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泡药酒?走出6大误区

 sdlang 2013-02-15

支持专家:徐佳佳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药事部主管中药师

转眼间又到了冬季,王先生拿出去年泡制的药酒,里面有大量的人参、海马等中药,酒已呈深色,看起来药已经完全“泡开了”。他倒出一碗酒喝下后,不一会儿就出现了头晕、恶心等症状。其实,王先生的做法触及了好几个泡药酒的误区,药酒不是泡越久越好,泡制过程中有很多讲究。

误区1:泡得越久越好

很多人认为,酒是“陈年的香”,从前一年就开始泡今年用的药酒。其实,药酒浸泡时间的长短主要和药材的质地有关,如枸杞子泡酒后,若发现酒色变红,说明药效已经泡出来了。如果是动物类药材,如海马、蛤蚧等,泡制时间需要更长,但由于它们带菌的可能性更大,因此泡好后应尽快喝完。如果是泡药酒有经验的人,可在泡制过程中倒出来一点品尝是否出味儿,但要注意不要直接对着瓶口喝,这样会污染剩下的酒,加快变质。

另外,温度对药酒浸泡时间的长短也有直接的影响,温度高则浸泡的时间短些,温度低则浸泡的时间长些。需要注意的是,刚开始泡制药酒时,不应放入冰箱,因为这样会影响药效被泡出。如果在高温、潮湿环境中,泡制时间应当酌情缩短。而如果在泡制期间未启封瓶口,泡制时间可以适当延长。

一般来说,药酒泡制超过1个月后,如果药材没有取出,不仅不能增加药物的溶解度,还会造成药物有效成分被水解,损失药效,但人参、黄芪、当归等受影响不大,可多泡几天。如果泡制时间太长,酒精挥发后抑菌作用会降低,泡太久的药材有可能霉变,有些霉变不能目测到,喝下变质的药酒会对胃肠及肝脏造成损伤。如果喝药酒后出现脸红、头晕、呕吐、心跳过速等症状,应尽快就医。

误区2:所有药材都适合泡药酒

不是所有药材都适合泡药酒,如矿物类中药,其中的有效成分很难用酒泡出来。如果是以毒蛇为原料浸泡药酒,则需要在中医师指导下进行。一般认为毒蛇在浸泡前应去头,否则极易造成中毒。泡药酒要选用中药炮制品,如何首乌生品具有润肠通便的作用,只有炮制后才能起到养血滋阴、乌发的作用。如果要选用多种药材,一定要根据中医开具的药方配制,不要随意选用多种药材泡酒。

误区3:药材放得越多越好

酒与药材的重量比应为10:1~20:1。质地较松散的药材吸水性强,可以多加些酒,如枸杞子可加20倍酒进行浸泡;质地坚实的药材吸水性差,可以少加些酒,如人参可加10~15倍酒进行浸泡。一般要达到每10毫升酒中含有0.5~1克原药材,每次饮酒20~30毫升(1小酒杯),每日饮酒2~3次。

误区4:选用过低度数的白酒

一般建议选用50~60度的白酒,这个浓度的白酒能杀死药材中存在的微生物,同时更容易使有效成分溶出。随着酒精的挥发和药材中水分的溶出,药酒中酒精的浓度会降低。待泡至可以饮用时,药酒大致在38度左右,口感温和。

误区5:泡制药酒期间不搅拌

泡制药酒期间,需每日摇晃或搅拌1次,1周后改为每周搅拌1次。若急于饮用,可将药材切碎浸泡。

误区6:药材反复使用

药材经2次浸泡后,绝大部分有效成分已经溶出,此时普通药材即可废弃掉,如果药材比较珍贵,如冬虫夏草,可再用普通煎煮中药的方法获取一定的有效成分。

最后提醒大家,泡制药酒前应咨询中医师或药师,并根据本人的体质和酒量适度饮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