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有患者咨询:我拍了X光片,为什么还要拍CT呢?拍CT有什么用?今天统一解答如下:
CT是“计算机X线断层摄影机”或“计算机X线断层摄影术”的英文简称。由英国物理学家在1972年研制成功,先用于颅脑疾病诊断,后于1976年又扩大到全身检查,是X线在放射学中的一大革命。
我国在70年代末引进了这一新技术。在近40年里,全国各地乃至县、镇级医院共安装了各种型号的CT机近万台,CT检查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地展开,成为医学诊断中常用的检测设备。

那么,CT可以做哪些检查呢?
1、头部
脑出血,脑梗塞,动脉瘤,血管畸形,各种肿瘤,外伤,出血,骨折,先天畸形等;
2、胸部
肺、胸膜及纵隔各种肿瘤,肺结核,肺炎,支气管扩张,肺脓肿,囊肿,肺不张,气胸,骨折等;
3、腹、盆腔
各种实质器官的肿瘤、外伤、出血,肝硬化,胆结石,泌尿系结石、积水,膀胱、前列腺病变,某些炎症、畸形等;
4、脊柱、四肢
骨折,外伤,骨质增生,椎间盘病变,椎管狭窄,肿瘤,结核等;
5、骨骼、血管三维重建成像;各部位的MPR、MIP成像等;
6、CTA(CT血管成像)
大动脉炎,动脉硬化闭塞症,主动脉瘤及夹层等;
7、甲状腺疾病
甲状腺腺瘤、甲状腺腺癌等;
8、其他
眼科及眼眶肿瘤、外伤;副鼻窦炎、鼻息肉、肿瘤、囊肿、外伤等。
CT是从X线机发展而来的,它显著地改善了X线检查的分辨能力,其分辨率和定性诊断准确率大大高于一般X线机,从而开阔了X线检查的适应范围,大幅度地提高了x线诊断的准确率。

CT的工作原理
用X线束对人体的某一部分按一定厚度的层面进行扫描,当X线射向人体组织时,部分射线被组织吸收,部分射线穿过人体被检测器官接收,产生信号。因为人体各种组织的疏密程度不同,X线的穿透能力不同,所以检测器接收到的射线就有了差异。将所接收的这种有差异的射线信号,转变为数字信息后由计算机进行处理,输出到显示的荧光屏上显示出图像,这种图像被称为横断面图像。
CT的特点是操作简便,对病人来说无痛苦,其密度、分辨率高,可以观察到人体内非常小的病变,直接显示X线平片无法显示的器官和病变,它在发现病变、确定病变的相对空间位置、大小、数目方面非常敏感而可靠,具有特殊的价值,但是在疾病病理性质的诊断上则存在一定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