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喜欢的古诗词第228首

 静静的图书馆 2013-02-17

  第228首[唐补75]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淡淡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时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写作背景]
  
   被天下最大的老板辞退,李白清楚,至少在目前,政治上没戏。
  
   “赐金还放”,李白现在应该很有钱,仕途蹭蹬的他,想像着也就是整天借酒消愁,骂天骂地骂空气,愤青加醉汉状。
  
   事与愿违,读他这期间的作品,没有类似明显的情绪,他整天在干啥?
  
   在家闲着的他,干了一件大事。
  
   李白最初的理想是先功名后入道,目前功名无望,于是,提前正式成了一名正规道教徒。
  
   这事说起来简单,肯定经过了一番思想斗争。被皇帝辞退,谁还敢用?加入道教,也算是走投无路时的一种无奈选择,这种选择有着某种慰藉性质,人不能闲着无所事事,李白也一样。
  
   入了道教的李白,投入了相当的精力。
  
   游名山,拜高人,成了重中之重,大约在公元746年,李白离开山东,准备游浙江的天姥山。临行前,为送别的朋友们写下这首诗。
  
  [本诗简析]
  
   解释题目《梦游天姥吟留别》
  
   天姥(mǔ):山名,传说有人登山时听到天上老妇的歌声而得名。今浙江新昌县内,为道教名山,称为“第十六福地”(道教共有72福地,历来为道教徒向往的修炼圣地。)
   吟:古风的一种。
   李白临行前做了一个游天姥山的梦,所以这首诗包括2部分,一是吟出梦游的景况,二是写留别。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
  
   海客:海上生活的人或海上旅客,这里好像特指海上求仙的人。
   瀛洲:传说东海的3座神山之一,另2座指蓬莱、方丈。
   微茫:隐隐约约,迷茫不清。 信:确实。
   越人:古代越国人,今浙江绍兴。 云霓:泛指云彩。
  
   海客们所说的瀛洲,现在看来就是海市蜃楼,当然难求。而越人所说的天姥山,实实在在,天晴的时候就可见。
   战国时的齐威王、齐宣王、燕昭王以及后来的秦始皇都曾派人去海上寻找这3座仙山。李白之所以一开篇就写这4句,是想对送行的朋友们表明,我这次是认真的,不是去找那些虚无缥缈的东西。
   李白的认真,到这首诗的最后竟是别样结果,没想到。
   继续。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拔:超过。
   五岳:指5大名山,泰山(东岳)、华山(西岳),嵩山(中岳),恒山(北岳),衡山(南岳)。
   赤城:山名,在今浙江天台县北,为天台山的南门,岩石呈赤色。
   天台:山名,今浙江天台县北。
   此:指天姥山。
  
   描绘天姥山如何的高,超过了五岳,遮掩了赤城山,即使四万八千丈的天台山,在天姥山面前,也甘拜下风。
   这4句可以有2种理解:
   1.“越人语天姥”的内容。
   2.李白自己的想像。天姥山实际并不高,估计李白之前肯定没去过,而且天台山也没有四万八千丈。只是因为天姥山是道教“福地”之一,李白心怀崇敬使然。
   以为后者。
   李白,又开始了他的浪漫。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吴越:江苏浙江一带,这里指浙江。镜湖:即鉴湖,在今浙江省绍兴市。
   剡(shàn)溪:水名,在今浙江嵊(shèng)县南,即曹娥江上游。
  
   这首诗,对“欲”字的理解比较关键。
   2种理解:
   1.如果按“想要”,“因之”的“之”就是李白自己所想像的上面4句,那么下面所描述的梦境,就是李白的“白日做梦”,也就是说,是李白闭着眼自己的想像。
   2.如果按“欲望”,再引申为“喜欢”,“因之”的“之”就是前面的“欲”,下面的梦就是李白做的真梦。
   还以为后者。
  
   李白肯定也喜欢镜湖,镜湖在李白的想像里肯定也很大,否则不至于飞了一夜。也许在李白实际游天姥山的计划中,原本就想顺便游览,“镜湖月”中的“月”,是指月光的陪伴。
   在自己喜欢的月亮陪伴下,在镜湖的上空飞了一夜,也算美妙,李白的梦里全是好事。
   到了剡溪,就接近天姥山了。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谢公:指谢灵运。 渌(lù)水:清澈的水。
   谢公屐(jī):谢灵运发明了一种木鞋,鞋底装有活动的齿,上山时去掉前齿,下山时去掉后齿,以便省力安全。
   屐:木鞋。
  
   李白喜欢谢灵运不?
   “谢公”的称呼足以说明。同样,在作计划时,李白可能也有顺便参观“谢公宿处”的打算。
   梦中的李白穿上“谢公屐”,开始登山。
   登至半山的时候,看见了日出,闻到了天鸡的鸣叫。旅游还是单独好,人多闹。想像李白自己一个人到了半山,日出肯定是一种惊喜,“闻天鸡”则是感动。
   到了半山就看到了日出,说明超过了其它山峰,“势拔五岳”,本来不高的天姥山,在李白的梦里真高。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暝:暗。 殷:丰富。 栗:同“慄”,发抖 。 巅:山顶。
   千岩万转路不定:形容岩石林立,山路弯曲变化不定。
   李白在登山的过程中,并未一直急于赶路,干了2件事:“迷花”和“倚石”,此时的李白像个孩子,充满了好奇。
   “忽已暝”说明天气要变,为后面下雨打下伏笔。
   “熊咆龙吟”唱和着岩泉声,但却使深林颤抖,山顶惊怕。
  
   这4句中的后2句写得好。
   “熊咆龙吟”使深林栗,层巅惊,但李白没害怕,而且在“熊咆龙吟”的唱和下,听起来感觉岩泉的声音更大了,也就是说,“熊咆龙吟”在李白看来,亦如岩泉发出的声音一样,同样美妙。
   就要到仙境了,是他朝思暮想的地方,他不怕。
  
   ——云青青兮欲雨,水淡淡兮生烟。
  
   上句的“忽已暝”就说明已经接近了云彩,而且要下雨。
   “水”应该指上句写的岩泉。
   这2句,读起来有一种仙境的美感,很静。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列缺:指闪电。 洞天:指仙人在山中的居住处。訇(hōng)然:形容声大。
   青冥:指天空。 金银台:传说中天上神仙所居处。
   山里的,天上的,神仙们到来之前的热烈开场。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鼓:弹奏。 鸾:传说中的一种凤凰。 回:驾驶。
   这就是李白梦中仙人们的闪亮登场。
   “列如麻”,来了这么多神仙,是迎接李白吗?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魂:古代指人的内在灵魂。 魄:古代指人的外在精神。 恍:神思不定的样子。 长嗟:长叹。
   这种场面正是李白入道教以来,盼望上天成仙的终极目标。马上就要实现时,肯定是因为太激动,结果梦醒。
   梦醒之后,突然坐起来,然后唉声长叹,严重遗憾。
  
   好梦,几乎人人做过,瞬间的遗憾之后,也就恢复正常,一般人不追究。
   但是,李白不同。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惟:只有。 觉时:醒时。 向来:以前。 烟霞:指刚才梦境。
   李白坐了起来,楞楞地看着眼前的枕席,刚才的梦境没了,李白不舍。
   “向来”这2个字用得好,它不是表示一小段时间,在李白看来,它表示的时间较长,说明了李白内心的珍惜。想起了一个成语:梦寐以求。
   如果对梦太依恋,也就基本这样,感慨一会儿,如果困就继续再睡,否则,所幸起来,该干嘛干嘛。
   但是,李白还不。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行乐:追求快乐。如此:像刚才的梦一样虚幻,转瞬即逝。
   到了一定的年龄,有了一定的经历,人都有隐痛。这些隐痛会随着个别人或事随时触发,让人猝然伤神。
   像李白这种性格以豪放为主的人,芥蒂的事不会太多,而一旦有,就是巨痛。
   接到诏书的满腔欣喜,进入长安后的踌躇满志,然后是张垍们的切切指责,皇帝的默默冷淡,最后被迫离京。快乐就像这梦,来不及细细体味瞬间即灭。
  
   留不住美好,剩下了痛,留不住君臣相悦,只有孤独。好事像流水,一味东流不管人间愁。到后来,人的生命走到尽头时,好与坏,也一切皆无。
   李白的这些醒悟,我们普通人也有,至此,这首诗还算正常。
  
   ——别君去时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白鹿:仙人的坐骑。 须:同“需”,需要。
   前几句是李白的自言自语,从这3句开始,好像是写给送行的朋友。
   既然李白体悟到了“世间”的“行乐”像梦一样虚幻短暂,那么,他是坐以待毙还是另谋出路?
   面对送行的朋友,李白自己也不知道啥时候回来。总之,要去找,找真正长久的快乐,而一旦找到,就“即骑访名山”,隐含的意思就是,不回来了。
   看来,李白决定另谋出路,名山寻仙,不再沉溺世俗。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如果没有这2句,这首诗很完美,为李白的终于醒悟而欣喜。不容易,折腾到了46岁才大彻大悟。
  
   李白的痛苦李白自己知道,别人也知道,大家都知道。你不愿随波逐流,你不肯趋炎附势,你一直坚持着,所以你不快乐。
  
   为了快乐,你信誓旦旦地加入了道教,面对送行的朋友,又在众目睽睽之下,义无反顾地要寻仙远行,彻底忘掉世俗烦恼,大家为你高兴,都确信不疑。
   而真的要外出,饯行你的理想时,却又旧话重提。这还是以前雷厉风行,豪爽干练的李白吗?怎么变得有点婆婆妈妈?
   热闹的送行场面,李白的这2句,的确突然。
   也许以后不再回来,临别之际,最后所言,一定是他的不吐不快。
  
   总有一种痛,是一生都无法忘却的痛,每次真的想丢弃的时候,它都令你怦然心动,然后就是备受折磨的不堪回首,无止无休。
  
   如此李白,寻仙路上,何以静心?
  
   没这2句是好诗,有这2句,是更好的诗。
  
   豪放中蘸满愤怒和忧愁。
  
   解析完毕。
  
   =====================================
  
   如果是我,想想自己曾经在皇帝身边,也算有过辉煌。有着皇帝的赐金,有着足以在众人面前炫耀的资本,完全可以轻松快乐。像洗脸一样,拉倒吧,都过去吧,人生已过大半,何必耿耿于怀念念不忘?
   所以,我俗。
  
   =====================================
  
   如果上一首《金乡送韦八之西京》,是因为时间短,对长安对皇帝还难舍难弃。现在已过3年,怎么就还没有冲淡?
  
   加入道教,记忆仍如初的李白。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淡淡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时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谢谢阅览。
  
  
  
  
  
  

本文由<贴库网>整理,全文地址:http://www./232708/216.html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