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来源:《教育时报》 1976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国际教育标准分类》中这样定义教育:“教育是有组织、有目的地传授知识的工作。” 1997年该文件修订,该定义变成了“教育是能够导致学习的交流活动” 。人因思而变,从 “传授知识” 到 “导致学习”,就促进学生学习而言,我以为其核心是教师的角色要由思想的提供者转化为思想的促进者、引导者和帮助者,这是教育改革的基本方向和主要趋势。所谓思想的提供者,就是教师把自己想到的、知道的告诉学生,让学生记住,学生的脑袋成了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和方法的 “容器”;所谓思想的促进者、引导者和帮助者,就是教师要设计教学环境、提供学习资源、组织学习活动,让学生利用学习资源、在与教育环境互动中积极主动地思考,在学生思考时给予必要的帮助和引导,使学生能在思考中收获更多,并学会思考的方法。在教师发挥思想的促进者、引导者和帮助者作用时,学生的脑袋不再是 “容器”,而是被点燃的 “火把”。 教学,一边是教一边是学。就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看,我们也说 “人因思而变”:一方面我们要有思想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用积极主动的思考和实践改善自己的教育生活;另一方面又要学会思考,要通过有成效的思考更快地实现自己的成长。以课堂教学观察为例,要实现研究和改进教学、不断提高教学水平的目的,我们不仅要在思考中发挥教学洞察力,洞察教学行为、教学效果和教育理念之间的关系,读懂课堂,读懂执教者;同时要在思考中发挥教学想象力,想象 “假如我来执教,我该怎么处理”,想象教学是否还有其他的可能性,是否可以有所创新。发挥教学洞察力是 “入乎其内”,“入乎其内”不旁观,可以使我们将心比心地理解上课教师,丰富自己的教育认识与理解;发挥教学想象力是“出乎其外”,“出乎其外” 是不被现有的教学所束缚,是跳出现有天地的超越和创造,是发现和创造新的教育实践。 在某位优秀教师的课堂上,有一位同学理解课文很是独到,班上同学不由自主地为他鼓掌,没有想到这位老师却对同学们说:“对不起,我忘了给大家说:我的课堂拒绝鼓掌,请大家不要在我的课堂上鼓掌。”因为在公开课上看过太多的鼓掌,我自己的课堂上也常常建议为某些同学鼓掌,现在遇到了“拒绝鼓掌” 的老师,这是和自己、和通常实践不一样的做法。对于这种不一样的教育实践,我们不能简单地拒绝和否定,而是要先以 “空杯心理” 去 “入乎其内” 地领悟上课教师的行为。在这里,领悟的对象不能停留在具体的行为上,行为蕴含理念,我们需要领悟的是行为背后的价值和理念:“他为什么会这样说?”“这样做基于什么样的考虑?”一般来说,我们拒绝的东西应该是不好的东西,或者是害处大于益处的东西。要理解上课教师,就需要想一想课堂上的鼓掌有哪些不好。对课堂上的鼓掌找问题,我们可以有这样两个方面的发现:首先,课堂上的掌声往往只为优秀的学生而鼓,相对落后一些的学生可能始终无法得到同学们的掌声,这会使那些得不到掌声的学生丧失自尊和自信,课堂上的掌声形成了马太效应,扩大了学生与学生的差异;经常获得掌声的学生还可能看不起没有得到过掌声的学生,并由此可能出现对立。说到这里,可能有的老师会说,社会上就存在成功者和不成功者,在生活中,我们都把掌声给予成功者,教育是要适应社会的。这样想不是没有道理,但我以为这位老师除了这样想,可能还有另外的想法,那就是教育在适应生活的同时,还应该改变社会上某些不理想的存在(比如掌声只为当权者、上位者而响,不为普通民众而响),在学生进入社会之前,教育总要尽一些保护的责任,让学生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温暖。这样一想,就对这位老师的胸襟生出敬佩。其次,课堂上的掌声很多时候只是为结果而鼓。读课文读得好:“棒棒棒,你真棒!” 回答问题精彩,“行行行,你真行!” 类似这样的掌声和鼓励可能给被表扬的少数同学信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