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引用 储篓斋砚边点滴

 学欧堂 2013-02-18

书法对于华夏民族来说,是最熟悉不过的事情。但是,知道书法不等于都懂得书法。其中,书法与写字相比,到底有哪些不同?书法艺术的立场应该如何确立?笔者就这些问题发表观点如下,期与大家共研讨。

* 笔未动,心先动,笔之所使,皆心之所唤,谓之书。心未动,笔先动,笔之所使,皆非心之所唤,任笔为体,写到哪里算哪里,只是记文,不是书法。

* 书法讲笔力,古人向来有“入木三分”、“力透纸背”、“笔力千钧”的说法。然而,古人所说的笔力,只是指“力的感觉”而已。线条力感的大小,主要靠的是用笔技巧,并不是靠力气大小。相反,用力越大,力感越差。书法用笔技巧,犹如打太极拳,用的是一种外柔内刚的力,而不是蛮力。

* 中国传统书画,最讲究的是“笔墨”。笔墨是技术,搞书画没有“笔墨技巧”,万万不行。但是,“笔墨”并不等于是艺术,艺术属于上层建筑。用技术手段去搞书法,那就不是艺术。只有用艺术的手段去搞书法,书法才会上升为艺术。

* 古人说,书法无他秘,一是用笔,二是结字。用笔的关键是中锋。什么是中锋?古人说,锋在中间行。可是,作书须逆锋取势,逆锋取势时,笔锋不会总在线条的中间。故而,书家用笔贵在调锋,调锋是用笔的关键。笔落纸上,未行之前,先须调锋,使之能顺锋顺毫而出。笔者以为,真正的中锋,是指笔毫在行笔过程中,每根毫毛都应该与欲写之墨线相平行,不管墨线是直行,还是转折而行,笔毫都应与墨线相平行。关于结字,这是学书者必须攻克的又一个难关。赵孟頫说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用工,即用心也。结字有法则,书体不同,结字的法则各不相同。楷书结字较规整,但规整并不等于就是规规平整,单一的规规平整是死板。字群犹如人群,大小、高矮、胖瘦要各得其所。楷书字群组合的要点,有两个方面不可忽视。一是要注意居中,以方格(横有列、竖有行)为例,每个字写好以后,其位置必须要在方格中间,不可偏左偏右,也不可偏高偏低。这好比战士列队中的“向右看齐”,要齐唰唰的好整齐才行。二是要注意把每个字的中心(不管他字大字小、字高字矮、字宽字窄、字正字斜),尽可能地做到与方格子的中心相重合,这叫做“两心合一心”。至于横无列、竖有行的字群排列方法,也要字字写在每一行的中间部位,把每个字的中心(也不管他字大字小、字高字矮、字宽字窄、字正字斜)对齐,如中线贯穿一样。

* 书法之难,难在“心、眼、手”三者相统一。心指的是人的思维,眼指的是人的识别能力,手指的是人的笔墨功夫。心是大脑,眼是心、手之间的桥梁。作书,讲的是意在笔前,即大脑司令部要在未书前,先向手发出行动的指令。古人说,这叫做意在笔前,即笔未动而心先动。眼是桥梁,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眼睛是大脑司令部的参谋长,向手发号施令。另一方面,眼睛是大脑司令部的监察官,要随时考察“手”的工作业绩。既然眼睛是参谋长和监察官,那么,它的工作能力一定要强。然而,人眼工作能力是有高下之分的,故而称之为眼力。因此,心手相应的关键是眼力,一个人的眼力,需要经久锻炼和提高。

* 书法学习大致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先学成一家”,这叫做“师出有门”。第二阶段是“扩大”,即在“师出有门”之后“兼学百家”,这叫做“广众博收、融会贯通”。第三阶段是“自成一家”,即在融会贯通的基础上自立门户,这叫做“开拓创新”。前两个阶段是“吃进去”,第三阶段是 “吐出来”。“吃进去”是手段,“吐出来”是目的。但有些人只注重手段而忽视了目的,甚至把两者搞颠倒了,误把学习当目的。苏东坡有句名言,“书乃吾之书,画乃吾之画”。这说明,最终是要“写我自己的字和画我自己的画”,这才是真正目的所在。

* 上海已故著名书法家白焦先生说,学习书法的问题是一个方法问题,但更是个思想方法问题,白焦先生的话发人深思。他好象在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学习书法首先要解决好自己的思想方法问题。思想方法对头,学习就会时半功倍。思想方法不对头,学习就会时倍功半。所以,在书法学习中,一定要多动动脑子。

* 古人说,学习书法是“天分第一,识广第二,多写次之”。有人以为书法学习的关键是要多写,只要多写了,书法就一定会练好,但古人并不这样认为。古人以为,多写是必须的,是必可少的,但比起“天分和识广”来说,多写则是第三位的事。天分,是先天所有的灵性和造化。这好比军营中的军人都是穿军装的,但穿军装的人不可能都是将军,当将军的只是极少数。因为,当将军也需要灵性和造化。然而,识广则是后天所有的,靠学习和努力培养出来的,指的是人的学识修养和精神境界。所以,没有天分,没有学识修养和精神境界,多写是无济于事的。

* 书法这门学科,所涉及的知识面很广。学书法的过程,是一个“积识成智”的过程。从表面上看,书法是在写字,但它与写字根本是两回事,写字只是单一的记录文字而已。而书法则不同,它在记录某些文字的时候,还要作一番艺术美的构想,它需要站在章法的基础上,反复对这些文字作布局和谋篇。也就是说,“笔未动,心先动”,书法先要有一个“艺术美”的构想过程。而这种艺术的思考,还要经过实践去表达出来,并回过头来去作检验,看看是否真正做到了心手相应。此外,诸如书法艺术中的有关“法度”、“情感”、“韵味”、“风格”等方面的要求,都是有别于“写字”的。触目为文字,笔到是心象,目所及是形,手所及是意,心手之间能瞬间物化,方为本领。所以,写字不能等同于书法。

* 学习书法,临摹是第一位的事,舍弃临摹就好比在生活中舍弃空气、阳光和食物一样,注定要失败。但是,临摹并不是目的而只是手段。有人以为,临摹的最高境界是形神俱得,这是对的。但是,形神俱得到底是一个什么概念,许多人恰恰含混不清,常常拿“一模一样”的标准去要求别人。其实,书法中的形神俱得,只能是一个相似的概念。相似,不等于“是”。相似,是一个渐入佳境的概念,反复临摹多遍之后,相似的成分会越来越多。事实上,“一模一样”的情况是不可能存在的。正如启功先生所说那样,“一模一样”是做不到的,要不,法官判案为什么要以画押为准呢?你签的字据,就是你签的字据,别人是学不象的。要不然,法院就乱套了。初学者易犯急躁的毛病,临得不象就缺乏信心,这是不必要的。须知,学书法好比参加马拉松赛跑,贵在持之以恒。

* 临古人法帖,要坚持还他原来的神情面目,不可凭自己的臆断去写字。古人说,临帖时必须无我,不得参入己意,这是大家都能理解的。然而,如何才能保证做到,临帖时不会参入己意?其中的关键,就是一定要能够读懂古人的帖子。临帖时如果不能读懂古人的帖子,动起笔来就没有把握,就难免不参入己意。由此可见,读帖就是临帖的关键。只有过好了读帖关,临起帖来才能与古人相消息。

* 临帖有两种方法。一是比照原帖模仿,写来一定要“微微似本”。一是模拟原帖笔法默写,写来一定要“不失规矩”。“微微似本”者,旨在形神俱得。“不失规矩” 者,旨在获取笔法。因此,用默写法模拟原帖时,失形并不可怕。相反,字形虽然没能记住,但笔法却能掌握,这才是最可贵的地方。写出来的字虽然不象,但无须妄生苦恼,可喜、可贺的是,你已经开始成熟了。

* 学书法不是练杂技,不需要从小就开始练。书法很需要练就笔墨技巧,但并不需要幼功。小孩子根本不识字,如何练书法?练书法好比炼钢铁,炉子里面在炼钢,炉子外面则是在炼人,技术是靠人用思维去把握的。相反,成年人乃至老年人,他们有头脑,有思想,有阅历,有判断是非的能力,倒是学习书法的理想者。这是因为,越是成熟的人就越理性,其思维能力也越强。书法需要书外功,需要学识和修养的支撑。如果缺乏学识和修养的支撑,书法就会变得太渺小了。

* 有人说,书法是线条艺术,线条是书法的生命,线条是书法的语汇。为此,如何锤炼和把握好线条的质量,对于书法来讲是至关重要的事。书法线条有三个要素,即“立体感、力量感、节奏感”。立体感的正面要求是使线条从平面走相立体,务必突出线条的浑厚和圆润。其反面要求则是要反对“扁、平、薄”。力量感的正面要求是使线条呈现出力感,使人有一种“入木三分、力透纸背、笔力千钧”等的感觉。其反面要求则是要反对“僵硬、呆板、软弱”。节奏感的正面要求是要使线条产生某些律动,而这个律动又必须是多方位的律动。如“起伏节奏、快慢节奏、强弱节奏、疏密节奏、断续节奏、高低节奏、开合节奏、收放节奏、正斜节奏”等,都要突现出线条之生命力和活力。其反面要求则是要反对“无起无伏、无快无慢、无强无弱、无疏无密、无断无续、无高无低、无开无合、无收无放、无正无斜” 等,一切死的、毫无生命力的,或者是奄奄一息、毫无活力的节奏和律动。

* 书法之线条,穷其源,出自篆隶。篆之线条,用的是使转法,由于提按不十分明显,故而线条粗细较为均匀,其转角处都似银丝盘曲一般,基本没有挂角现象。隶之线条,用的是折笔法,由于提按比较明显,故而线条粗细的悬殊比较大,转角处大多用转折法,其转折处都有较为明显的折痕。随着文字的嬗变,篆之线条相继被行草书所运用,它以藏锋为主,圆转流畅,被称之为阴柔之美。而隶之线条则相继被楷书所运用,它以露锋为主,劲挺方折,被称之为阳刚之美。然而,阴柔和阳刚之美,在书法家的笔下,结合得非常巧妙。比如,王羲之的行草书,其用笔方圆相济,既有阴柔之美,又有阳刚之美。又如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字体秀美无比,但他的用笔却以方笔为主,突现出他的阳刚气。再如,颜真卿的楷书,结体雄浑宽博,有力能抗鼎的阳刚气,但他的用笔却以圆笔为主,以显现出他的阳刚与阴柔之美共兼的特色。

* 学习书法,人人都讲要重视笔墨,但笔墨二字,深解其意者甚少。古人说,书法画法,本于笔,成于墨,墨法乃书艺之一大关键。笔实则墨沉,笔飘则墨浮,笔和墨若不相称,便不能相发。笔和墨若能相称,自能相称相发。作书时,墨不旁出者为书家之上乘,若有馀墨旁出,便是书家之隐患。

* 初学书法的人,要从楷书入手,此是书界之共识。然而,初学者对于楷法与行书法、草书法用笔一理的认识,是很不足的。古人说,作楷不以行草之笔出之,则全无血脉。作行草不以作楷之笔出之,则全无起迄。作楷最忌讳的是刻板和不灵动,点画与点画之间,若无血脉流通,缺乏气势生动,便是死字。所以,作楷书,当以行草之笔去写出,字就活了。作行草书最忌讳的是浮滑和不凝重,点画与点画之间,字与字之间,若无规矩,便是“野狐禅”。所以,作行草书当以楷书之笔去写出。由此可见,楷法与行法、草法的用笔方法是一致的,互相之间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是密不可分的,完全可以齐步走。

* 书法讲法度。法度是什么?法度是竞赛规则。好比打篮球是用手不用脚,打足球是用脚不用手,违反了这个竞赛规则,就不得参加比赛。书法的法度也是这样,不讲法度的作品,不管你有多么的“伟大”,总是不能录用的。然而,具备法度的作品,看上去并不“伟大”,但是却能录用。“法度”是一把尺子,有了这把尺子,就是入行了。没有这把尺子,就是写了几十年,还是不入行。学书法最忌讳的是不讲法度,“任笔为体、胡乱涂抹”。有志于学书的人,就一定要先通晓法度,然后再加以精勤,便能成为真正的行家里手。

*书之结体,穷其源,概出于篆、隶。篆之结体取长,隶之结体取短。以楷书为例,魏碑之体大多有隶书之遗意,结体趋于扁。这是由于魏碑是由隶书嬗变而来的,故而带有其母体的烙印。唐楷之结体,则是一种由魏碑嬗变而来的新体,它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逐步离开了魏碑母体的影响,有的结体偏长,有的结体偏方。偏长者有篆书的遗意,偏方者则是唐楷的新意,融合篆、隶之长而为之。然而,楷书之结体,需取之自然,或方、或扁、或长、或短,或大、或小、或胖、或瘦,都要自然熨贴,不可造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