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一个人吃饭时的斯文程度可以看出这个人的家境、人生经历、社会地位、个人修养。我发现,凡是经历过六十年代饥饿的人,吃相都不会很斯文,我就是如此,不管吃什么都狼吞虎咽,好像生怕别人会和我抢一样。我曾经参加过许多盛宴,和高官们在一起进餐,虽然自己每每很克制,但是一旦菜肴上桌,总是不由自主,夹菜时准是稳准狠,好像饥肠辘辘、饿了几天似的。常常热菜还没有上完,我已经在打饱嗝了。 著名画家陈丹青誉满全球,但他的吃相也很不好。他曾对记者说:你们误会了,以为我画画写文章,其实我是个粗人。小时候父母打成右派,工资大减,四岁开始家里就很穷,后来又去插队,没过过好日子。你会留下一套生活习惯,譬如吃东西狼吞虎咽,非常将就,哪里都能睡,怎么着都能过,到纽约了还是这样。 夏天吃完西瓜,父亲从来都不把瓜皮扔掉,总是把外面的硬皮刮掉,切成丝,撒点盐,拌做凉菜吃。如果再多了,吃不了就会晒干,冬天烩菜时用。 家里的桔子因为干燥脱水收缩了,父亲也舍不得扔掉,他用凉水把橘子皮泡展后,都要逐个吃下去。 就连点心上脱落下来的砂糖颗粒他也要用开水冲服,不知道他的糖尿病是否与此有关。 3、我天生也对食物有极大的兴趣,1960年,一个初冬的早晨,母亲让我去倒炉灰,在灰堆上,我发现了一堆白菜帮子,不知道是谁家扔出来的,我眼睛为之一亮,让一个小伙伴给看住,回家立即拿筐来收取。看到白菜帮子母亲也很喜悦,那天中午母亲就用我拿回来的白菜帮子做了菜团子。 菜团子很好吃,做法是将白菜帮子洗净剁碎,攥成团,在面案子上铺上一层玉米面,让菜团子在上面打滚,薄薄地裹上一层,然后小心翼翼地上笼蒸。那个饥寒交迫的年代,什么人竟然把能下肚的白菜帮子扔掉,至今在我心中仍是个迷。 我现在住在电力集团公司的高档小区,冬季经常有富贵人家扔东西出来,从家具到电器都有。因为有过饥饿的历史,我仅仅对食物很感兴趣,一次是一整袋洋葱头,一次是一整袋鸭梨。我兴冲冲地提回家,被老婆骂的狗血喷头,只好灰溜溜地又送出去了。 听我的一个做官的哥们讲,每逢冬季,锡盟开车开给他送羊肉的人很多,他吃不了,又不能拿出去卖,常常后半夜把整只的羊扔在垃圾箱里,这话是他二十年前说的,现在有谁还送羊呢? 4、上世纪八十年代,父母家的凉房漏雨,把半桶的碎大米给浸泡了,等发现时,大米已经发黑变质了。但是即便如此,父母也舍不得扔掉,经过晒干,搓揉,慢慢地都吃下去了。我现在想起来很懊悔,我应该把这些变质的大米强行拿走,如果父母不同意,我应该采用善意的谎言,比如要送给同事喂鸡,同事愿意用好些的大米来换,因为用来喂鸡是无所谓的。 唉,我怎么这么笨呢?! 5、我的大姨,在自己的药店被政府没收后,生活没有来源,买菜总是在傍晚人家收摊时才去,她去把人家剩下的菜三文不值二文的全部扫荡下来,经常是十几斤十几斤地往家买。于是大姨的堂屋里经年累月地放着遍地的蔬菜。其实,这些菜根本不能全吃掉,很快就会大把地烂掉或黄掉,于是她又勉强孩子们他一把你一把拿回家去。有的孩子一出门就扔进了垃圾箱,有的也许扔的稍微远一点。 6、我在火电公司当工人的时候,经常看到师傅们为吃喝打赌,一次,一个师兄因为打赌吃进了三斤枣糕,如果不是离青山区四医院近,估计他就没命了。 还有一次,带锯车间的高师傅和人打赌,十分钟吃进了五包饼干,吃饼干还不许就水,高师傅的口腔里被饼干渣子磨擦得都是血泡。我常常想,如果不是因为饥饿,谁会为一口吃的玩命呢? 7、1966年,我在内蒙火电安装公司被打成牛鬼蛇神,每逢管理稍有松懈的时候,我就会逃出工地去青山区的红房子下饭馆,说起来下饭馆,很令人羞惭,其实就是买一碗大米饭,不要菜,就用酱油来拌。吃完就匆匆往回赶,快到工地大门时,再用别针把“牛鬼蛇神”的布条别在后背上。 按说,那时的饭馆如果不买菜是不卖给米饭的,为什么对我网开一面,我百思不得其解,现在想来,我曾经在青山区被游过街,那时我很小,引人注目,也许这个饭馆的大姐们记住了我的相貌也未可知。 8、1960年,包头三电厂有个锻工,身高一米九几,非常能吃,供应的45斤粮也不够他吃,后来厂长吩咐食堂管理员,打饭时适当多给他一点,但也无济于事,他后来仍然被饿死了。听师傅们说,每天开完饭了,他还逗留在卖饭的窗口不走,向里面不住地张望。 9、1994年夏天,我去海勃湾电厂工地的贮灰场视察,在那里砌筑灰坝的民工都是从延安来的,他们没有住处,就住在山坡上自己掏的小洞洞里,里面阴暗潮湿,被褥能挤出水来。我去参观他们的猫耳洞,几个工人听说我是内蒙电管局来的干部,非要请我喝酒。酒就是那种散装二锅头,下酒菜是点咸菜和已经有了异味的猪头肉。 他们个个衣衫褴褛、蓬头垢面,而且身体因为辛苦过重而严重变形。他们向我诉说终日劳作是如何辛苦,收入又如何微薄,以及他们对城市和想象和羡慕。我在火电公司土建工地当过工人,深知他们的疾苦,听完他们的诉说,眼球都湿润了。我硬着头皮喝了几口,吃了几口,便匆匆离去,并答应一定把包工头欠薪的事如实向领导反映。 我的更多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