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粮"苦用心,非农不懂!

 谢老师工作室 2021-11-10

    今天早上看了下日历,8月7日立秋。老家有一句俗语“秋前十天无谷打,秋后十天打不赢。”一年一度的农忙,在40度的高温下,在热浪袭人的流汗式桑拿中开始了。

    以丘陵为主的四川地区,大部分农村都以水稻为主要农作物。作为80后的纯农村出生的我,对于农村的深刻画面依然很多:好几天才能吃一次的回锅肉,每年五一的插秧,每年暑假的收玉米和收水稻,还有秋冬季节挖红薯,以及一年到头在菜里找米饭吃的日子......那时的乡下人家,除了鸡鸭鹅就是田地里的庄稼,除了劳作还是劳作。

    三十年后的今天,收割水稻的时候,有收割机来帮忙,但很多居家的留守老年人还是舍不得花钱,还是坚持用汽油机或柴油机来带动脱粒机,纯手工,更放心——关键是省钱。相比三十年前,确实轻松了许多,至少,田边就是水泥路,至少也是石子路,就可以用电瓶车或电动独轮车把水淋淋的稻子拉回家了,至少不用肩挑背扛了。

    犹记得那时下午七八点的晒坝,是乡下最热闹的地方。大家都忙着把晒了一天的粮食往家里收,每个人都有活儿干,就连我们小朋友也不例外。我们挑不了重担,就只有帮忙把玉米或稻谷收拢成一堆,工具呢,就是最简单的一根竹竿和一片木板制成的平耙,或带齿的齿耙。先站在坝子的中央,然后双手握着平耙的尖部把它往外送,再放在薄薄的稻子上,往自己身边拉就行啦。这一推一拉的,刚开始还觉得挺好玩儿,可是多拉几次之后就没有了力气,更不要说一双光脚被谷子戳得吃痛不已了。另外,如果穿的短裤,或者光着膀子的话,等谷子收拢成一个漂亮的圆锥后,扫把扫过的谷粒上脱落的灰,直接就飞满了颈脖,沾满了大腿,汗水再一裹,全身发痒,异常难受,而这种难受要持续到晚上九十点洗澡后才能解脱。如果家里种的水稻比较多,这种日子还得持续半月以上,甚至有的人家会持续一个月。当然,看着那堆满屋的稻谷,心里也是美美的。

    晚上收稻谷是一苦,那晒稻谷就是第二苦了。今天在某个微信群里,看见一位朋友说:“我们现在呀巴不得下雨,好凉快点儿。而乡下的农民兄弟呢,巴不得太阳大一些。”是啊,儿时的记忆里,每年打谷子的那段时候,最怕的就是雷阵雨(四川话叫“天懂雨”),你想啊,大家都在田里割着稻子,打谷机正在飞速地脱着稻粒儿,忽然,乌云密布,是继续在田里还是回去收坝子里的呢?要是家里人口多的还好办,坝子里有专人负责,像我家就四个人,全都得泡在田里,遇到雷阵雨就只好往家里跑,必须得把坝子里晒的稻谷在雨点来之前抢回家。运气不好的时候,还没有到晒坝那雨就大颗大颗地掉下来了,这时就只能拼命地拉平耙,不停地挥舞扫把,然后用塑料薄膜盖住。偶尔也会有来得异常紧急的阵雨,那种时候,就只能任雨淋了,只要用稻草把晒坝的出水口堵住,不要让那雨把稻谷冲跑了就行。

    如果哪一年背时得很(运气不好),说不定要下三四天的绵雨,那就麻烦了——家里的稻子只是稍微把水汽晒了一下,如果没有大太阳,那就必须把家里的稻子摊在屋子里,要不然,只需捂上一两天,那些稻子就很自觉地发芽了,时间再长一点甚至会长出根来。所以,乡下人都希望自己的屋子宽一点呢,无论堆什么东西都堆得下,连下雨时都可以晾稻子。现在想想,那些日子真的很酸爽。

    和三十年前一比,真正的粮农,越来越少了。再过十年,真不知道还有没有种粮专业户了。

    写这篇短文的时候,我似乎明白了父辈们对老家那几分田地的眷恋。走在漫天野草的乡间小道上,我才懂了那些头发已经花白的大爷,为什么还去拼命地把那些荒了的田地种上稻子。甚至,他们累病了,住院的医药费还比田地里收获的庄稼贵。但是,就是他们,无怨无悔地守望着这片土地。

    城里的孩子,乡下的孩子,如今都已经远离了土地,哪怕离这片土地很近。他们的嘴里,蔬菜不好吃,米饭不好吃,他们的心里,向往的是远方。而只有当过农民的我,才知道这“粮”苦用心,非农不懂。

友情提醒

为了让更多的孩子们了解农民和农村,我也拍摄了一组相片,在下面的文章里单独陈列,如需给孩子上上课,是不错的素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