁动,由于话多而言语零乱。声音高,常可导致口干舌燥,嘴唇干裂,声音嘶哑,被动注意力增强,甚至表现类似症状性精神病的‘谵妄状态’,有时显的意识障碍;并可产生错觉,幻觉,妄想及冲动或伤害行为,生活不能自理,壮热口渴。脉弦数或滑数,舌质红,苔黄厚腻或褐厚腻。
四)火盛阴虚,气血双虚,相当于慢性躁狂症。主证:狂病日久,热势渐减,多见于四五十岁的人与多次发作后,一般病情较轻,思维联想奔逸,语言动作不一不定增多,但情绪多呈欣快或悠然自得,有的伴有精神症状,甚至生活不能自理,形瘦面红,脉细数或滑数,舌质红或暗紫,苔薄白或少苔无苔。
医对抑郁症进行辨证施治
(一)治则
①理气为先。叶桂治郁着眼点是:“郁则气滞”李用梓在郁证总治中主张:“郁皆因气不周流,当理气为先,开提为次。”朱丹溪治郁通方越菊丸亦重在理气
②调中为本。李用梓强调:“脾胃居中,心肺肝肾四脏所受之邪过于中者,中气常先受之。况饮食,寒暑、痰饮之邪,脾胃亦先伤。”从郁证病机转化中看,肝气郁滞在先,势必延损脾胃,调补中洲当为治郁之本。
③辨证施治。郁让内有七情之伤,外有六淫之损,脏腑受累不一,更有病情转化,初病久疴之别,故虽有理气调中之大法,但更当个体辨证论治,因势利导,祛邪固本。
以情胜情。郁证乃情志之病,叶桂在论郁中谓:“盖郁证全在病者能移情易胜”,此正合张景岳的“情志病,非情不解”之意
二)通用主方
越菊丸。是《丹溪心法》治郁统方。方中香附理气,川芎活血,苍术燥湿,栀子泄火,神曲消食,诸药相合已治六郁之五,临症加味则诸郁可消。
六郁汤。乃《景岳全书》治怒郁方。但方中主药香、芎、术、栀与越菊丸一致,再以砂仁代神曲,更加半夏祛痰,茯苓、甘草渗湿补脾,确有六郁全消之功。
③加未逍遥散。明代赵献可推崇应用。为疏肝解郁,健脾和营之剂,符合治郁的理气调中之大法,再加丹、栀消热泄火,恰合何梦瑶《医碥》之见“郁未有不为火者”。
以上三方,可通用于郁证初起,病在气分之期。
④归脾汤。传统用于郁久延及血分之主方。
有学者将郁症主要分为肝气郁结,气郁化火,气滞血瘀,心脾二亏,阴虚火旺等五种证型。
(1)肝气郁结型。忧思恼怒,日久伤肝,肝郁气滞,或横逆犯脾,或上扰心神。舌苔薄腻,脉弦。
治法宜疏肝解郁,理气畅中。
(2)气郁化火型。肝郁气滞,日久化热,火性炎上,上于头目;若肝火烁津,则胃肠积热;肝火内扰则心神不宁;气火上扰伤肺则气逆作咳;气郁于焦,则脾胃升降失调。舌红,苔薄黄腻,脉弦数
治法宜疏肝解郁,清肝泻火。
(3)气滞血瘀型。患者因情志怫郁,“气机阻滞。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气滞日久,血瘀阻于心。则心失所养;瘀阻于肢体,则感觉异常;瘀阻于胞宫则月经不调;瘀阻于胸胁则胸胁刺痛。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弦涩。
法宜疏肝理气,活血化瘀。
(4)心脾二亏型。因患者思虑劳神过度,损伤心脾。心营不足,则主不明而神不安;脾失健运,则气血生化之源不足,故心脾二亏诸证丛起。舌淡,脉沉细
治法宜健脾养心,益气补血。
(5)阴虚火旺型。肝郁日久,化火化热,煎熬阴血,脏阴受损。营阴暗耗,心神失养。阴不制阳,则阴虚火旺。舌红而干,少苔,脉细数。
治法宜滋阴清热,养血柔肝。
巧用中药治疗秋燥症
去秋来,转眼又到了秋燥症多发的季节。秋燥症是指秋季气候干燥,空气缺乏水分,人体吸入干燥空气后所致的秋日病。中医学称之为燥邪,认为其性干涩,易伤津液、肺脏,且多从口鼻而入,致病多从肺卫开始。由于患者感受燥邪时间不同,故有温燥、凉燥和内燥之分。而大多数患者和一些非中医专科医生对秋燥症了解不够,以致误诊、用药不当的事件时有发生。为此,笔者搜集并整理了几个秋燥症先被误诊误治,后改用中药治疗成功的案例,供大家参考。药店药师在遇到前来购买药品治疗下列病症的顾客时,不妨提醒其到医院看中医,确诊是否患了秋燥症。温燥用药原则——润燥止咳,生津退热案例1:25 岁的李先生去年入秋后常出现口唇干裂、口渴咽痛等症状,他自我诊断为“内腹热”到某药店购买小柴胡冲剂、板蓝根冲剂口服3 天未见好转。随后,李先生上述症状加重,并出现干咳无痰、呼吸不畅、小便短赤和大便秘结等症状。最近又出现发热(低热)、出汗和头痛等症状,故到某社区卫生服务站就诊。首诊医生诊断他为“感冒”,给他进行抗菌、抗病毒和解热镇痛等治疗10 天未见效,故李先生到某药店咨询中药师。中药师根据初秋季节特点,结合李先生口唇干燥、干咳无痰和低热的主要症状,考虑为秋燥症(温燥),建议他改用中药治疗。李先生接受中药师建议,改用中药治疗2 天后症状缓解;7 天后症状渐渐消失;巩固治疗14 天至今未见症状复发。
提示:中医学认为,初秋天气尚热,故易感温燥。温燥为初秋之主燥,症见口唇干裂,鼻燥出血,口渴咽痛,眼红目眩;干咳无痰,或痰稠难咯,或痰中带血,伴喘息如牛,胸痛如刺;毛发干枯,指甲反翘,小便短赤,大便结粒;红苔干无津,脉细数;或伴有发热、出汗和五心烦热等温热症状。治疗原则:润燥止咳,生津退热。处方用药:润燥退热汤加减。干渴重者加生地、芦根;咳血多者加小蓟、白芨;便秘重者加大黄、麻仁;发热、五心烦热重者加柴胡、青蒿等。此外,还可用利咽清凉饮或葛根山药降火汤等煎服。成药可口服喉痛灵冲剂、化燥祛热口服液或润燥解热降火丸等。口唇裂可涂甘油制剂。凉燥用药原则———利咽润喉,清凉化燥
案例2: 44 岁的张女士去年入秋后渐渐出现唇干舌燥、鼻干结痂和痂难脱落等症状,她自我诊断为“鼻炎”,到某药店购买鼻炎胶囊口服7 天未见效。半个月后张女士上述症状加重,并出现咽痛声嘶、干咳少痰、痰白黏稠、痰带血丝和吞咽困难等症状,她担心患了“咽喉癌”,故急到某乡镇卫生院就诊。医生诊断他为“咽喉炎”,给予抗菌、抗病毒、止咳化痰和止血等治疗15 天未见效,故到某三甲医院中医科看中医。医生根据晚秋季节特点,结合张女士口干舌燥、鼻干结痂、咽痛声嘶和手足冰冷等症状,考虑她为秋燥症(凉燥),建议改用中药治疗。张女士接受建议,改用中药治疗1 天后症状缓解;3 天后症状消失。之后巩固治疗7 天,随访1 个月未见症状复发。提示:中医学认为,深秋转凉,易感凉燥。凉燥为深秋之主燥,症见唇干舌燥,鼻干结痂,痂难脱落,口渴咽干,咽痛声嘶;干咳少痰,痰白黏稠,或痰带血丝,或胸闷不舒,胸痛隐隐;毛发干涸,小便赤长,大便干燥;舌黄苔干少津,脉细弱;或伴有发冷、无汗和手足冰冷等凉寒症状。治疗原则:利咽润喉,清凉化燥。处方用药:甘草固卫化燥汤。唇鼻干结明显者
加辛荑花、升麻;咽喉疼痛明显者加桔梗、连翘、金银花;胸闷胸痛明显者加延胡索、丹参;咳血多者加云南白药、鸡血藤;发冷、手足冰冷者加当归、山萸肉、桂皮。此外,还可用温凉生津散或冬瓜淮山润燥汤煎服。成药可用凉燥丸、利咽润肺冲剂和二地化燥散口服。口唇干燥者可用润唇膏。内燥用药原则———生津补血,补阴祛燥
案例3:52 岁的何大伯既往患有肝炎、肾炎、冠心病和关节炎等疾病,去年入秋后渐渐出现口唇干涸、鼻塞不通和口咽生疮等症状,因口咽之疮触之剧痛,故何大伯惧怕进食,因此营养不良,日渐消瘦。1 个月后何大伯上述症状加剧,并出现剧烈咳嗽、痰色青黑、痰中带血等症状,故到当地某医院就诊。医生检查发现何大伯除上述症状外,还有胸闷憋喘、阵发疼痛、毛发脱落、小便无力、大便不出以及心悸、胁痛、腹胀、哮喘、尿少等症状,初步考虑为“全身性疾病”,让他住院做进一步检查治疗。对何大伯随后的检查,未见肝、肾、心、关节等器官损害加重,且症状未见进一步恶化,故何大伯要求出院。出院后何大伯到某药店咨询中药师。中药师根据季节特点,结合何大伯口唇干涸生疮、色青黑、痰中带血和检查未见器官损害加重的情况,考虑为秋燥症(内燥),建议他改用中药治疗。经改用中药治疗8 天后,何大伯症状缓解;15 天后症状消失。之后巩固治疗15 天,至今未见症状复发。提示:中医学认为,汗吐下太过,伤耗津液;或失血太多,久病耗伤津血,热病伤阴后所致的秋燥为内燥。内燥为病后之主燥,症见口唇干涩,鼻干息微,口咽生疮,触之剧痛,畏惧进食;咳多痰少,痰色青黑,或痰中带血,胸闷憋喘,阵发疼痛;毛发脱落,小便无力,大便不出;舌黑苔裂无津,脉细无力;或伴有心悸、胁痛、腹胀、哮喘和尿少等五脏内燥症状。治疗原则:生津补血,补阴祛燥。处方用药:安补五脏汤加减。口渴津枯重者加生地、沙参、玉竹、麦冬、鲜芦根;心悸重者加川芎、丹参;胸胁重者加延胡索、当归;食少腹胀便溏者加陈皮、山楂、枳实;咳重者加半夏、桔梗、杏仁;水肿明显者加泽泻、猪苓、冬瓜皮;四肢关节疼痛重者加独活、秦艽、牛膝;便秘重者联用大黄苏打片或上清丸。成药可酌情使用归脾丸、肾气丸、补心丹或六味地黄丸等。外用清秋润唇膏。除此之外,秋燥症还可酌情选用其他中成药,如咽痛者含服西瓜霜含片或草珊瑚含片;干咳者可口服桔梗片、咳停片;咳血者可口服云南白药胶囊;发热者可口服润燥解热冲剂;声嘶者可口服清音丸;胸闷喘息者可口服麻杏止咳片;毛发脱落、小便无力者可口服肾气丸;大便不出者可口服大黄苏打片或上清丸等。需要提醒的是,秋燥症并非由细菌、病毒感染所致,故无须使用抗菌、抗病毒药物治疗。
老狼整理
2009年7月14日14点15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