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年俗的文化内涵与传承创新

 太平书乡 2013-02-12

周静书 原创 | 2013-02-10 09:40

  年俗文化是民族历史的记忆,是民族情感的寄托,是人们无尽的欢乐和永恒的向往。保护传承好年俗文化,是对民俗文化创造和民族的尊重,是关系国家文化安全的大事,也是发展先进文化、构建和谐社会、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要求。

  我们要在守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使生机盎然的年俗文化成为科学的、大众的、文明的良好风尚,努力为国家的强盛、民族的复兴、社会的文明进步作出新贡献。

  “百节年为首”,以除夕和春节为中心的过年节日,是中华民族一年中最重大的岁时节日。在这个节日里,人不分贵贱,家不分贫富,民族不分大小,所有中国人都一致认同要把年过好。过年,是华夏人民绵延数千年,涵盖各个地区,渗透生活各个领域,仪式内容丰富多彩,节时跨越最长的传统佳节,是中国人民的伟大的文化创造。中华民族的年节文化,鲜活地体现在大雅大俗的民俗文化中,这种具有民族气派、民族特质的文化异彩纷呈、气势宏伟、雅俗共赏。千百年来,过大年已成为我们民族的血脉、民族的根基、民族的标志、民族的身份,民族的精神家园,并且为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高度认同与模仿借鉴。

  除夕和春节系列的过年习俗,是中华人民独创的伟大的节日,它犹如高悬在中华民族大幕上的明灯,以其永久而特异的光芒辉映着历代中国的社会生活,至今仍是全球华人无比心仪的盛大节庆。那一时节,天南海北的游子都会不约而同潮水般地涌向家乡;那一时刻,四面八方的儿女都会迫不及待地聚集到父母的周围。这一巨大而无形的力量,就是中华民族原生态的凝聚力,就是整个民族、整个国家维系亲情、维系友情、维系人间真情的社会和谐的根本动力,也是推动中华民族复兴强盛的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

  年俗文化内涵厚重

  过年的习俗,是依托于农耕时代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创造出来的,“年”是人们在繁衍生息的漫长岁月中依据天体运转和气象更替而共同创造和传承的时间概念。传统原始意义上的过年,包含了对过去一年的收获充满喜悦,对草木复苏、万象更新的新一轮耕耘寄托期待。因此承载如此重要意义的节庆必须要有一个相应的时间段。我国在大多数地区过年是从农历十二月初八的“腊八节”开始,经“小年(十二月廿三)、“除夕”(十二月廿九或三十)、“春节”(正月初一)、至“元宵”(正月十五),期间许多地方还有一些小的节俗,整个节期大约要经过三十多天时间。这一时段年节活动纷繁隆重,大多以祀神祭祖、敬老爱幼、除旧布新、迎春接福、祈求丰收等为主要内容。由此几千年来积淀了内涵厚重的年俗文化,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奇葩。年俗就其文化内涵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其一,喜庆丰收,享受收获。年节,作为中华民族的第一大节,可以追溯到我国的上古时期,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确立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农耕社会以农业的“春播、夏耘、秋收、冬藏”为一岁。而正月初一往往在每年的立春前后。古代认为,春回大地,一元复始,就是一个周期,故演绎为民俗意义上的“春节”。殷商的甲骨文中的“年”字,是象形文字,表示穗长根深的果实丰收的形象。因此,“年”的最初含义是谷物熟了。至周代,“年”始成为岁的标记,所以,“年”又是岁时节气的时间单位。

  过年或过大年的意思,就是庆祝五谷丰登。古人认为,五谷皆熟为有年,五谷皆大熟为大有年,即“丰收”。人们经过一年的辛勤劳作之后,才会有一次丰收。人们终于可以休养一段时间,同时欢庆丰收,享用成果。如七千年前河姆渡时期就开始播种稻谷,圈养猪羊。后来传统过年节到腊月就碾谷酿酒,磨米做年糕,杀猪宰羊。过年喜庆的气氛表现在生活上,宁波从腊月初就开始“裁新衣、熬冻米糖、煮腊八粥、下汤果、炒年糕”等。这些饮食文化寓意深刻,如腊八粥,包含了稻米、红豆、花生、莲子、桂圆等多种农作物,喜庆五谷丰登;吃汤圆表示家庭团圆,亲情凝聚;炒年糕,意为祈盼“年年高(糕,谐音)”等。宁波民谚说:“舂米、舂年糕,今年更比去年好”。“地菜炒年糕,灶神菩萨也馋牢。”这些喜庆的愿望是美好的,所奉行的节俗是幸福的。所以喜庆丰收、享用成果是年俗独有的生活幸福的文化内涵。

  其二,老少团聚,和谐共享。中国人历来重视家庭观念,宁波人更推崇家庭和睦,亲人团聚,共享天伦之乐。因而过年的情结更深。古代远在京城或外地仕官的宁波人,赶大年三十会扬马策鞭、乘舟涉水回乡,近现代经商游学在海内外的宁波人,会挤车船、坐火车、乘飞机,无论路遥人疲,都要在年三十夜赶回来,与家人团聚。“大年三十的情结”,是中国人家庭理念上的崇高境界,它体现了敬老爱幼、父慈子孝、夫妻恩爱的优秀美德。从除夕到春节,中华民族伟大精神得到了尽情张扬。分压岁钱、吃年夜饭、拜贺新岁,洋溢着团结和谐、同享天伦之乐的亲情气氛,蕴涵着美好的生活理想、高尚的生活准则与和谐的人际关系,彰显着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这种团聚的愿望是情感化的,所以节日习俗也是情感的。这就是年俗特殊情感的文化内涵。

  其三,祭祖祀神,感恩祈祷。这也是年俗文化的较早的涵义之一。在洪荒时代和科学不发达的年代,农耕常常遭遇天灾地害,人们无力战胜最基本的自然灾害。为了感恩于大自然的恩赐,每到收获过年时节,不管是丰年还是歉年,都要酬谢神灵保佑,祖上荫庇;祈盼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所以有专家称之为中国的感恩节。过年祭祀的习俗至今盛传,宁波一带在冬至、小年(腊月廿三)、除夕、正月初一等节日,民间都要祭祖祀神,用新米做成的饭、酿好的酒,再用猪、鸡、鱼、年糕等祭祀神灵、祖先,祈求来年农事丰收,家事平安,降福赐财。余姚、慈溪一些地方至今还奉行正月初一上祖坟祭拜的习俗。虽然这种祭祀有它的历史局限,但是祭祖还是有缅怀先人功德、不忘养育之恩的涵义,这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成份。这是年俗中精神寄托、民间信仰的文化内涵。

  其四,张扬精神,文化娱乐。随着年俗节庆的发展,人们不再满足于物质享用,为了激发生命的活力,而积极去创造文化艺术,来尽情表现欢乐、奔放的思想情绪。如宁波河姆渡遗址发现的骨哨,最早可能就是人们吃尽肉食后,神情焕发,即兴制作乐器,吹吹哼哼。后来人们欢庆节日酒醉饭饱后,兴高采烈,手舞足蹈。由此产生了今天宁波还能看到的腾龙舞狮、高跷马灯、抬阁彩船、大头娃娃、木偶摔跤、渔翁捉蚌、唱新闻听评书等一大批民间表演艺术。特别是宁波闹元宵、行灯会,彩灯富有水乡特色,荷花灯、鲤鱼灯、大黄鱼灯、龙船灯,山村的粉灯、月灯等,还有贴年画、剪窗花、悬灯笼、挂春联等年俗文化。这些庆贺的形式是自由的,所以节日风俗是欢乐的。这是年俗文化中丰富的文化艺术内涵,也是今天值得传承和创新的优秀传统文化。

  年俗文化的内涵当然还不止于这些。虽然各个时代各个地域过年习俗是不断变化的,但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精神是不变的。这就是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对大自然和祖先的感恩与敬畏,对家庭团圆与世间和谐永恒的企望。团聚富足,欢乐祥和,这就是我们年俗的主题和文化内涵,华夏民族的祖祖辈辈和今天的我们为此而过大年!

  传承创新年俗文化

  我们的祖先已经过了数千个年,而从辛亥革命到新中国成立后,春节一直是国家的法定节日。沧海桑田,历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年这一盛大的传统习俗,也正与时俱进,在人们生产方式和生活节奏的演变中不断递进。传统过年节庆的内涵和外延发生了新的变化。特别是当今随着科学发展观思想的深入人心,传递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张扬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明,促进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成了传承创新年俗文化的主旋律。这就要求:

  第一,年俗的传承创新,要秉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内涵

  年俗文化能有几千年的魅力,而且至今盛传不衰,这归功于它的主题顺应民心,合乎自然,可以说是“天人合一”的优秀传统佳节。因此对它原创的和历代完善的精华,要理直气壮地弘扬光大,按今天的说法,就是保护利用人类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追溯年俗文化产生的根源,人们庆贺丰年,期盼春播秋收五谷丰盈、六畜兴旺、人寿吉祥,表达了人民应时而作、张弛有节的岁时节律、生活规律和文化艺术的审美精神追求。今天虽然进入了现代文明时代,但人们同样要庆贺生意兴隆、财源茂盛,企待新年增产增收、实业发达,这与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目标是一致的;生活日趋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人们更希望在过大年时家人团聚,亲人相会。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只有家庭和谐,才会形成社会稳定,“家和邦兴”,这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对于祭祀类的民俗,我们要用宽容的姿态来看待,它融会了中国“天人合一、顺其自然”的哲学思想,使人们更加懂得保护自然、珍惜生命的思想理念。祭祖是纪念延续个人、族人、国人血肉之驱的祖先。祖国就是祖先居住的国土,热爱祖国,就要热爱养育我们并开创国业的祖先。我们可以真诚地纪念家祖、族祖和国祖,以进一步增强民族精神和民族凝聚力。

  我们重温传统习俗,并不是简单模仿古人的形式,而是用心去体验传统的精神与情感。年俗文化蕴涵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文化理念,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我们决不能用现代观念简单地超历史地去图解它,更不能随意去否定。年俗文化内涵的现代性与部分习俗的合理存续并不矛盾,其主体的精美风俗已构成了民族的文化血脉。因此,秉承优秀传统年俗的内涵,对于认识自然、亲近自然、协调人与自然的科学关系,促进家庭和睦、族亲团结、社会和谐,培育人们美好情操,发扬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这正是当代精神文明建设所迫切需要的。

  第二,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大力丰富和活跃年俗文化

  年俗文化不同于其他文化艺术类的特性,它的创造者是全体民众,承载者也是全体民众,享受者更是全体民众。年节作为法定的国俗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有责任保护好、传承好,而且年俗文化应该列入最重要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可以说没有一个法定的传统节日,没有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如此重大的民众承载量、精神内涵承载量和文化样式的承载量。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思想,就理应把“过大年”作为文化服务的重中之重。国家市场供应系统、交通运输系统等始终把春节供应、春运工作等作为一年工作的重中之重,就是尊重全民过大年的习俗,关爱民生的具体表现。要组织研究策划,部署年节规划,主动推出弘扬民族精神,继承优秀文化传统,适应时代要求,符合人民需求的年俗文化载体。坚持以人为本的精神,积极引导年俗文化的教化功能、健康功能和娱乐功能。在公共财政的扶持下,节日期间公共文化场馆、文化景点要有计划地免费或低票价开放。要强化城乡节日环境的营造,无论大街小巷,无论是社区、村落,节日期间要有更浓烈的节庆气氛。我们不但要让节日市场旺起来,而且更要让广场舞起来,让庙会红起来,让彩灯挂起来,让新年钟声响起来。

  传统年节是对现代快节奏生活的调剂,是有丰富文化氛围的休憩,像年节这样的“过渡”,本身既是对昨天的总结,又是对明天美好生活的畅想、期盼和筹划。浓厚的节日气氛能够使民众产生对和谐社会与美好生活环境的热爱和依恋,使得有情趣的生活和安居乐业的城市幸福感落到实处,把年节真正办成老百姓欢乐的盛大节日。

  第三,要继承创新传统民间文化,不断满足人们对年节的精神生活需求

  年节是一个综合的文化载体,许多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附丽于这个节庆。没有文化的节庆就没有灵魂。过年习俗之所以代代相传,经久不衰,就是有灵魂、有精神、有神韵。宁波拥有数以万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许多具有地域标志性的如奉化布龙、余慈犴舞、鄞州咸祥彩船、宁海前童抬阁等民间文化,多数与年俗文化有关系。最近几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快保护,又为年节民间文化传承打下了良好基础。要大力整合全社会民间文化资源,将“一乡一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和社区、农村业余文化队伍充分调动起来,在节日期间淋漓尽致地发挥各自功能,互相交流,互相竞赛,区域之间调度展演。节日是广大民众展示美好心灵和表现艺术才华的舞台,要积极推进公民本色表演,龙腾狮舞,马跃灯耀,民乐悠扬,鼓乐振奋,让年节变成万众欢腾的“嘉年华”,让老百姓尽心热闹,放松性情,达到身心愉悦的目的。要大力提高和丰富传统年俗的文化含量,浓厚文化气息,增加传统节日的群众喜闻乐见的风俗活动。

  第四,优秀传统年俗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应注意其历史性、时代性、科学性和创造性

  要不断地把新思想新文化融入传统,通过创新使之增添活力。在注意保留传统年俗文化的祛灾祈福、追求平安祥和、以及敬老爱幼、团聚和谐内涵的同时,应更加重视贯彻“人本”思想,增强关注教化、引导文明、休养生息和娱乐健身的内涵,如年俗文化中饮食文化历来比重很大,要改善和优化年节饮食文化的品质,使之更能贴近现代生活、服务饮食健康。要倡导健康过节,过度的奢华是对传统年节意义的背离;又如娱乐文化中燃放烟花爆竹,要引导文明燃放,节制时、量,保护生态环境,新年我们既要祝福吉祥平安,又要用实际行动规范。

  人类进入了工业文明的低碳时代,年节习俗也要顺应时代进步的潮流。传统年俗文化也并非一成不变,不变就失去了活力。随着社会结构、政治与经济的活动方式以及生活方式的变化而不断变化,传统的年俗文化也只有在继承和创新中与时俱进,才会再现迷人的活力。如除夕夜合家人围坐看春节联欢晚会电视、候鸟式的异地亲情聚游、到山寨、海岛、古村落过大年等,都同样体现团聚、守岁的文化内涵,年俗的多样化正是当代人民生活丰富化的生动体现。历史总是要大浪淘沙的,期望传统习俗在今天仍全部保持原汁原味是不现实的,要立足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理性的扬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