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千古一后”,走进你的视野

 章保良的图书馆 2017-06-20

北魏冯太后(442-490年),名淑仪,汉族,长乐信都(今河北冀州市)人,北燕王室的后裔。

祖父冯弘是十六国时期北燕国君。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灭北燕后,冯氏的父亲冯朗归顺北魏,官至秦雍二州刺史,辽西郡公。

冯氏6岁时,父亲遭人陷害,被北魏皇帝拓跋焘诛杀,哥哥冯熙趁乱逃跑,年幼的冯氏被抓入宫中,成了拓跋氏的婢女。

世事更迭,岁月无常,昔日的荣耀与繁华已成过眼云烟,家族的罹难使冯太后沦落宫中。

宫廷处处充斥着明争暗斗、争风吃醋、相互算计,年幼的冯氏如何在宫中立足呢?庆幸的是,在她最无助的时候,两位贵人帮助了她。

其中一个是冯昭仪,冯氏的姑母。原来,在北燕被灭前夕,冯弘被迫将自己的爱女献给拓跋焘做人质,恳求和解,拓跋焘把这个女孩纳为妃子,此女就是冯昭仪。

另外一个保护冯氏的女人是常氏,她是北燕功臣之后,因国破家亡被迫栖身北魏后宫。常氏是北魏第五任皇帝拓跋濬的乳母,13岁的拓跋濬即位不久,生母郁久闾氏就死了。随后,拓跋濬尊常氏为保太后,接着,又尊她为皇太后。

为使自己的地位、权势得以延续保全,冯昭仪与常氏积极策划拓跋濬迎娶冯氏,终获成功。正平二年(452年),冯氏被选为文成帝拓跋濬的贵人,这一年她11岁。

文成帝拓跋濬曾有一位貌美如花的宠妃李氏,这位李氏还为拓跋濬生了一个儿子,就是日后即位的北魏献文帝拓跋弘。按北魏开国皇帝道武帝拓跋珪立下的规矩,妃嫔为帝王生下孩子,生母必赐死,以防母以子贵,专擅朝政。冯氏联手拓跋濬的乳母常太后搬出“立子杀母”的祖训,逼李氏自杀,冯后便担当起了养育之责,将拓跋弘视若己出,竭尽慈爱。

北魏历史上还有一个定制:宫中嫔妃要得正位中宫,必须先要手铸金人,若能铸造成功,则视为吉祥如意,若是铸而不成,则妃嫔不能立为皇后。冯氏铸金人成功,登华堂入中宫,太安二年(456年),15岁的冯氏被立为皇后。

冯氏身份陡转,由罪臣之女一跃升为堂堂帝后,她靠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努力拼搏改变了厄运,书写了人生的传奇。

冯后与文成帝相亲相爱,后宫生活美满和谐,怎奈天不予寿,和平六年(465年)被誉为“有君子之度”的文成帝英年早逝,崩于平城皇宫的太华殿,年仅26岁。冯后做皇后尚不到十年,这种偕鸳效鸯的生活就画上了休止符。年仅24岁的冯皇后成了寡妇,突然失去了丈夫与靠山,悲痛欲绝

文成帝死后第二天,年仅12岁的皇太子拓跋弘即位,是为献文帝,冯后被尊为皇太后。北魏政权出现真空地带,手握兵权、野心勃勃的太原王、车骑大将军乙浑乘虚而入,阴谋篡位,威胁社稷安全。他趁这个时候伪造皇帝的圣旨,杀害了许多反对自己的文武大臣,甚至把当年冒死拥戴文成帝拓跋浚的平原王陆丽都给杀了。而且43天当中,他假传圣旨,给自己连升三级,升到大司马,统管36部曹。

在这生死存亡的关头,如何挽救岌岌可危的局面呢?对付乙浑,冯太后展现出非凡的驭人手段,她不断给乙浑封官加爵,直到被封为丞相,诱使乙浑利令智昏以致得意忘形,就在乙浑四面树敌又放松警惕之时,冯太后突起杀招,下令拓跋丕、陇西王源贺和牛益等人率兵收捕乙浑,镇压叛乱。很快,令朝野上下怨声一片的乙浑便被捕杀,夷灭三族。平定乙浑之乱,稳定政治局势,冯太后表现出果敢善断的政治才干,也在朝中树立了较高的威信。凭借多年宫中生活的阅历和非凡的胆识,她稳定了北魏动荡的政局。

冯太后身处执掌朝政的至尊地位,能够勤于理政,崇尚节俭,不好奢华,对自己的生活要求比较简单,对待侍从人员也比较宽厚。

冯太后下诏要求文武百官直言不讳,提出建议,冯太后在执政中能够虚心纳谏,择善而从。当她第一次临朝听政时,就下诏在全国各地普遍建立学校,体现出对文治的重视。第二次临朝听政时,冯太后运用高超的政治智慧和钢铁般的手腕,纵横捭阖,排除干扰,对北魏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

一是实行官员俸禄制。按季发给官员俸禄,按官吏职级高低授予公田作为俸禄的补充。从此以后,再有贪赃绢一匹以上者,立即处以死刑。

二是实行均田制,将国家掌握的荒地和所有权不确定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从而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三是实行租调制。一夫一妇每年向政府缴纳帛一匹、粟二石,使农民的负担相对减轻,同时也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四是实行三长制。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三长,由本乡能办事且守法又有德望者充任,负责检查户口、催征赋役、管理生产、维护治安。

通过这一系列的改革,国家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安定,人口大增,为未来的隋唐大一统奠定了坚实的历史基础。

北魏实行子贵母死制度,拓跋宏在被立为太子时,生母即被赐死,由祖母冯太后一手抚养成人。冯太后看着孝文帝一天天长大,亲自作了《劝诫歌》三百余章和《皇诰》十八篇,作为他学习的指南和行为准则,从思想上向他灌输治理天下的原则。冯太后还特别注意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对孝文帝进行教育和示范。在冯太后的长期严格教育和直接影响下,孝文帝孜孜以求,刻苦攻读,不但精通儒家经义、史传百家而才藻富赡,而且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经验,增长了实际才干,这些都为后来的改革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公元490年(太和十四年),49岁的冯太后在平城皇宫的太和殿与世长辞,谥号文明太皇太后。她临终时,曾降遗旨,并书之金册,安排了自己的后事。“遵旨从俭,棺材质约,不设明器,不置素帐缦茵瓷瓦”。冯太后被安葬在自己生前选定的墓地——方山永固陵(今山西大同北),没有和文成帝合葬。

精彩在原著。拙作《冯太后传奇》欢迎您点击阅读,收藏推荐!读者群464648771网址在《心灵随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