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语文课堂导入技巧初探

 陈老师图书馆 2013-02-14

语文课堂导入技巧初探

 

课堂导入即教师采用简洁的语言或辅之动作拉开一堂课的序幕,随之进入课堂教学主体的过程。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开端好了,就能使学生有个良好的心理定势,激发其求知欲,推动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完成预期目的;头开得不好,则给学生沉重的压抑,这反馈给教师,则越上越无兴,再传达给学生,则使其越来越低落,以此恶性循环,导致整堂课的失败。

要使课的开端美妙,作为教师来说,除了消化教材,建构教材外,首先应重视一“情”字。古人有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故课前应用5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感情调动、情感积累。或兴奋、或喜悦、或悲伤、或抑郁,使自己本身为情所感,为情所动,真正进入课文角色,并将情感纳入课文所要求的情感量度上。只有这样才能以自己的肺腑“情”去拨动学生之“情”,使他们一开始就被教师的“情”所打动,被教师的“情”所吸引,产生强烈的求知内动力。

有了决堤之情,开讲的时候,教师就应在激情的支配下,用生动亲切的语言进行悬念设置,或描绘同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人、事、物,或演示一幅精美的图片,或播放一段动听的音乐等,从而创造一个极富吸引力的情景,使学生万念归一,一下子纳入教育所希望达到的“愤”、“悱”状态。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开讲的艺术”。 常言道:好戏看开头。导语如同戏的序幕,序幕一拉开,就让学生进入了某种气氛或情趣中,从而有助于新课的学习。好的开头,应如高手对弈,第一着就能为全局的胜利铺垫基础,有一石激起千层浪之妙。

教师决不能小看导语。短短的几句开场白,可以扣住学生的心弦,把学生带入理想的情境,为新课学习作好精神上的准备。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之一,一堂课导入的成与败直接影响着整堂课的效果。能否在一开始上课便将学生课前分散的注意力即刻转移到课堂上,并使其处于积极状态,是上好这堂课的首要问题。笔者近年来在课堂导入方面进行了一些思考和尝试,现就课堂导入这一方面谈谈自己的体会。

顺口溜导入法

这种类型的语言,节奏感强,具有音乐美,很能吸引学生。有一次,上语文课了,许多学生还在低头抄写英语单词(因为下午就是英语单词比赛)。我于是慢条斯理、一字一顿地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学好语数外,革命前程更远大。学生听了我说的顺口溜之后,感到很有趣,纷纷把目光投向老师。于是我再把话题引到注意学习方法上来,学生觉得老师讲得有道理,都悄悄地收起了英语本。

朗诵导入法

这种类型,简单易行,而且效果也很好。韵味十足的诗文、含义深刻的名言、充满情趣的谚语、学生喜爱的歌曲等,都是很好的“开场白”。如在教《最后一次讲演》时,上课伊始,我朗诵了北岛的诗句“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氛顿时浸染了整个教室,一下子调整了学生的思维。

叙述故事导入法

故事本身具有情节,青少年学生比较爱听故事。用讲故事的方法导入本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有利于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对于那些故事性强或有典故可引的作品,教师可以先讲述课文中的一些情节或与作者、作品有关的故事,然后引入本课。如《斑羚飞渡》我的导语是这样设计的:(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同学们:先听老师讲一个小故事:有一天,森林里发生了一场大火,火势很猛,一大群蚂蚁被大火团团围住,情况十分危急,眼看他们就要被大火吞没。这时在一只大蚂蚁的示意下它们迅速地聚拢在一起,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最终成了一个大球。大球快速滚出了火势的包围,大火烧死了不少蚂蚁,但一部分蚂蚁因此得以存活。 

故事讲完之后,学生畅谈自己感受到了什么,教师根据学生的感受进行引导。

同学们,在这生死关头,小小蚂蚁这种牺牲一半保住另一半的举动深深震撼着我们每个人的心。今天,我们将来看看沈石溪笔下温顺可爱的斑羚经历的那令人触目惊心的悲壮的一幕。

这个故事贴近课文内容,和课文有异曲同工之妙,再配以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自然就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自然引出本课内容。

设置悬念导入法

借鉴说书人“且听下回分解”的奥妙术,其奥妙就在于讲到最扣人心弦的时候,有意避而不讲,吸引听众非听完不能满足心愿这个要害处。说穿了,就是善于设置悬念,紧紧吸引听者的注意力。这种技巧运用于新课的导入之中,以悬念作为挑逗学生好奇心的触发点,也会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欲望,而一经造成这种欲望,就非要扒根究底,弄个水落石出不可。这种导入法,也很适用于通讯报道、报告文学、小说、戏曲等课文。总的来说,设置的悬念要做到三个字,即“精”、“新”、“奇”,一下击中学生的兴奋点,促使构成学习掌握知识的意图。具体而言,在内容上要突出主要人物、主要事件;在手法上可以浓缩全文,也要以从中截取片断;在技巧上必须发人深思,留有无穷余味,能引人入胜。

激发情绪导入法

记得高枫在《大中国》中这样唱道:“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兄弟姐妹都很多,景色也不错,家里盘着两条龙,是长江与黄河……”是的,黄河,我们的母亲河,孕育了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哺育了一代代的炎黄子孙。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滚滚东去的黄河浪涛见证了古老中国的兴衰荣辱,黄河澎湃的惊涛,恢弘的气势和那奔腾不息的精神,也激励着一代代的中华儿女为之拼搏奋斗。在抗日战争那段血雨腥风、民族危亡的日子里,一首深沉豪迈的黄河赞歌传遍了大江南北,激励了众多爱国志士保家卫国的万丈豪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豪迈的黄河赞歌―――《黄河颂》。

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旨在通过充满激情的开头,激发学生的民族感情,形成一种强烈的阅读期待心理,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

《邓稼先》同学们:在生物界中,“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是一条规律;在人类社会中,邓小平同志说过:“落后就要挨打。”中华民族近百年的耻辱史,告诉我们国防实力的强弱决定国家的地位,我国核武器的发展,使帝国主义绝不敢胡作非为。今天的和平是来之不易的,无数优秀的科学家为了祖国奉献了他们的一切,才赢得我们今天的幸福。我们在安享生活的同时,能忘了为之贡献青春的人吗?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两弹元勋”邓稼先。 

好的导语犹如唱戏前的开台锣鼓一样未开台先叫座,此导语设计贴近课文内容,和课文有异曲同工之妙,再配以激情的乐曲,自然就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自然引出本课内容。

图示、图片导入法

又叫直观导入法,语文挂图,尤其是电化教育手段的输入,这为导入新课开辟了更加广阔的领域和前景。比如幻灯片、录像片等的运用,形、声、色的感官刺激,形式的新颖形象,会使课堂教学的气氛轻松愉快,增强学习知识的吸引力。这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学生特别喜闻乐见的形式。虽然现成片子还不可能系统会齐。但为了适应教学的需要,设法自制、自录一些,还是可行的。

如《伟大的悲剧》:同学们,请看大屏幕上三幅图片(课件)。

这是1986128日美国航天飞机“挑战者”号升空73秒后突然爆炸时的情景,机上7名宇航员全部遇难。

这是2002年北大科考队和登山队攀登希夏邦马峰时的照片,队员不幸遭遇雪崩,5人遇难。

这是200321日,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即将返回地面前夕解体时的照片,机上7名宇航员全部遇难。

在人类科学探险的道路上这样的事情发生过太多太多了,人类科学探险的道路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但是,这一切从未阻止过人类继续探索的脚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著名的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写的——《伟大的悲剧》

设计意图:三幅科学探索悲剧图片,以此导入课堂学习,创设凝重、沉思的气氛,建起学生学习课文的情感基础,激发学生对课文、人物的兴趣,调动学生思维。

教师所用的图片,属模象直观手段;教师对图片所作的形象化描述,属语言直观手段。运用多种直观手段,即可使知识具体化、形象化,给学生留下清晰的表象,为学生感知、理解知识创造了条件,又可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欲扬先抑导入法

在讲授《七根火柴》时,一位老师这样开头:“小小的火柴,我们生活中天天用到,再平凡不过了,几分钱一盒,七根火柴,更不足挂齿。然而,你们可曾想到:在艰苦的革命年代里,在红军行经荒无人烟的草地时,就是这七根火柴,散发了多少热,放出了多少光,具有何等重大的价值和意义!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作者紧紧扣住火柴,描述了一个动人心弦的故事,谱写了一曲感人肺腑的悲壮赞歌!”

这样的导语,通过先抑后扬,形成鲜明的对比,既能诱发学生去思考问题,又能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体现了教学过程中学生所处的主体地位。

成语、诗句导入法

在讲授《黔之驴》时,教师说道:“现在,请同学们先拿出词典,查一个成语,看谁最早答出(板书:黔驴之技)。”很快,同学们几乎异口同声地答道:“比喻虚有其表,本领有限。”教师又问:“那么,这个成语出自何处呢?”教师于是说:“请同学们翻开课本(板书:《黔之驴》,这里面便讲了它的出处!”

又如教学《苏州园林》: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家陈从国曾说,“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天下”足见苏州园林之美。“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之所以获得‘天堂’的美称,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它拥有一批全国以至世界知名的古典园林。下面让我们去苏州园林浏览一番一起来感受苏州的园林之美。

 使成语、诗句导入法,既可促使学生动手、动口、动心,又培养学生的诸多能力。

猜谜语导入法

如:学习《竹影》导语:未出土时便有节,待到凌云尚虚心——竹

你有我有他也有,黑身黑腿黑黑头,灯前月下跟你走,.就是从来不开口——影

你观察过竹影吗?有什么感想?

设计这一导语,是按照情意原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猜谜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充满童稚的儿歌,更能激发他们对童年趣事的美好回忆,以此为切入点,从生活走进诛堂学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学习本文的热情,可为下面环节的展开作一个良好的心理准备。。

迁移导入法

结合以前学过的、内容相关的课文导入新课,能使学生将知识系统起来,加深理解,增加记忆。如我在教学《藤野先生》时的导语:七年级我们学过鲁迅的《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回忆起自己的启蒙老师寿镜吾先生,老先生的“方正、质朴、博学”,令童年鲁迅信服、敬畏。但鲁迅在回忆中说:“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却是另外一位日本人——藤野先生。藤野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是什么让鲁迅这样深情感念呢? 为什么在1935年,日本岩波文库要出版《鲁迅选集》,译者增田涉到上海征求鲁迅意见,问他选哪些文章才好。鲁迅回答:“一切随意,但希望能把《藤野先生》选录进去。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感受这段难忘的经历、认识这位给鲁迅以鞭策的先生。

这样的导语,运用了比较分析法,联系旧课,提示新课。这种比较,有利于学生明白两课知识相同之所在,从“温故”出发,激起学生对新知的探求的好奇心。而教师所选的比较的各个侧面,揭示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学生阅读课文,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联想导入法

即提出与新课有关的事情、有关的知识,引起学生回忆,加以联想,来启发学生思维的一种方法。如讲《海底世界》之始用这样一段导语:“提到大海,同学们都会联想到蔚蓝色的海水,一望无际的海面,还有那点点白帆、群群海鸥。然而说到海底,同学们了解的并不是很多。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海底世界》一文,将会获得更加鲜明、更加深刻的了解。”这样用人们对海面熟悉,而对海底较为鲜知的谈话导入新课,使学生先联想到大海,进而激发学生探知海底世界奥秘的兴趣。

渲染导入法

这是一种运用形象生动、情感激昂的语言开讲,创造适宜的环境气氛、引发学生相应的感情、进而吸引学生的方法。在教学《最后一次演讲》一文我设置的导语:

同学们,你们听过《七子之歌》吗?哪位同学能说说这首歌流露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吗?这首词的作者是伟大的爱国者闻一多先生。今天我们就随臧克家先生一起走近闻一多,去了解作为诗人、学者、民主战士的闻一多的言和行,去瞻仰闻一多先生的光辉形象。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好的导入方式犹如唱戏前的开台锣,未开台先叫座。这一情境导入和教学内容息息相关,直接入题,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大多数学生应听过《七子之歌》,因此分析歌词中所流露的希望祖国统一的爱国之情不是难点,可能知道词作者的学生相对少一点,应该能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起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

提高教学效果关键在课堂。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配合的合作项目;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课堂教学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如果教师在课堂导入这第一环节便赢得了学生的注意力、学习热情和兴趣,他们便获得了课堂教学成功的一半。

不管怎样的“开场白”,怎样的语言艺术,都必须以正确的教育理念为指导,抓准学生的心理。只有这样,语文课堂导入艺术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无比的威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