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多少昨天可以再来

 红瓦屋图书馆 2013-02-18

有多少昨天可以再来

——观京剧《霸王别姬》有感


  刘世军
  近几年,每到春节前夕,南北京剧名家都会汇聚上海,为沪上戏迷奉献京剧饕餮盛宴,这一品牌性的文化项目几近成为这座城市迎春的开场锣鼓,足以让忙碌一年的人们暂缓脚步,在皮簧声中远离琐屑、放松心情,品味中国文化的写意浪漫和气脉神韵。在癸巳春节前夕,由上海京剧院重排的全本文武历史经典名剧《霸王别姬》,在上海大剧院如期上演,其演员阵容之强大、结构编排之精良,实为少有之创格,尤其是别姬一折,尚长荣和史依弘的珠联璧合、精彩演绎,更是引来掌声如潮,叫好一片,大有当年杨小楼、梅兰芳、王凤卿在天蟾舞台演出之盛况。这一返本开新后的再度辉煌,似乎已经昭告世人,上海正在找出文化繁荣和创新的自觉之路。
  众所周知,《霸王别姬》系梅兰芳、杨小楼根据《千金记》编制而成,虽1922年2月15日首演于北京,亦产生强烈反响,但真正引起轰动效应、并成为经典绝响是在上海。当年的《申报》如此说到:“畹华小楼今春在京扮演霸王别姬,万人空巷。比至上海,盛况更当十倍王城也”(1922年5月30日《申报》第五张第十七版,梅讯(二))。当年上海何以有此文化自信,让很多人颇费思量,但历史确实如此,并非虚妄夸张。1922年5月23日,梅兰芳、杨小楼等著名艺员率百余人的强大阵容从北京启程,分水陆两路于5月28日抵沪,在沪43天,连演41次夜戏,8次日戏,共登台49次,演剧57出。其中《霸王别姬》演出8次,次数最多,影响最巨。“兰芳屡至上海,每次包银增进而不已。沪人欢迎之热度亦日益增长,前年沪中欢迎兰芳之盛况,风起水涌,极一时之大观。此次又与杨小楼及王(凤卿)与郝(寿臣)等诸名伶同隶一台,则受欢迎之盛可知也”(1922年7月1日《大公报》第三张(第三页))。1922年7月10日夜,梅兰芳、杨小楼完成了此次来沪的告别演出,《霸王别姬》这出经典名剧就此定格于天蟾舞台,永远留在上海城市的记忆深处。
  说来也怪,本应属于北方的京剧,为什么偏偏要征服南方的上海才算搞定全国,上海人也不知哪根神经被《霸王别姬》触动,竟能痴迷热狂至此?在我看来,剧本创新当属核心因素。“梅杨二君……同研各剧,是剧研究讨论煞费工夫,其不尽善之处,加延政治文学大家互相增删,去芜存精,顿成佳构。……较杨君前次在沪所演之《楚汉争》大不相同”(1922年6月7日《申报》第三张(九))。“霸王别姬一剧,为畹楼生平得意之作,畹华尝见语谓生平新剧,素心以此为最”(1922年6月9日《申报》第2张(八)梅讯(十))。想必正是这个“顿成佳构”、“大不相同”,令观者耳目一新,拍案叫绝。剧本剧本,一剧之本,昨天如此,今当亦然。
  在众多戏剧理论家和表演艺术家眼里,表演本来就是角儿的艺术,京剧尤其如此。《霸王别姬》之所以成为经典中之经典,关键在于梅兰芳和杨小楼的艺术创造和独特舞台再现,这一点是毫无夸张之意的。“梅兰芳杨小楼二位合演的戏很少,如果合演起来,当然加倍出色,好得了不得。《霸王别姬》是二位合演的戏,小楼饰项羽,实大声宏,气概盖世,念唱遒劲,真有暗鸣叱咤、风云变色之致,中十面埋伏计,匹马单枪,在百万军中往来厮杀,神威奋发,所向披靡,又真有拔山举鼎之概。别姬时,描摹不能不别、不忍遽别的种种情态,头头是道。……除了小楼文武双全,谁还来得了。所以,别的戏或许可以剽袭些,这出戏休想效颦万一。”“兰芳饰演虞姬,流利端庄,幽娴真静,的的是虞姬身份,前前后后唱工甚多,当霸王鏖战时,金鼓齐鸣,杀气冲天,当虞姬上时,轻敲檀板,曼度神曲,好似在金风铁雨之中,忽然听着娇滴滴的莺声细语,心坎上觉着另有一种说不出话不出的愉快,然而还是兰芳色艺双绝,才有这种精彩,换了别人,只怕观者诸君便另有一番观念了。兰芳与小楼同场,一个情誓深海,一个气沛长虹,配得好看杀人”。(1922年7月1日,《申报》第五张(十七))这段话尽管是广告之语,却把角儿与成就经典之关系淋漓表达,读之念之,感慨系之。
  其实,成就经典应该是多种因素的综合产物,所谓风云际会是也。《霸王别姬》创排之时的中国,军阀混战,政局动荡,正可谓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巧合的是,就在黎元洪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发表“国家元气之断丧、国民所受之痛苦,言之痛心、闻者酸鼻”就职演说的第二天,梅兰芳与杨小楼在上海排演《霸王别姬》,尽管我们无法证明梅兰芳、杨小楼已将所有的无奈悲苦寄情于舞台表达,但艺术上的情感共鸣原理告诉我们,当年的观众应该被“赢秦无道把江山破,英雄四路起干戈。自古常言不欺我,成败兴亡一杀那”、“虞兮虞兮奈若何”等唱腔和剧情强烈打动,现实生活、舞台表达、艺术审美在此融为一体。
  在历史上,以英雄美人为主题的艺术作品甚多,但在中国京剧里面能够成为经典的剧目并不多见,惟《霸王别姬》独受观众长久喜欢。这出酷似战地绝恋式的感人大戏,占据戏剧舞台已90余载,其间究竟演出多少场次、赢得多少叫好和掌声,着实无从考证。前些年,陈凯歌又以一部同名电影将其捎带到国际舞台,盛誉之下,该剧几近成为中国京剧的代名词,被部分国际友人乃至年青一代文艺青年津津乐道。毫无疑问,在一万个人眼中可能就有一万个霸王、一万个虞姬,究竟是霸王别姬还是姬别霸王,早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作为一个文化符号和经典标杆,其潜在意义在于激发我们对当下京剧繁荣发展之根本路向的思考。一个崛起中的国际文化大都市亟待要的难道不正是更多的“顿成佳构”、更多的“大不相同”、更多的“加倍出色,好得了不得”么?
  (作者为上海市社联专职副主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