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县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 ——沅陵县百合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 张中
蔬菜产业是关于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惠民产业,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国家级贫困县来说,发展蔬菜产业将是我们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内容。笔者亲历了我县蔬菜产业三年的发展过程,想就我县蔬菜产业的发展提出自己的看法。
我县蔬菜产业发展的现状
一、一线蔬菜生产基地已初具规模。 1、规模 2007年和2008年相继成立的白鸽蔬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和绿美蔬菜产业有限责任公司,总投资130万元建设大棚蔬菜基地,填补了我县历史以来春提早、秧延后的蔬菜种植。2007年秋,太常乡启用移民资金建设100口蔬菜大棚(折合20亩)。到目前为止,我县一线固定蔬菜生产基地大棚面积100亩,露地生产面积(包括太常乡、沅陵镇周边及凉水井镇、二酉乡)约1100亩,其中凉水井镇400亩、太常乡100亩、官庄镇150亩、五强溪镇50亩、沅陵镇周边200亩、二酉乡200亩,这些蔬菜基地年供应总量约5000吨,而我县城镇居民蔬菜年供应量在1万吨,我县每年约有50%的蔬菜仍然需从外地调运,从而导致我县蔬菜消费平均价格一直位居湖南首位。 2、问题 ①资金短缺制约公司基地的发展。可以直接影响我县城镇蔬菜价格的一线生产基地主要在凉水井镇,其生产面积占全县的50%,其中又以两个公司的生产基地为主。两公司在组建时资产投资过大,一口大棚的投资成本近4000元,一口大棚占地为0.3亩,一亩地投入成本即为1.2万元,土地租金600元,加上其它:如水渠、机耕道等附属设施的建设,每亩直接间接投资成本在1.4万元。两个公司在组建过程中由于资金短缺,向银行以年利率13.6%的高息借贷,又遭遇五十年冰灾所导致的直接经济损失和2007年出现全国性蔬菜烂市双重灾难,从而致使两公司致今仍背负沉重的负担。公司想扩大生产,调整生产方案,改造基础设施已无资金可拿,想从银行借贷已不可能。 ②信息的不确定性严重影响我县一线蔬菜种植,挫伤蔬农的种植积极性。我县一线蔬菜种植除了凉水井镇是以公司带动农户发展以外,其它600亩的种植户均为零散种植户,信息相对闭塞,对全县的种植品种、时间、面积都不掌握,从而导致单一产品生产过量,其它产品奇缺,自己所生产的产品量少,而无法抗击市场压力,从而挫伤种植积极性。 ③科学技术的欠缺仍然影响一线蔬菜基地的生产。我县蔬菜种植仍然靠传统的经验种植模式。如莫基地今年的椒辣生产,就是按传统模式种植,结果单位产量只有600公斤,而该产品的理论产量一般都在2500公斤,其技术的欠缺只达到理论产量的四分之一。再如,太常启用的移民资金所建设的蔬菜大棚,其有效利用率只有30%,有的农户干脆不用,使其资产白白浪费。 3、对策 ①政府加大对一线蔬菜生产基地的扶持力度。特别是对已基本建成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基地进行扶持。政府出台相应的奖励和优惠政策,如政府政策性贷款等,政府适度对基地进行资金投入,如排灌设施的建设。仅绿美公司地基为例,由于其排灌设施达不到要求,今年上半年的干旱导致其直接经济损失达十多万元。 ②加强全县蔬菜种植的信息整合。农业局蔬菜办把蔬菜种植信息收集整合后,可以通过政府网站或简报的形式发送到种植基地或农户手中,这样可以避免单一产品在本地的过量生产。 ③加大对蔬农的培训力度。政府应每年拨出专项培训资金,对农户进行科技培训,使农户从传统种植模式向新的科技种植转型,提高蔬菜产量和品质。 二、集约与半集约规模生产已启动 1、生产模式与规模。 ①集约模式。2008年,官庄镇沐濯铺村外销茄子生产300亩,该生产模式为集约生产。生产商与农民签定土地承包合同,土地承包期为一年,承包金每年为400元/亩,生产商再聘请农户从事亩间操作,每月开出600—800元工资。这种模式农户通过田间劳动报酬及土地承包金,每年每亩地的直接收入约1500元。这种模式有这样几个特点:A农户无风险,农户把手中土地租赁出去后,仍然在田间劳作,成为短期庄园式工人,比自己种植一般性农作物的经济收入高,所以有部分农户愿意参入这种形式;B生产商承担所有的投资风险,因为市场风险与自然风险的不确性,所以生产商一般生产规模不会过大;C生产商一般是较灵活地选择生产基地,不会在某一区域形成特色农产品生产区。到目前为止,集约发展模式在我县有500亩的茄子,地点在官庄镇沐濯铺村。 ②半集约合作组织模式。2008年底,笔者在凉水井镇松山边村组织半集约蔬菜生产模式,生产的品种为鱼腥草,总种植面积100亩。原计划全部发动农户种植,由于我县农民没有接触半集约合作组织生产模式,所以不敢从事生产活动。为了鼓励农户积极参入,于是合作社负责人组织所有生产资金,对第一期参入种植的农户无条件的每亩扶持近500元的生产资金,且在产品统一销售中也不扣除,在这样优厚条件下,有十多户农户积极参入,但是,种植面积均很少,十多户农民共参入面积才20多亩,其它70多亩均由合作社统一经营。 2009年4月,笔者在官庄组织半集约生产模式比较成功,农民积极参入合作社组织的生产活动。种植品种为椒辣,种植面积为265亩。生产模式为:由合作社统一生产资料,且垫付生产资金,生产资金在产品销售时统一扣回,农民在自己的土地上按照合作社的统一要求进行生产,且产品统一销售。 通过近八个月的半集约合作组织生产模式的探究,得出其有几个特点:A、组织者必须对产品市场进行深入细致而科学的分析,所以对组织者具有极高的素质要求。B、农户参入的积极性高,在生产过程中极为负责,因为产品的质和量直接影响农户的收入。C、半集约合作组织模式使广大农户受益,参入的人多,容易形成大的特色农业产业。仅以本次官庄镇沐濯铺村、龚家湾村参入种植椒辣的农户为例,由于去年全国蔬菜市场影响,导致今年种植面积大量缩减,又由于今年上半年较恶劣的雨水与干旱灾害,导致今年湖南“湘辣系列”鲜椒价格居高不下,故预计,每亩鲜椒的产值一般均在4000元左右,农户扣除500元/亩生产成本,其效益非常显著。 2、存在的问题。 ①资金短缺是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要充分调动农户的生产积极性,带领农户走产业发展的道路,必须要有相应的优惠政策。定单农业一般是在生产过程的前期对方才支付30%的定金。而一旦大量定单签订以后,必须要有大量的前期生产资金。比如说,今年下半年,我们将与六洲贸易公司签订1000亩胡萝卜生产合同,其生产启动资金近百万元。 ②鲜菜加工技术滞后较严重影响产业发展。种植产业的发展,最终会带动加工产业的大发展,这也是种植产业的另一终点追求,加工产业的发展会带动城镇就业和地方税收收入,从而又为种植产业发展做有力的保障。 ③农民的“黄姜心理”较严重的影响产业发展。笔者曾在几个乡镇与农民洽谈合作组织生产,请农民积极加入合作社,共同走产业发展的致富之路。农民总是回忆“黄姜”生产所带来的损失而回绝,要消除农民的这种心理影响,有一个过程,只有我们实实在在的组织农民生产,使农民受益,农民才有积极性从事产业发展。 3、对策。 ①对于产业发展资金的影响,笔者认为可以从几个方面解决: A、政府可以出台并设立农业产业基金,由农业局成立评审组评审项目,凡属定单生产在300亩以上的组织,公司或个人可以申请其生产资金总额的40%为期一年的微息借贷,且借贷资金只用于产业发展。 B、根据中央的惠民政策,在大规模定单农业生产过程中,我们可以请求银行的扶持。最近,笔者曾与我县农行的领导汇报我们合社的设想。合作社签订大理量订单后,分致农户进行联合生产,合作社统一技术和生产资料,凡参入种植的农户可享受一定额度的惠民借贷,借贷资金主要用于生产,其借贷资金由银行与合作社统一监控,在产品销售时由合作社统一归还银行。这种借贷模式还在酝酿过程,如果一旦通过,对我县产业发展起到极为重的推动作用。 ②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扶持现有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特别是引进鲜菜脱水加工技术,以实现长期鲜菜外贸出口目的。 ③重视和加强合作社的管理,鼓励农民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合作法》积极加入合作社,走共同富裕的产业发展道路。
我县蔬菜产业发展的未来
每种新生事物总会历经艰难的发展过程,我县蔬菜产业通过近三年的发展,总算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我县有良好的自然环境条件,以后把蔬菜产业作为我县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很有必要。要使我县蔬菜产业有一个长足的发展,我们当前和以后要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一、加大对一线蔬菜基地的政策性投入,以确保本地居民的消费。目前,我们一线蔬菜基地生产的产品尚只可供应本地居民50%的消费,大量的外调鲜菜加重了我们这样国家级贫困县居民的生活负担。在现有蔬菜基地的基础上,可以在凉水井镇再次扩大1000亩的蔬菜生产,使外调鲜菜总量控制在25%以内,这样我们的蔬菜消费价格才可稳定,居民才可得到实惠,农民可得以致富。 二、加大半集约合作组织产业发展。我县大合坪、借母溪、七甲坪等地有上万亩的小河床冲积土壤,且周边自然条件没有任何污染,灌溉条件良好,适合大面积种植蔬菜等经济作物,且可以形成二、三个特色产业。产业的发展,可解决大量的农村过剩劳动力的就业,为农民增收增效,也可减轻城镇就业压力,特色产业发展拉动运输、加工等其它行业的综合发展。 三、加大与省内农业产业龙头企业的联合。笔者多次前往长沙与隆平高科高层接触,并达成意向,计划在我县建设“绿色A级”以上高档蔬菜生产基地,销售市场主要面向国内大城市与香港及周边出口国。我们可以借助隆平高科这一国际品牌的平台,做好我们自己的工作,提升自己产品的科技含量和产品品质及其产品值。由于我们有优越的自然环境,可以把开发高档蔬菜做为我们蔬菜产业发展的主要发展方向,通过二、三年的努力,使我们的产品在国内甚至国外有一定的市场影响力。 蔬菜产业的发展方向我们是明确的,前景是看好的,虽然目前的困难是存在的,只要我们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团结一心,奋力拼博,我们一定会走出一遍绿色的天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