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夯实基础 推动志愿服务事业创新发展
四川文明网 http://www. 来 源:四川文明网 时 间:2012-12-20 10:25:00
不断夯实基础 推动志愿服务事业创新发展 四川省志愿服务工作总结
近年来,在四川省文明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全省各级文明办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四川省志愿服务工作以广泛普及“学习雷锋奉献他人 提升自己”的志愿服务理念为宗旨,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不断夯实工作基础,开拓创新工作机制,全省志愿服务工作队伍建设、组织建设、阵地建设、制度建设等方面不断完善,已日益成为服务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建设、扶贫济弱、关注民生的重要力量。 2009年至今四川省志愿服务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设政立法 志愿服务迈向规范化道路 2009年以来,我省各地各级文明委、办出台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推进加快四川志愿服务工作不断走向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具有鲜明四川特色的志愿服务管理体系正在逐渐形成。 1、先后出台了《关于深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实施意见》、《关于深入开展全省志愿服务活动的任务分工方案》、《四川省志愿服务条例》、《加强志愿服务队伍建设和管理的意见》等四部法规。2009年5月,四川省文明委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下发了《关于深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实施意见》,并成立了四川省志愿服务活动协调小组,负责全省志愿服务活动的总体规划、督促检查和协调指导;同年9月,四川省文明办下发了《关于深入开展全省志愿服务活动的任务分工方案》,对志愿服务成员单位的任务分工进行细化和明确。同时,从2009年上半年开始,四川省文明办全程参与了四川省人大《四川省志愿服务条例》立法进程,多次就条例草案的重要条款提交修改建议,基本全部被省人大所采纳。2009年12月,《条例》正式颁布实施,成为文明办系统牵头协调志愿服务工作以来的全国第一部地方性法规。 2012年7月,省文明委《加强志愿服务队伍建设和管理的意见》出台,全面推进各地成立由文明委统一领导、各部门共同参与的志愿服务总队、支队、大队建设工作,规范了全省志愿服务队伍组织体系建设。目前,我省德阳、绵阳等部分市(州)文明办已设立了志愿服务工作科,负责统筹当地的志愿服务工作。各级文明委把志愿服务队伍建设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摆上日程,将志愿服务队伍建设纳入到各级文明城市、文明单位、文明村镇创建考评之中,为志愿服务队伍建设提供必要的人员、经费保障。 2、2012年,省委十届常委会四次会议审议并通过2012年度在全省开展“雷锋式优秀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者评选表彰活动”,是全国首例在省级常委会通过的志愿服务表彰活动。 3、各市州文明办立足地方实际,有针对性的出台相关规章制度,推进当地志愿服务工作广泛深入开展。雅安市委专门印发《雅安市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实施方案》,乐山市出台了《学习践行雷锋精神活动方案》并制定考评措施,德阳市在把志愿服务活动纳入全市文化改革发展“十二五”规划基础上,积极尝试“统一设计活动项目---财政与社会多元化筹措经费---协会统一组织实施”的模式,巴中、资阳以注重抓好队伍建设、人员培训、协调服务三件事,化解了一批社会重点难点问题。 二、保障有力 志愿服务活动在创新中蓬勃开展 志愿服务活动的蓬勃开展离不开坚实的保障机制,近年来,四川在阵地建设、组织宣传、资金来源等方面做了诸多有益探索,取得了较好效果。 1、阵地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标准化的社区乡镇志愿服务工作站扎实推进。按照“有固定场所、有稳定队伍、有统一标识、有活动项目、有服务对象”的要求,四川在省级以上文明城市中,选择一些有条件的社区和乡镇,试点建设了一批标准化的社区乡镇志愿服务工作站,为志愿服务的摸底调查、登记招募、活动开展等工作提供了阵地。如,成都市目前基本建立起覆盖全市所有社区的志愿服务站,并探索出网格化志愿服务的新模式。 2、物质保障、奖励机制日益规范化,科学化,为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奠定良好基础。 两年多来,按照中央文明办统一部署,我省分别在成都、绵阳、广安等地启动“关爱空巢老人”、“关爱农民工”“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关爱自然”主题志愿服务活动,活动承办城市共为中国志愿服务基金会募集资金1000多万元,资金的90%被返还给各城市用于开展活动。 同时,四川省志愿服务基金会紧密围绕省文明办志愿服务工作重点,在全省组织开展了“关爱空巢老人”、“关爱农民工”、“红红火火过大年——关爱残疾人、留守儿童”、“向贫困地区捐赠教学机” 、弘扬雷锋精神”、“我为老党员、老干部、老模范做一件事”等多项主题志愿服务活动,有力地扩大了基金会的对外影响力和辐射力。值得一提的是 “弘扬雷锋精神主题志愿服务活动”发放学雷锋读书知识竞赛试卷100多万份,参与人数200多万。今年9月启动的“关爱三老”活动,全省各地共有3000多支志愿者队伍、50多万名各类志愿者队伍投入到为老干部、老党员、老模范进行心理抚慰、应急救助、健康保健、法律援助、文体活动、亲情关爱等服务活动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