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职场上用好话语权:不仅能说更要会说

 指间飞歌 2013-02-19

话语权:如何玩转职场潜规则

职场如战场。在这个“战场”上游走必须遵循其特定的规则,这些显性的规则自然被人们广泛认可。女性精英们在工作中会遇到些什么样的潜规则呢?如何应付和看待这些潜规则?

职场如战场。在这个“战场”上游走必须遵循其特定的规则,这些显性的规则自然被人们广泛认可。

但是,它们就是最有效的规则吗?未必!

各种看不见的、没有明文规定的,但被人们广泛认同,并实实在在发挥作用甚至关键作用的潜规则无处不在,它们要发挥作用时,或许不需要明示,甚至不需要通过某种暗示,大家都心知肚明;

这些潜规则恰如摆不上桌面的小菜,从不会大鸣大放地写在告示板上,却需要心明亮眼地默默参透。无论企业老板还是职业经理人,不同的职位都可能遭遇不同的潜规则。

职场男男女女精英们在工作中会遇到些什么样的潜规则呢?如何应付和看待这些潜规则?话语权交给你们啦。

职场上,“话语权”人人都有。但有无“话语权”的关键,不在于话多话少,而在于说话的分寸。如果不论别人怎么说,都随声附和或保持沉默,就会变成“隐形人”。如果凡事坚持己见,据理力争,过激的争论也会给工作造成许多负面影响。

当与上司、同事、下属观点不一致时,如何用好“话语权”,既能避免不必要争论和冲突,又能明确表达自己的看法,显示自己的才能?

事事“很懂” 言多必失

俗话说,“君子动口,小人动手”。斗胆附会一下,竟然也很贴切——底层人士靠体力谋生;越往上层走,语言能力越重要。

都说性格决定命运。而所谓“性格”通常分为内向、外向两种。舆论几乎一边倒地觉得,性格外向是健康的,内向则不适应社会,需要矫正。

可是,这种观点常常被证明是粗糙的。在最需要交际能力的销售领域,成功者中竟然沉稳居多。

“略懂,略懂!”吴宇森电影《赤壁》里,诸葛亮的这个口头禅很幽默。众所周知,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精通音律还会排兵布阵……这样一个完人,其实只是文学作品塑造出来的人物。可在现实生活中,却常常有人自以为“赛诸葛”,你说什么他都“很懂,很懂!”然而常言道“言多必失”,你发表的观点越多,暴露出来的无知也越多。于是,久而久之,不管你嘴上是不是已经有毛,都会被打上“办事不牢”的标签,别人不敢把重任托付与你。

我家养了一条波音达猎犬,外形与斑点狗相似,但背部多了几个大斑块。每每在小区遛狗,常有人以为它是杂交了的斑点狗。据我观察,有小部分人并没有贸然确定,而是说:“这种狗很像斑点,不知道是什么品种?”偶尔有人第一次见到我的狗,并没有说什么。过几天又见到了,他说是“波音达”,从网上查到的。这些没有贸然评论的人,基本上都是有点城府的人。

“你这斑点‘串’得厉害,不知道和什么狗杂交的?”某次,一位老先生说。我对他说,这不是斑点,他很不以为然,说自己退休前在派出所工作,什么样的狗没见过,这肯定是杂交斑点。我没法说服他。一年过去了,他依然这样认为。后来知道他以前在派出所是搞后勤的,幸亏如此,否则如此武断,岂不要审出若干冤假错案?

滔滔不绝者容易让人了解自己,不过由于其看法常常未经大脑审核就随意表达,难免泥沙俱下。而内向者对于自己的言论比较小心,不会让人担心其浮躁。不过沟通还是很必要的,起码要让别人了解你的观点。过于寡言,也会影响工作和生活。

大自然需要生物多样性,人类社会也需要多元性格并存。要用好自己的话语权,不在于话多话少,而在于分寸。

都说“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可我是个不善言辞的人,所以一度在业绩上吃了不少亏。

我们部门实行的是经理分派任务制,按理说依次轮流指派才公平。可时间长了,上司也记不清顺序了;而且,上司和下属的关系总有个亲疏远近。于是渐渐地,顺序也就不那么重要了。经理的一左一右,坐着的是两个他平时比较谈得来的同事,于是常常一有了什么任务,特别是活轻松却容易出成绩的那种,他们就会自告奋勇报名认领。他们左右夹击,旁人哪里还挤得上去。所以,不喜欢用这种方式搏出位而且也不善抢话的我,一度无聊到了上班时间只能打游戏的境地。

出人意料的是,在这两位左膀右臂调走以后,出现了有点讽刺的转机。

因为进了两个新人,领导让我搬到她旁边去坐,我原先的“偏远山区”则留给了新人去蹲点(这也算是办公室里论资排辈的一种潜规则吧),我不经意间竟也变成了“守门员”。尽管我无意像前任那样把美差都给拦截下来,不过这“地利”之便却是无可否认的。

首先,我可以常常听到经理打电话的内容,知道了她想找人到国外代购两瓶昂贵的面霜,知道了她正在帮父亲老战友的孩子找工作……而身为员工,为领导分忧是必须的,这时候,我手中的资源就派上了用场。

其次,可以知道不少公司内部的最新消息和工作动态,比如她正在和总监策划一项大型路演,我就可以在她挂掉总监的电话后,斗胆插上几句嘴,因为不是一本正经地汇报,即使凌乱一点、粗糙一点甚至说错了也没关系,反正只当闲聊了。

最后,至少我有事没事就能和领导聊聊天了,谈谈最新上市的化妆品,讨论下哪里的小学质量好,通报下商场最新的特卖信息,既为枯燥的工作增添了一点味精,我们的关系也无形中近了一层。即使有时候我说错了话,经理对我这个“聊友”也会比较宽容。

遗憾的是,很快我就被“猎”到了另一家公司。这里的经理都有独立的办公室,大厅里高高的格子间壁垒森严,同事之间、上下级之间,都缺少随意轻松的交流,想和领导隔着小桌板随口唠几句家常,更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一下子挺不适应这种氛围,很怀念过去那个“近水楼台先插嘴”的时代,可以在说笑间和上级小小地抬一下杠,而不必脸红脖子粗地争论不休。

“带头大哥”说了算

小蕾(职员)

每个足够大的单位,恐怕都有“万宝全书”之类的人。他们是单位下层最有话语权的“带头大哥”,在群众中有威望,有一批拥趸。所以其影响力不可小觑,连领导也乐意倾听他们的见解。

我们公司就有这么一个人,年纪不到40岁,专业才华也是平平,职位只是一个没实权的副科长。但他兴趣广泛,见闻广博,关心时事新闻、投资动态,乃至传闻轶事。除了本专业,还拿到了高级导游证、保险代理人展业证以及一大摞证书。各种公开的知识竞赛,他几乎一个不漏,而且得奖无数。

闲聊发生争执时,我们就请他当裁判,他下了判断就算数;打赌时,同事们就把他当活字典:例如究竟是“耐心”还是“耐性”?为什么气象预报“寒潮”是对的,“寒流”是错的?他会引经据典判正误。单位里组织职工旅游,必定先向他咨询,请他出主意、选景点,甚至代表单位与去旅行社谈判。

一次领导讲话中把“造诣”说成了“造指(zhi)”,下来被他奚落一通,领导很尴尬。后来,只要这个“万宝全书”在场,领导说话都得小心翼翼。甚至讲着讲着还不时问他“我没有说错吧?”可见“万宝全书”的话语权有多大。

起先我觉得奇怪,为什么上司能够容忍这么一个在群众中受欢迎、又经常让自己难堪的下属?后来“万宝全书”道出了奥妙:看起来他的话语权很大,其实是要掌握分寸的。首先是决不挑战上司的决策权,不威胁上司职位。其次是私下多为上司当好参谋,公开的“找茬”只限于鸡毛蒜皮的小事,更多的是帮领导摆平矛盾,找小错、帮大忙。

既然有那么多讲究,何必白费那么大工夫当免费裁判员、免费顾问呢?回答很简单:他胸无远大抱负,不求升官发财,只是求轻松而丰富的生活,与大家嘻嘻哈哈充当“草根领袖”的角色。仅此而已。

话前舌头“绕”三圈儿

吴强(教师)

大学毕业参加工作那年,我年仅21岁。自恃写得一手好文章,每次考试所教班级的成绩又名列前茅,所以很有些自以为是,不把领导的批评和同事们的善意提醒放在心上,偶尔还跃跃欲试地做一回“出头鸟”。

记得那年我教初二语文,有一次学校组织老师讲公开课,我“荣幸”地被学校领导安排第一个讲。我精心地讲完那节课后,评课时,却遭到了校长和老教师们的“轮番轰炸”。情急之中,我便开始不顾一切地奋力“反攻”。校长说,我授课过程中不太注重学生合作探究,我“回敬”他,合作探究要看问题的难易,有些简单的问题根本就不用探究;老教师说,我讲课过程中对有些问题的答案定得太过宽泛,我争辩,这样是为了给学生更为广阔的思考空间。评课结束了,校长走出办公室时脸是铁青铁青的,老教师们的脸也是铁青铁青的。只有我,像战胜的将士一样,坐在自己的办公桌前哼着歌儿。

这以后很长一段时间,我的耳边再没有了那些不和谐的音符。即使有时我上班迟到了,领导也不再批评我,而同事们每次遇到我时也总是打个招呼避而远之。可我不但没有了当初的得意,反而突然觉得孤独起来,感觉自己一夜之间似乎成了孤家寡人。

无数个夜晚,我躺在床上辗转反侧。似睡非睡中,我想起了父亲常在我面前讲的那句话:话前舌头“绕”三圈儿。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与人相处,做事说话都要顾及别人的感受。只图一时快活,争个输赢,就不分场合地点、不讲方式策略地脱口而出,不仅会伤害别人,最终伤害的是自己。

发言要看时机分寸

吟秋(行政)

以前开会我很少发言,人微言轻,说了白说,还不如轻松睡大觉。后来发现弊病很多。一是越是不发言,当众讲话就紧张而失去锻炼的机会。二是自己的想法不能表达出来,转而在背后议论,不但当事人不知道,还容易引发矛盾。三是适时把握话语权,是表现自己才干的机会。

单位让我负责宣传工作,这块工作没有硬性指标,大家平时不注意提供信息,我这儿成了无水之源,工作不好做。有一次开会,头儿指出,单位应当在宣传上下功夫。我觉得这是个机会,马上发言,指出缺少哪些方面的稿件,希望得到什么样的支持云云,效果不错。

用好话语权,把握分寸很重要,包括内容和语气。记得有一次,有个男同事竞争中层干部,他是留洋博士,又有基层工作经验,是个难得的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的干部苗子,大家挺看好他。他简述工作构想以后,评委提问:“你一直从事科研,为什么想来做管理工作?”他语出惊人:“我其实不想来,做科研多省心,只是你们管理水平太差了,我实在不能忍受。”大家愕然。一竿子打翻一船人,结果可想而知,落选。

用好话语权,选择时机不可轻视。有一次讨论关于青年学者的奖励政策,我提出希望在相关政策上给予倾斜,在场的年轻人都很拥护,头儿的脸色不太好看。静下来,我仔细算了一下,如果开了口子,这一项每年就得十几万元。如果要保持政策的连续性,每年投入可能呈几何状态上升,单位的负担不小。以后再涉及到资金问题的事,我都多考虑分析,争取私下沟通,以免让大家陷入尴尬。

把握话语权,切记不要泄私愤。有个同事爱发言,内容多以发牢骚为主。每次开会都提意见,抱怨工作多待遇差。这种话,最好三思而后“说”——除非你不想在这儿干了。后来,他们部门今年没安排他具体工作,意思是“请走人”。

当你的观点与上司意见相左时,最好私下沟通,没必要当众“理论”,更不可背后议论,维护上司面子是职场生存法则之一。人是最没有安全感的动物,尤其领导者更怕“养老鼠咬布袋”。有时候老板与伙计之间首重忠诚,才干倒是其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