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把最好的稻谷交公粮《农村认认真真交公粮》 我们哪个村的土地改革,实行的是不分阶级,不分成份,按当年每户在册人口,平均分配了土地。农民分得了土地,发了红本本——土地证。算是实现了“耕者有其田” 但是,名誉上是“耕者有其田”了,实际上是土地的所有权归全民所有,即国家所有。耕者只是使用权,即农民分到的土地祗负责耕种。使用权的农民,必须向土地的所有权政府交税,交纳土地使用费,当时的说法叫"交公粮"。 政府每年规定每亩要征收公粮,就是交纳农业税。每亩交稻谷多少斤呢?在我记忆里每亩交50斤。交公粮好似解放前佃户租了户主的田,也要每年每亩交租金多少斗米。过去自耕田属自已购买的土地,所有权归属自已,不用交租金。现在重新分配了土地,土地上了红本本,私人全部没有了土地。名誉上土改没收地主的土地,实际上不管富农、中农、贫农过去私人买的土地,也一起归了国家。重发了土地证,全归国家所有权,全民所有了。作为使用权的农民,实质是租用了国家土地,理所当然统统要交纳土地使用费,即交公粮。 每年向政府交公粮是件大事,各家各户都认认真真作好准备,农民把最好的稻谷交公粮——给国家。冬天将稻谷打下,反复扬净杂物,确保稻谷颗颗包满,晒得很干很干,粒粒口咬,发出干烈的声响。农民为什么要把最好的稻谷交给国家?当年农民翻了身,让农民当家作了主人。又分到土地高兴么,从心里感激人民政府。 每年交公粮,要求以自然村为单位集中统一交公粮。乡村里为了做好交公粮工作,成立交粮五人义务小组。二人负责对外上下联系;二人负责收集各户谷子,把好质量关;一人负责记算帐。义务小组负责本村的交公粮工作,将各户的公粮集中一抉,统一上交国库。 严把质量过三关。 村里过秤要留有余地。在村里收集各户稻谷时,秤谷子要留有余地。预防散户(各户)集中来的稻谷,转交粮站时,万一短斤少两。农村当时还没有磅秤,也不用磅秤。我们农村常使用的是秤杆秤砣的木杆秤。每次秤谷子时,定位在净谷子50斤,或50斤以下,不论在那个标准数字上,每次秤谷子的秤,少许偏星外一根线的位置上。 公粮装船。 驳船船舱内有很多格舱,船舱之内都用木扳分隔开。共同用一条驳船,两村可以分开装载,两村的公粮不会混在一起。 运载驳船就仃靠在黄村北旁的支河道上,河对面是朱村,各户公粮过秤后即肩挑入船舱。全部装齐后,驳船撑出支河道,进入主河道即大塘诃,再有汽轮拖走。驳船上由村派人押运。如果二村合并用驳船,就由二村各派人押运。 入仓交接。 每次交公粮入库,一定有多余的稻谷。多余的稻谷按牌价卖给粮库,结算现金。统购统销政策后,开具卖粮收据,可抵余粮任务。一船公粮交接结束,全部办完手绩,最早晚七点,晚的时候到八、九点。 押粮小组成员,都是义工,没有酬勞。交公粮多余稻谷卖的钱,作为押粮小组人员晚餐费用,在县城餐馆聚餐一次。回到家都半夜了。年年交公粮,次次这样过来的。 注:《 《交公粮完成后,聚餐一次。押粮小组成员,都是义工,没有酬勞。交公粮多余稻谷卖的钱,作为押粮小组人员晚餐费用。大家只能在县城餐馆美美的吃喝一餐,回到家都半夜了。年年交公粮,次次这样过来的。》 《黄村合作化交公粮。》 成立互助组,也只是相等劳力的八户结合在一起,互相换工。交公粮还是各家各户准备,同以往一样交公粮。 成立初级社,全村的农户都参加,各户的土地入股分红。各户社員不用准备交公粮,由初级社统一准备交公粮。公粮的数量,即社员原交公粮的数量,综合在一起,就是初级社要交的公粮。初级社转入高级社,取消土地分红,如何交公粮,我巳离开农村,就没有过问。 改革开放后,工业发展,免了农业税,取销农民交公粮。现在听说,谁耕种一亩水稻田,不仅不要交公粮,政府还一年补贴30元人民币,鼓励农民耕种水稻田。当下向前(钱)看的年代,这点优惠政策留不住年轻人的心,甘愿离家当“农民工” 现在黄村水稻田都被开发工业和居民住宅了。没有水稻田种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