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探访“农民合作社”的东西湖样本

 武汉人文 2013-02-17
 
王松在他种植的草莓大棚中讲述创业经历。
  记者曾琢 吴昊 通讯员方懿


    中央一号文件第十次聚焦“三农”。昨日,落实一号文件的国办80条出炉,80条工作分工中,有15次提到“农民合作社”。


    距武汉市中心西北60多公里处,东西湖区东山农场,大棚连绵成片,85后的新型农民王松和180户农户一道,正悉心经营着这样一家合作社。他们租了2200亩土地,种植蔬菜和水果。去年,这些农户平均毛收入约10万元,最高的甚至达到38万。


    虽然户籍在东西湖蒿口村,可王松创业前没干过一天农活。“两年干下来,农户收入不错,我们三个股东一年也赚了六七十万,我要通过自己的劳动,让80、90后看到农业也有搞头,来农村一起干。”


    “菜贩子”起步,最惨时只剩50块


    “菜贩子”起步,最惨时只剩50块


    种菜前,王松在部队拿了大专文凭。退伍后,王松开始当起“菜贩子”。


    第一次,他花近3万元批了11吨西红柿卖到白沙洲批发市场,亏了900元。不甘心,王松又投了8万,贩回24车黄瓜,又亏了7000元。


    “不懂行啊,别人贩菜都是搭配着,我贩黄瓜一次就是24车,当时轰动了白沙洲市场,谁会一次贩这么多货呢。”王松笑着说,不过,这也为我打开了名声,大家都知道我是真心想干这行。


    第三次,赶上春节,王松和合伙人从广东徐闻进了辣椒,行情扶摇直上,从1元涨到3.8元,20多天,三个人每人都赚了30来万。


    接下来,有赔有赚,起起伏伏,“贩菜就像赌博,最惨的时候,我兜里就只剩50块了”。王松说。


    “倒爷”难长久,种菜是根本


    “倒爷”难长久,种菜是根本


    盈亏密码在哪?王松决心去蔬菜大省山东一探究竟。


    小伙子在当地一住就是两个月。他发现,蔬菜从生产、收货、包装、物流到销售,每个环节紧紧相扣,都有钱赚,但从这里贩到武汉,菜价一波动,除非碰到好行情,否则钱很容易“打水漂”。


    王松反思后认为,做“倒爷”不是办法,必须有种植基地。有了基地,菜卖不出去怎么办?王松决定,种菜前先学销售。


    他找到一家农业公司应聘销售员。“我没想赚钱,可能正是因为这个,我总把自己想成老板,什么事都想做,10个月,我的收入就从月薪1300元涨到2万元,公司六成的销售额是我一个人干出来的。”


    2010年,王松和2个合伙人注册一家农业公司,开始大规模种菜。2011年,成立武汉绿发源绿色时代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种植面积扩大到300亩,70户农民;次年,合作社种植规模发展到2200亩,180户农民。


    承诺每户10万年收入,找到第一批合作农户


    承诺每户10万年收入,找到第一批合作农户


    在山东、上海的田间地头,王松发现一户两三口人,只承包三四亩地,却可以种出每亩毛利15万的蔬菜。


    走进大棚,王松不由自主地“哇”出声音,一切都明白了。


    “棚里结满了红红绿绿的辣椒,长在最上面的,必须抬头朝棚顶看。辣椒爬了2.5米多高,主藤很粗、很结实。”王松用手比划着:“而武汉辣椒一般是半米来高,产量自然也少了许多。”


    为了找人来自己地里工作,王松答应农民,不论收成如何,一年保证每户10万毛收入,为自己起初流转到的52亩地,找了第一批农户。


    找销路,王松捋袖亲自上阵。他先将1000斤黄瓜送到10个菜场、集贸市场,经历先销后收钱、压价,到买家主动打电话调货、加价。黄瓜价跟着买方需求,从1块压至5毛,再到1块、1块5,甚至卖到了3块8。3个月时间,王松轻松赚了20多万。


    现在,王松种的大棚年产值已有六七万元,“我就不信邪,武汉人难道种不好菜,总有一天,我的大棚一年也能长出15万元”。


    说服原老板,入伙做股东


    说服原老板,入伙做股东


    2010年12月,王松包下东西湖100多个大棚,“那时棚里的野草有2米多高。”王松回忆。


    除草、买薄膜、购种子,除了自己手里的20多万,王松还在家里借了10万,可是还差20多万元。


    王松把自己投资搞种植基地的想法,激动地告诉曾经的老板老涂。“我说了半个小时后,对方竟然问我,你在说什么。”原来王松已经语无伦次了。


    “后来我们天天晚上视频,每次都是两三个小时。”王松说,网聊一个多星期后,老涂飞回国内,提着50万元现金就直接来武汉找我。


    做过区域销售代表的老涂,不光带来了资金,还不时会给王松泼一泼“凉水”,让他思考更加周全。


    一身债倒逼出差异化种植


    一身债倒逼出差异化种植


    前年的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险些让王松的事业夭折。


    “大风把小香瓜全吹落了,大棚也垮了20多个,几十台抽水机一起抽,地还是被淹了两天两夜。”


    直接损失就有160万,还欠着买家50万的香瓜。“我当时扛着一把铁锹,站在田埂上,望着已经成鱼塘的田,连死了的心都有了。”


    王松把婚房卖了60万,老涂也卖掉了自己的大型挖机,换来40万。100万全部砸进地里,种下100亩草莓、100亩黄瓜、100亩香瓜。


    一身债务逼得王松选择差异化种植,追求高收益。


    “香瓜从缅甸引进。”王松还记得收获时把瓜运到华南果批的情形。“瓜蒂是湿的、很新鲜,老板一看品种,根本不相信是本地种出来的。”


    这个老板告诉王松,不论大中小,一口价每斤15元,王松一口回绝了。


    “我也是干销售的,他这么豪爽,绝对是有钱赚。”于是,王松发动自己销售网络,“这批香瓜我全部卖完,均价达到每斤18元。”


    “种菜就要玩点人家玩不转的。”王松说:“农业高产值必须依靠设施农业,我全部是大棚种植,能够调整蔬菜瓜果的上市期,人有我无,他无我有。”


    扩张规模上,王松也取了巧。“我的大棚都是租来的,现在我就有1400多个棚子,要是自己建,最少也要2000万,我租下来只投了几百万。”


    对话王松


    昨日,望着农场里成片的草莓,王松的眼神顿时柔和许多、语速也渐渐放慢。


    要让更多农民走进大棚


    记者:如何把农户留在基地?


    王松:2011年底,我承包地面积扩大到2200亩。这么大的地,人少管不过来,用工难让我很头疼。我知道,找人,最重要的是为他们创收,让他们的荷包鼓起来。


    我用分包模式,农户以劳动力入股。流转土地的钱我出,并免费提供种子、化肥等生产资料,担下经营风险,农民只管种植,不像过去,自己承包地,一旦遇到问题,赔工赔钱,现在最坏的情况只是赔工。


    收入方面,公司和农民6:4分成。为了提高农户种植的积极性,对卖得好的前三名农户,我还给额外的公司利润奖励。


    记者:从外行到行家,怎样获取农业知识?


    王松:不停地充电,在农校向专家学、在田里向农户学。我要感谢东西湖农广校刘志校长,不光在学校教我,还到基地实地指导。我请来的外地农户都有种菜诀窍,我时常串门,这里听一点、那里学一点,再汇集起来融会贯通,变成自己的。


    记者:做农业最重要的是什么?


    王松:食品安全。好菜不愁销路。我必须保证从这里出去的蔬菜品质,像草莓,我绝不允许用膨大素。有顾客对我说,在别处买到过整箱水果,只有上下两层是好的,但从我这里买,保证整箱都是好的。


    记者:今年有什么新打算?


    王松:2013年,我想让试验棚里蔬菜的每亩收益到10万。当然,我不会直接拿农户当“小白鼠”。我会自己先试种,效果好了,再向农民推广。


    我的沼气站已经建好了,今冬,大棚里就要亮起沼气灯,没太阳也不怕,种植规模我不打算再扩大了,想精耕这些地,做科技示范,要让农民走进我的大棚,也会发出“哇”的感叹。


    (记者曾琢 吴昊) 

详情请看:http://cjmp./cjrb/html/2013-02/17/content_5122676.ht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