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魏献文皇帝捕杀冯太后男宠 遭其怨恨被毒杀

 昵称503199 2013-02-14

北魏献文皇帝捕杀冯太后男宠 遭其怨恨被毒杀

2013年02月08日 10:32
来源:文史天地 作者:支金平

核心提示:性格刚毅的献文帝把冯太后众多男宠之一的李弈捕杀,冯太后表面上若无其事,内心深为怨恨。母子之间的矛盾终于在延兴六年(476)爆发,冯太后毒杀了献文帝,称太皇太后,改元承明,第二次临朝听政。

点击进入下一页

本文摘自《文史天地》2012年第11期,作者:支金平,原题:杀人如麻的冯太后

冯太后是北魏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她的改革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的融合,她所实行的一些改革措施对后世影响深远,但她同时也是一个猜忌、敏感、杀人如麻的残忍女魔。

北魏是我国少数民族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一个政权,公元386年,道武帝拓跋珪建立代国,都城在盛乐(今内蒙古呼和浩特),旋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天兴元年(398),拓跋珪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太延五年(439),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形成了与南朝对峙的局面。正平二年(452),中常侍宗爱谋杀拓跋焘,立南安王拓跋余,旋又杀拓跋余。殿中尚书源贺和南部尚书陆丽等人执杀宗爱,拥立拓跋焘之孙拓跋濬为帝。拓跋濬即是后来冯太后的夫婿,他即位时年仅13岁,由陆丽等人辅政。

常言道:自古红颜多薄命。冯氏为何能在错综复杂、政乱纷争的斗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又是如何成就一生华美乐章中的真实与厚重?恐怕和她猜忍的性格不无关系。据《魏书》卷十三文明皇后冯氏传记载:“太后多智略,猜忍,能行大事,生杀赏罚,决之俄顷,多有不关高祖者。是以威福兼作,震动内外。”猜忍是一种非常复杂的性格,既有精明、顽强、执着、坚毅、敏感的性格特点,又有残忍、狡诈、多疑、自私、自负等阴暗心理因素。可见她是一个工于心计又有政治才干的女强人。

冯氏(公元441-490),长乐信都(今河北冀县)人,出生在长安(今陕西西安)的一户汉族官宦人家。父亲冯朗官至北魏秦、雍二州刺史,封西郡公。幼年时代的冯氏乖巧伶俐,活泼天真,聪明可爱,接受了良好的汉族封建文化熏陶和教育,从而知书达礼,品貌俱佳。在翰墨飘香的官僚贵族环境中,她度过了天真烂漫的童年。在拓跋濬继位前,冯朗的弟弟冯邈率兵征伐北方少数民族柔然,战败投降。按照当时北魏法律规定:一人投敌,整个家族都受到株连。因此冯朗被诛杀,子女入平城皇宫充当婢女。冯氏遭遇了人生中第一次变故,活泼开朗的小女生变得惊慌失措,无所适从,幸好她的姑母是太武帝拓跋焘的左昭仪,冯氏才免于沦为奴婢并且入宫后得到照顾。冯氏聪明好学,在姑母的抚育调教下,潜心研读儒家经典,不仅通晓古往今来的礼仪风情、民俗掌故,对于历朝的典章制度,琴棋书画也无所不及,而且极有见识。拓跋濬继位不久,便开始选择嫔妃充实后宫。冯氏以其才貌出众被封为贵人,当时她只有14岁。冯氏聪明敏捷,工于心计,尽心侍奉拓跋濬的乳母常太后,讨其欢心和信任,与此同时她又极力结纳后宫宦官,扩大自己的力量。北魏宫中规定:嫔妃中能铸造金人者立为皇后。这是一项技术性很高且实践操作性很强的工作,4年后,在常太后的支持和一批心腹宦官的帮助下,冯氏铸成金人,太安二年(456)被立为皇后。同年,17岁的拓跋濬决定立长子(与李贵人所生)拓跋弘为太子。“魏故事,后宫产子将为储贰,其母皆赐死”,其用意在于防止母后专权擅政。李氏死时,拓跋弘不满两岁,拓跋濬命冯皇后抚育拓跋弘。冯氏与拓跋濬两人的婚后感情非常好,从未发生过矛盾和摩擦,她不仅勤勉主持后宫事务,精心抚育太子拓跋弘,而且十分关心朝廷政事,嫔妃和朝臣对她十分尊敬。

可惜好景不长,冯太后遭遇了她人生中第二次重大变故。和平六年(465)文成帝拓跋濬去世,年仅26岁。根据当时制度“国有大丧,三日后御服器物一以烧毁”。文武百官及宫中嫔妃都白帽素衣前往祭奠,哭声震天。冯太后哭得死去活来,或许是睹物思人,看见丈夫生前所用物品一一投入火中灰飞烟灭,回想起10年来与丈夫的点滴恩爱,冯太后大叫一声纵身跳入火中殉情,左右宦官及宫女急忙把她抬出火海进行施救,很长时间冯太后才苏醒过来,她的这一贞烈举动使得朝臣及嫔妃对她更加尊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