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让阅读带来美的享受的艺术--朗 读

 庸庸学馆 2013-02-20
让阅读带来美的享受的艺术--朗 读

 

  朗读是将可视的书面文字转化为听觉有声语言的一种阅读形式。它默读截然不同,默读是无声的,而朗读是有声的;默读是个体性的,而朗读可以由个体影响群体,带有群体性;默读有助于快速阅读,而朗读则更利于交流、理解与记忆。因而,朗读具有默读所无法代替的特点优势。

  朗读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阅读方法。首先,它有助于更好地体味理解作品内容。朗读能够通过视、听多种感官渠道刺激大脑,使朗读者可以更好地感受体会作品内在的思想感情。叶圣陶先生曾一再强调朗读在这方面的作用:"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其次,朗读有助于更好的识别记忆作品的内容。实验表明,朗读能力的发展水平是影响识记效果的重要因素。朗读水平高的人其识记效果都比较好,朗读水平低者则正好相反。第三,朗读有助于培养良好的语感,从而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长期注意朗读方面训练的人,语言感知能力会特别敏锐,能够很容易分辨出语言在韵律感、节奏感、抒情色彩、表现风格等方面的细微差别。而对语言的这种敏锐感知的能力,正是写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第四,朗读有助于语言使用的规范化,能够更好地提高口头表达能力。推广使用普通话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义务责任,而通过朗读训练来学习普通话,无疑是非常有效的方法。而且朗读能力的提高,也会直接促进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第五,朗读还能够给自己以及他人带来精神愉悦、美感享受。朗读是一种口头表达的艺术,经过一定的训练、掌握了一定的技巧方法、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之后,它就可以作为审美对象为自己或他人所欣赏、陶醉。

  朗读看似简单,只要识字的人就会读文章,而事实上却并非如此。我国朗读学家张颂在其《朗读学》中就一再强调:朗读"不是一种机械单调的读字活动",它需要讲究一定的方法技巧,是一种口头表达艺术。因此,学习掌握好朗读的方法,除了平时的经常训练之外,了解朗读的基本要求、学习掌握一些朗读技巧是非常必要的。

  朗读的基本要求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要读准字音。朗读应使用标准的普通话,要特别注意那些容易受方言读音干扰的字词、一字多音的字词、有着特殊读音的人名地名等词语。在遇到读音上没有把握的字词时,朗读者要养成多查字典、辞典的好习惯,否则就会因为个别字词的误读错读,而影响整个作品朗读的效果。为了锻练语音朗读的准确能力,还可以通过绕口令等形式来加强训练。二是要忠实于作品的语言原貌,不掉字,不添字,不重复,不读破句,做到语言流畅,表达自然。三是要深入理解作品,力求在朗读中准确地表达出作品的思想感情语言风格。

  朗读作为一门口头表达的艺术,十分讲究语言技巧的运用。朗读技巧主要包括停连、重音、语气、节奏四个方面。

  一、停连。

  停连是指朗读过程中词句语音之间的暂时停断或顺次连接。一首歌不可能一口气唱完,一篇文章同样无法一口气念完,中间需要换气,因而也就会有停连。停连既是朗读者换气的生理需要,更主要的还是为了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

  一句话停连的地方不同,往往会表示不同的意思。如"老师说/我不对。"意思是说:我错了。"老师说我/不对。"意思则是:老师说错了。如果不加考虑地随意停连,该停却连,该连又停,就会使人听起来很不舒服,甚至还会在表情达意上阴差阳错,闹出笑话。据说某领导在传达文件时,就将文件里"已经取得大专学历的/尚未取得大专学历的干部......"一句话读成"已经取得大专学历的/未取得大专学历的干部......",以致闹得会场上轰堂大笑。

  一般来说,停连主要有下面三种类型:

  1.语法停连。所谓语法停连,是指根据语法规律通常在相对固定位置对词句语音所作的停断或连接。这是在朗读过程中一般最为常用的一种停连方法。它的简便易行之处就在于停连的地方往往会有标点或标题、段落等形式给予提示,停顿时间的长短与这些标志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来说,逗号后的停顿比顿号稍长;分号、冒号后的停顿比逗号稍长;句号、问号、叹号后的停顿比分号、冒号稍长;一段后的停顿则比一句要稍长。

  一些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有时在没有标点的地方也需要做适当的停连。其停顿位置比较固定,是有规律可循的,一般常停顿在主语谓语之间、动词宾语之间、修饰语中心语之间。如下面的例句就是停顿在主谓之间、动宾之间:

  雨/不但可嗅,可观,更可以听。听听/那冷雨。

  2.逻辑停连。所谓逻辑停连,是指根据表达的逻辑规律对词句语音所作的停断或连接。为了准确地体现语句目的,突出或强调某一特殊的意义,朗读者可以按照语言表达的内在逻辑关系的需要选择停连。由于它不一定同语法停连的地方相一致,所以在确定逻辑停连时要仔细体会语句中内在逻辑关系,准确把握所强调的内容。例如:

  在这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愤怒的力量、热情的火焰胜利的信心。

                   

  "听出了"后面作一停顿,是为了强调后面所听的具体内容,引起听众更好的注意。"愤怒的力量"等三个短语作为句中集中强调部分,应视为一个整体,所以顿号处最好不要做太多的停顿,可采用连的方法将三个短语一气呵成地读下来。由此可见,朗读时应根据需要灵活进行停连处理,不能机械地一定要停在有标点处,连在无标点处。

  3.感情停连。所谓感情停连,是指根据感情表达的需要在朗读中所作的语音停断或连接。朗读主要是传达作品的思想感情,因而在许多情况下,停连的处理不应单纯从语法关系、逻辑关系上来考虑,而应首先服从特定感情表达的需要。例如郭沫若《天狗》诗中:


  我如电气一样地/飞跑!我飞跑,我飞跑,我飞跑,/我剥我的皮,我食我的肉,我嚼我

                        )                     )            )

  的血,我啮我的心肝,/我在我神经上飞跑,我在我脊髓上飞跑,我在我脑筋上飞跑。

                                          )                  )

  朗读这段文字时,停顿不宜太多,只有将各句分组做连读处理才能充分表现出天狗飞跑的气势,表达出诗中难以遏止的奔放激情。如果按照诗行每行都作停顿,则诗的整体气势就会被大大削弱了。

  二、重音。

  重音是指朗读过程中为了强调某些字词语句、突出某种感情的表达,在一些重要的地方采用重读的语音。重音轻音的区分不仅使得朗读抑扬顿挫,具有音乐美节奏感,而且也是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同样一句话,重音落在不同的字词上,意思就会发生微妙的变化。如:

  我知道你是个好人。(也许别人不知道,但我知道)
  我知道你是个好人。(你不用表白,我已经知道了)
  我知道你是个好人。(我不了解别人,可是了解你)
  我知道你是个好人。(你是个好人,不可能是坏人)

  一般来说,重音的确定主要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考虑:

  1.突出语句目的的地方。这些地方大都是在句子中占有主要地位、能够揭示句子深刻内涵的关键字词,如陈述事实的主要词语,起说明、修饰、限制作用的主要词语、表示判断的主要词语、在句子中起反义作用的主要词语等。例如:

  世界确是更"文明"了,小孩也懂事懂得早了,可是我还愿意大家傻一点,特别是小孩。

  2.体现逻辑关系的地方。语句表达的逻辑关系需要通过一些关键词语的强调,才能引起听众注意,更好地理解其思路或意义表达,这些地方常常是指那些具有转折、呼应、对比、排比、递进等作用、语法修辞所重点强调的词语。如前面例句中的"特别"一词也是应该重读的。再如:

  残山剩水犹如是。皇天后土犹如是。纭纭黔首纷纷黎民从北到南犹如是。那里面是中国吗?那里面当然还是中国,永远是中国。

  3.渲染感情色彩的地方。这些地方常常运用一些比喻、夸张、拟人的手法或是形象生动的词语,对整个句子的感情表达起着重要作用。因而,在这些地方应该作为重音强调。如:

  雨气空蒙而迷幻,细细嗅嗅,清清爽爽新新,有一点点薄荷的香味。

  确定重音之后还需要注意,应该将重音在句中强调得既准确恰当而又要灵活自然,避免给人以生硬的感觉。重音并不是一定都要加大音量重读,在有些时候根据情感表达的需要,也可以用轻读的处理方法,重音非重的读法能够起到特殊的强调效果。


  三、语气。

  语气在朗读中是指由语音的高低、快慢、升降、强弱、虚实等外在形式所表现出的特定的内在意蕴与感情色彩。如果说停顿、重音主要是侧重朗读的形式要求,那么语气则更多地突出朗读的内涵意蕴表达。它是通过语音形式的细微变化来传神地表现思想感情,达到声情并茂的效果。善于运用语气,甚至还可以将作品中一些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内容表现出来。

  语气主要受到以下几方面因素的影响:既表现在语调的升降平直的不同,又包含着语势波动起伏的高低变化,也指语速的快慢均匀的差别等。如:

  即便是站在海边礁石上,也没有像这里这样强烈地领受到水的魅力。海水是雍容大度的聚会,聚会得太多太深,茫茫一片,让人忘记它是切切实实的水,可掬可捧的水。这里的水却不同,要说多也不算太多,但股股叠叠都精神焕发,合在一起比赛着飞奔的力量,踊跃着喧嚣的生命。

  这段文字可以明显看出作者通过都江堰的河水与海水对比,来表达对都江堰的欣赏与赞美,在朗读时前半部分适宜于平直的语调,平缓浮动较小的语势较慢的语速,而为了形成鲜明对比,强调对都江堰的由衷赞美之情,越到后半部分越应使用坚定有力的降调,并且伴之以波幅愈来愈大的增强语势愈来愈快的语速。这样,才能够通过朗读的语气完整地体现作品内在的神蕴。

  语气的处理应注意:首先要把握好基本基调,如《雨巷》、《光的赞歌》这两首诗在基调的把握上截然不同,一是忧郁彷徨的情调,一是昂扬向上的基调。基本基调把握准确了,朗读起来在语气的处理上才不会出现大的偏差。其次,也要注意作品中具体语句之间语气的不同变化,如《雨巷》一诗的前后就有明显的变化,遇到姑娘时的喜悦与姑娘走过后的怅惘、迷茫等,这些都应该在把握基本基调的基础上能够在细致地体会表现出来。

  四、节奏。

  节奏在朗读中是指根据作品感情表达的需要所表现出来的有规律的高低起伏、抑扬顿挫的语音变化形式。朗读不能自始至终高低快慢升降完全一样,否则就会显得非常单调,使听者感到索然无味。因此,朗读要能真实反映作品感情的波动,就要在语音上通过相应的变化体现出来,而且这种变化必须是有规律的,才能听起来舒服,能够引起美感。具体来说,形式整齐大致匀称的音节、反复吟咏的旋律、重复叠用的字词、长短错落的句子、骈散结合的文体等,都会产生音乐般的节奏美。如《雨巷》一诗在音节形式上的节奏感就特别明显。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就象不同的音乐有其各不相同的节奏一样,不同的节奏在朗读中也会表现出作品不同的思想感情,使听者产生不同的感受。按照通常采用的张颂《朗读学》中的划分方法,朗读的节奏可分为六种类型:

  一是轻快型。这种类型声音多扬少抑,多轻少重,语节少而词的密度大,语速较快。基本语气、基本转换都偏于轻快。如《又是一年芳草绿》、《春之声》、《春》等。二是凝重型。这种类型语势较平稳,音强而着力,多抑少扬,语节多而词疏。基本语气、基本转换都显得凝重。如《怀念萧珊》、《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听听那冷雨》等。三是低沉型。这种类型声音偏暗偏沉,语势多为落潮类,句尾落点多显沉重,章节多长,语速较缓。如《声声慢》、《雨巷》等。四是高亢型。这种类型声多明亮高昂,语速偏快,语势多为起潮类,峰峰紧连,扬而更扬,势不可遏。基本语气、基本转换明显带有昂扬激越的特点。如《天狗》、《光的赞歌》、《西风颂》等。五是舒缓型。这种类型语势多扬而少坠,声较高而不着力,语节内较疏但不多顿,气流长而声清。基本语气、基本转换较为舒展徐缓。如《春江花花夜月》、《都江堰》等。六是紧张型。这种类型声音多扬少抑,多重少轻,语节内密度大,气促而音短。基本语气、基本转换都较为急促、紧张。如《蜀道难》、《老人与海》等。各种类型特点,在重点句、段体现得更为明显。

  停连、重音、语气、节奏,这四者构成朗读技巧的主要因素。但是在朗读过程中,这四者并不是独立的各司其职,而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综合发挥作用的。停连、重音是基础,而单纯的伪军停连、重音又毫无意义,语气往往要通过停连、重音、节奏的综合运用来体现,而节奏也要借助于停连、重音的技巧并且要通过准确体会作品内在语气的变化才能更好的把握。所以,在朗读中,各种技巧都不是单独使用的,应当根据思想感情表达的需要,综合把握,灵活运用,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作者:孙昕光)

 


- 作者: sunshineee 2005年01月10日, 星期一 17:29  回复(0) |  引用(0) 加入博采

语文教育领域的新探索、新成果

              ——评孙昕光主编《大学语文》

  新的世纪,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适应新世纪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需要的教材建设,成为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方面。为此,国家教育部制定了普通高等教育"十五"教材规划,重点建设一批适合现代教育最新发展趋势要求的公共基础课、专业课教材。孙昕光主编的《大学语文》一书,便是经教育部批准列入规划的高职高专教材。该书作为普通高等教育 "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2003年7月已由高等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它的出版,标志着我国语文教育改革与教材建设方面的新探索、新成果,同时也为高职高专院校提供了一本编写谨严、内容丰富、针对性强而又非常实用的大学语文教材。其突出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强调读写并重的编写体例。体例设计是对教材内容的总体构想把握,体现了编写者的指导思想教育理念。《大学语文》总体分为两大部分:上编以阅读为主,精选名篇佳作供学生阅读欣赏,并附有关于阅读方法与技巧的具体介绍;下编以写作为主,系统讲解写作基础知识,介绍写作的基本方法技巧等。这种阅读与写作并重的体例,与许多同类教材所采用的专门侧重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能力的文选体例,有着明显的区别。而对于大学生来说,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都是有必要进一步加以培养提高的两种基本的语文能力,二者如车之双轮、鸟之两翼,不可偏废。可见,《大学语文》的编写体例有助于学生多方面语文能力的培养提高,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全面发展。在具体编写中,该教材既保持阅读与写作两部分相对独立,又注意挖掘其内在联系,强调"以读助写,写以促读",使教材在体例上成为有机统一的整体。

 

 

  二、突显人文精品的教材内容。语文课具有很强的人文性特点,它在提高修养、陶冶情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弘扬人文精神、塑造健全人格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从这方面来看,《大学语文》中选入的课文大都是古今中外堪称经典的文学作品,课文内容上力求兼顾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可读性。比如充满着乐观幽默人生态度的老舍散文,流露着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孺慕之情的余光中散文,表现出移风易俗矫世之举的班固散文,大胆张扬个性与追求自由解放的郭沫若诗歌,善于表现"硬汉"人格魅力的海明威小说等作品,都无疑会对学生人文精神与人格修养的形成产生积极影响。该教材在内容上还有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在课文的选篇方面力避与中学语文教材重复。由于近年中学语文教材内容的变动很大,造成目前许多大学语文教材与中学语文教材在课文篇目上存在不少重复的现象,《大学语文》则完全避免了这一问题,从而使该书也更加适用于当前大学语文的实际教学。

 

 

  三、强化能力训练的实用特色。高职高专教育主要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注重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应用能力。针对高职高专教育的这一特点,《大学语文》在教材的实用性上也做出了比较好的探索。如上编阅读部分,编写者不是简单地仅通过解读赏析课文的形式来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而是注意结合课文学习,在每个单元中向学生具体介绍阅读方法与技巧方面的知识,并且设计了大量的阅读实际训练,使学生可以在实际训练中逐步掌握快速阅读、精读、朗读、创造性阅读等具体方法。在下编写作部分,编写者将写作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与写作的实际应用、具体实践紧密结合,每个单元都有典型例文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理解,而且有针对性地设计了大量思考题实际训练题,使学生通过多练达到提高实际写作能力的目的。这些都使教材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可操作性,充分体现出作为高职高专教材的实用特色。

 

 

四、体现立体化教材建设的新理念。立体化教材,是由高等教育出版社率先在国内提出、并已在实践中成功运作的一种教材建设的新形式。它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将纸介质出版物与音像制品、电子、网络出版物等结合起来,形成多介质、多种手段有机配套的综合形式,为高校教学提供一种教学资源的整体解决方案。这一形式可以大大优化教学资源配置,使优秀教学资源充分共享,切实促进提高教学质量。《大学语文》一书在出版的同时,随书附有专门为教师免费提供的教学光盘,这种形式正是立体化教材建设新理念的体现。教学光盘的内容包括教学要点、课文具体分析、名家评点资料、习题答案、网络资源、试题汇集以及其他有关教学资料等,多方面地为教师教学提供帮助或参考。这种形式虽然在同类教材中尚属于新的探索尝试,但由于它适应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趋势,极大地满足了大学语文课程资源共享与方便教学的需要,相信将会受到各类高职高专院校广大教师的欢迎。

 

(作者:刘座箐  载《山东师大学报》2003年第5期)


- 作者: sunshineee 2004年12月4日, 星期六 00:09  回复(2) |  引用(0) 加入博采

“咀嚼消化”的读书方法--精读
精读是指为了达到对文章内容深入理解、熟练掌握的程度,而对文章进行反复钻研细心领会的一种阅读方法。与速读、泛读不同,它所强调的不是阅读的速度或数量,而主要在于对文章内容深入透彻的理解掌握。

精读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阅读方法。人们阅读的文章书籍无论在内容的理解还是实用价值等方面都不尽相同,有深有浅,有难有易,有主有次,有重有轻。不同的文章书籍,应当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作为开阔眼界,扩大知识面来说,通过速读、泛读来尽可能地多涉猎各类文章书籍是必要的。但是,对于那些专业性强、理论性强、内容复杂、较难以理解的文章书籍,特别是那些在人类文化发展史上曾产生过重要影响、在当今社会某一领域具有开拓、创新或领先水平的经典之作,仅仅通过快速浏览、泛泛而读则只能是浮光掠影、了解皮毛,很难领会其丰富内容、深刻思想、实质精髓。要想真正了解其实质内容,把握其精髓,就必须学会精读。精读是对作品进行全面细致理解的必要方法,同时也能够锻炼人的认识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人的理解知识、记忆知识的能力等,有助于综合阅读能力的提高。正因为如此,许多卓有成就喜爱读书的人都特别强调精读的重要性。培根曾说:"有些书可供一尝,有些书可以呑下,有不多的几部书则应当咀嚼消化。"这里所说的"咀嚼消化 "就正是指的精读。当代作家贾平凹也特别强调在读书时"不要忘了精读,真正的本事掌握,全在于精读。"

  精读是针对少数极有价值的文章书籍进行重点阅读。如果对所有的文章书籍都采用精读方法,就很容易会在一些无关紧要的作品上空耗精力,并不能真正收到理想的精读效果。因此,在泛读的基础上精选好作品,对精读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精选作品的具体途径有很多,主要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选择经典作品。这类作品都是经过时间实践的检验得到社会普遍公认的,集中凝聚了人类文化知识的精华,堪称人类社会的最优秀的精神产品智力成果。读者从经典作品的反复阅读中可以多方面地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更好地开阔视野、启发思考、领悟方法、丰富素养,也会使阅读能力得到不断提高。歌德说过:"鉴赏力不是靠观赏中等作品而是靠观赏最好的作品才能培育成的。"同样,阅读能力也是靠阅读最好的作品培育成的。

  2、选择需要的作品。阅读不只是为了单纯地获得知识,最终目的还是在于学以致用。所以,选择精读的作品最好是根据读者个人的工作或学习的需要,有针对性地来取舍。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可以根据大学语文课的学习需要选择有关的精读书籍,比如结合学习《文学的趣味》,进一步可阅读朱光潜的《谈文学》、《谈美》等著作;结合学习《论言谈》,可阅读培根的散文名著《论说文集》;结合学习《听听那冷雨》,也可以去读读余光中那具有浓郁乡愁情结的诗歌、散文等。

3、选择适宜的作品。经典的作品,未必就一定适合于精读。有些经典作品由于其内容博大精深,如果不具备较好的阅读能力贸然去读,往往会有意蕴难明之感,徒费力气。所以,选择精读作品时,一定不能好高骛远,只要是好书、名著拿过来就读,也不能只要是当下时髦、流行畅销的书就不假思索地去看,要考虑究竟是否适合自己。不适合自己的书,虽好而无益。

  精读的具体方法因文体不同,会有很大的差异。如文学作品的欣赏可以更多的侧重于想象与情感体验,而学术论文的阅读则更多的侧重于抽象思辩与逻辑推理;文学作品的欣赏可以专门玩味形式上的妙处,而行政公文的阅读则更多的是就内容上来体味国家有关政策法令的主要精神与实质内涵。除文体因素之外,精读的方法也因人而有具体的不同。下面,从总体上介绍几种主要的精读方法:

  一、系统阅读法

系统阅读法是指通过细致全面地阅读作品,来实现对作品内容完整准确把握的一种方法。它特别强调将作品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来对待,而不能随意割裂开来仅对其某一点某一方面作孤立的片面的理解。

掌握系统阅读的方法,需要首先从多方面来把握文章,内容上要了解作者所要表现的主旨、作者的写作动机、该文所具有的意义、如何对其评价等,形式上要了解文章属于什么体裁类型、使用了哪些具体的写作方法技巧、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具有怎样的写作风格、在写作上有哪些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等。在此基础上,对文章产生总体的认识理解。比如《谏逐客书》一文,读者只有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结合作者所面对的特殊对象等内容,才可以更好的感受到李斯立意高远、措辞犀利而又不失委婉的论辩艺术。其次,在对文章局部细节或某一方面理解时,也需要顾及整体,要从总体角度来对其特点或作用来作具体分析。比如对文章中某一段落不但要能归纳它的段意、中心要点,而且还应进一步了解该段落在全文中的作用等。

  二、连锁阅读法

连锁阅读法是指为了能够更加深入透彻的理解阅读内容,由此及彼,由此书阅读进而扩展延伸到对其他同类书籍或相关书籍阅读的一种方法。

这种方法借助知识的联系性,围绕一定的主题,将阅读活动组合成一个不断延续、循序渐进的过程,特别有助于阅读认识的深化。因而,在学术研究活动类型的阅读中经常被采用,许多著名的作家、学者都喜欢使用连锁阅读的方法。林语堂在《读书的艺术》中就曾指出:"读书必求深入,而欲求深入,非由兴趣相近者入手不可。学问是每每相互关连的,一人找到一种有趣味的书,必定由一问题而引起其他问题,由看一本书而不能不去找关系的十几种书,如此循序渐进,自然可以升堂入室,研磨既久,门径自熟;或是发见问题,发明新义,更可触类旁通,广求博引,以证己说,如此一步步的深入。"这里所讲的,也就是连锁阅读方法。

  连锁阅读法是一种经常运用的方法。当我们阅读某本书,需要了解作品的背景、作者的生平、有关的评论、作者的其他著作、该书引证论及的其他作品等时,都可通过这种方法找来有关的书籍做进一步的延伸阅读。

  三、重复阅读法

  重复阅读法是指通过不断地重复阅读,来帮助思考、加深印象、强化记忆,从而达到熟练掌握程度的一种阅读方法。

  重复阅读,不但能够有助于记忆掌握知识,而且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书中的内容。有些书籍,尤其是一些理论性强内容艰深的作品,仅读一遍往往很难搞懂,只有经过反复阅读才能逐渐领会。俗话说:"书读千遍,其意自见"。据说哲学家阿维森纳开始并未读懂亚里斯多德的《形而上学》,他便连续读了40多遍,达到能够背诵的程度,后经别人启发,他很快便领悟书中的内容。这显然是得益于重复阅读。当然,重复阅读不是保持原有阅读水平的简单重复,而是要求阅读者必须积极思考。阅读不断重复的过程,实际也是对书中内容不断探索不断思考的过程。

  四、比较阅读法

  比较阅读法是指以相同书籍或不同书籍作为参照,通过相互之间的比较对照来更好地理解所读作品的一种阅读方法。

  比较阅读,能够帮助阅读者更加直观地把握作品特征、理解作品内容。具体来说,可以从许多方面入手:将相同题目的文章比较来读,如朱自清、俞平伯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将相同题材的文章比较来读,如朱自清的《匆匆》高尔基的《时钟》;将同一作家的同类文章比较来读,如老舍的《济南的秋天》《济南的冬天》;将同一作家的不同类型的作品比较来读,如李清照的《声声慢》词《夏日绝句》诗等。通过这些作品之间的相互比较,往往可以更加具体地了解彼此间的联系与区别,更准确地把握其特点,更好地感受理解作家作品。

  五、笔记阅读法

  笔记阅读法是指通过笔记,将阅读过程中有价值的资料、问题、心得、体会、评价、总结等内容记录保存下来的一种阅读方法。

  

笔记阅读能够及时将阅读的收获保存下来,既方便以后有关内容的应用,也会为进一步的深入阅读提供帮助。同时,它还是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的一种综合性阅读活动,不仅能够促进思维能力、阅读能力的提高,而且还可以使写作能力得到锻炼。因而,要想在精读中能有更多的收获,必须善于运用笔记阅读的方法,要养成"不动笔墨不看书"的习惯。笔记的形式,是简便灵活,多种多样的。它可以用符号在书上做标记,也可以在卡片上摘抄资料、归纳要点,也可以将心得、体会、评价、疑问等写在笔记本上。

无论哪一种精读方法,在具体阅读过程中都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精读要突出一个"精" 字,不可贪多。好高骛远、总想什么书都要精读、都要搞透的人,是很难做到"精"的。读得不"精",自然也就不会有精读的收获。第二、精读要突出一个"细" 字,不可粗心。有时候,对一句话甚至一个字都要仔细体会,认真琢磨,正象朱光潜先生在《咬文嚼字》一文中所说的,在阅读时"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只有细心,才可以深入到书中,有更多的收获。第三、精读要突出一个"透"字,要真正达到对作品的透彻理解,不能不求甚解,一知半解。也就是说,对作品的主要思想、精神实质等内容,要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述或概括,要达到既能意会又可言传的程度,这才算是达到了精读的效果。

(作者:孙昕光)



- 作者: sunshineee 2004年11月27日, 星期六 21:29  回复(0) |  引用(0) 加入博采

现代社会学习领域中的阅读革命--快速阅读
当今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随着科技的创新发展,知识也在以惊人的速度不断地更新。再沿用传统的阅读方法来学习知识获取信息,已远远不能适应现实需要。快速阅读在开发人的智力潜能、提高学习效率能力等方面的特殊作用正在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学习领域中的阅读革命已在悄然兴起。掌握运用快速阅读方法,广泛获取知识,迅速更新知识,已经成为现代人的一项基本能力素质要求。

 

 



  快速阅读法,是指从书面文字中迅速获取有用信息的一种阅读方法。相对于逐字逐句的传统阅读方法来说,快速阅读主要强调阅读速度快,但它同时也要求达到相应的理解记忆效果。也就是说,这种阅读方法能够使读者在极少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获取有用信息。

  当今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随着科技的创新发展,知识也在以惊人的速度不断地更新。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人类知识每3年增加一倍,世界各地一年就有80多万种书籍问世。所以,再沿用传统的阅读方法来学习知识获取信息,已远远不能适应现实需要。快速阅读在开发人的智力潜能、提高学习效率能力等方面的特殊作用正在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学习领域中的阅读革命已在悄然兴起。掌握运用快速阅读方法,广泛获取知识,迅速更新知识,已经成为现代人的一项基本能力 素质要求。正如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曾经指出的那样:"现在具备一目十行、过目成诵的能力,已经不是神童才子的事,而是每个人应该具备的阅读能力。"

  一、快速阅读的基本技巧

  1、避免发声。出声阅读是影响阅读速度的重要因素。实验统计表明,朗读的速度最快每分钟只能达到200字,而默读每分钟可达800字左右,是朗读的4 倍。因此,提高阅读首先要学会默读。默读的关键在于避免出声,有的人在读时虽然听不到有明显的出声现象,但是仔细观察会发现他的唇或舌在动,说明其阅读仍有不易觉察的潜在发声现象,这仍会影响到阅读的速度。在实际阅读训练中,要有意识地克服唇动、舌动的现象。

  2、减少注视点。阅读过程中,眼睛是以快速眼跳运动的方式进行的。其中眼跳运动的时间只占10%,而眼睛停留在各个注视点上停顿的时间占到总时间的90%。可见,眼睛主要不是靠眼跳的运动,而是通过眼跳中的注视停顿来获取信息。这样,减少一行乃至一页文字中的注视点,也就相应使得视觉幅度扩大,每次眼停获得的信息增多,从而可以节省阅读时间,提高阅读的效率。

  3、缩短眼停时间。眼停时间是指眼睛在每个注视点上停留的时间。减少停留的时间,也会相应提高整体阅读的速度。
4、避免回视。回视是指眼跳经过某一注视点后又重新返回。回视的次数越多,阅读的速度就会越慢。因此,必须努力克服回视的毛病。一般来说,回视的出现是由于注意力不够集中、阅读缺乏自信,总担心没有完全看清楚。要避免回视,就应从这些方面多加注意。

  二、快速阅读的主要方法

  1、浏览法。浏览法是指对一般不需要细致了解的书籍,只是从总体上粗略掌握书中大概内容的一种阅读方法。它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广泛地了解信息,有助于开阔视野,是博览群书所常用的重要方法。

  浏览阅读主要是重点注意文中的一些关键位置:一是篇名,包括文章的题目书名,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往往集中概括了全文的主要论点、主要论题或是主要内容等。通过研究题目,可以对文章或书籍有一个总体的认识。二是目录、序言、提要、索引等,这些将会帮助读者对文章或书籍大体框架、基本思路有所了解。三是正文,这一部分浏览的关键主要是开头、结尾以及中间各段落起首的中心句。将这些关键部分浏览完毕后,会对文章或书籍形成总的印象,如果经回忆有不够完整的地方,或有值得深究之处,可再作必要的重点补阅。

  2、扫读法。扫读法是指对文章内容一目数行、一目十行地扫瞄,以大容量获取信息的一种快速阅读方法。

  扫读法不像传统阅读方法那样逐字逐句地来读,而是将眼停的视域尽可能扩大,将几行文字、一段文字甚至整页文字作为每次眼停的注视单位,在快速扫视中获得对文章或书籍的总体印象、整体理解。这种方法最快可以由数行扫读达到一页一页扫读,逐页扫读的方法又称为面式阅读法。由于摆脱了个别字句上的语意纠缠,这种方法不仅提高了阅读速度,而且并不像有些人担心的那样会影响理解程度,很多时候甚至比逐字逐句阅读更能够把握文章内容的精髓。扫读法阅读的速度非常快,但要熟练掌握这种方法必须经常专门训练,比如经常做一些视力扩展训练,在平时阅读时要注意克服逐字逐句阅读的习惯,有意识地扩大每次眼停的视野范围。利用舒尔特数字表等进行专门的视力扩展训练,也是非常有效的方法。

  3、跳读法。跳读法是指跳过一些无关紧要的部分而直取读物的关键性内容的一种快速阅读方法。

  跳读与扫读不同,扫读是逐页扫视,而跳读则是有所取舍地跳跃式前进,只停留在那些最有价值的内容上阅读,其他次要内容则大段大段甚至整页整页地略过。所以,善于运用跳读法阅读,不但可以提高阅读速度,而且能够很快抓住关键,把握文章要旨。跳读的具体方法有多种:可以抓住标题、小标题、黑体字等关键处跳读,这些往往都是文中主要内容、中心题旨所在;可以根据关键词语的提示阅读,有关键词语的地方大都是同阅读者所关心的内容或问题联系最密切的;可以重点在篇章的开头、结尾,文中段落的首句或尾句跳读,这些常常是议论性文体的主要观点或论据要点的所在;可以沿着情节发展线索跳读,如在记叙文体中情节之外的纯景物、人物的大段静态描写可直接略过;可以根据语法结构的提示跳读,通过结构词语的帮助来把握书中的思路,如"由此看来"、"总之"等就可提示读者很快找到关键性的总结句。

  4、寻读法。寻读法是指为得到急需的有关资料,在众多相关书籍资料中搜寻查找的一种快速阅读方法。

  寻读法是日常工作学习中经常使用的一种快速阅读方法。我们在辞典中查阅某个字词的意义或读音;在报纸上查看当天的重要新闻;在电视报上了解想看的电视节目;在产品说明书中查讯某个故障的排除方法;在某本书中通过目录提要寻找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在写作中搜集需要引用的有关资料等时,都会自觉不自觉地用到寻读法。寻读时,要在快速扫视书页的过程中,能够很快地对自己所要查找的某些问题的细节如人名、地名、事件、年代、概念术语等,作出识别判断。这种快速筛选识别信息的能力,需要在阅读实践中不断锻炼提高。

  5、猜读法。猜读法是指在读书读文章时,以所了解的题目或已看的前文作为前提,对后面的内容预作猜想,然后将其与后文实际内容进行印证比较的一种阅读方法。

  猜读法使读者角度转换为作者,为作者设身处地地考虑作品内容的安排,这就使阅读活动始终处于高度活跃的积极思维状态,有助于锻炼提高读者的认识判断能力、创造能力。随着猜读准确性的提高,读者在阅读中领会把握作品内容的时间就会大为减少,因而猜读的能力对提高快速阅读能力也会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猜读法最常见于情节类的作品阅读中,如《老人与海》中在读到桑提亚哥刚遇到鲨鱼之时,读者便可以猜想作者会怎样写他与鲨鱼的较量?最后结局会是如何?其他类型的作品,也可用猜读法阅读。读议论性文体时,可以先由题目设想作者怎样提出论点,采用哪些论据,用什么方法来具体论证。

  运用猜读法时需要注意,猜读要以原文的某些材料作依据,不能毫无依据地凭空乱想。猜想之后,要在原文的相关处重点阅读,将猜想与原文的内容进行对照,一致便说明自己较好地准确理解了作品,不一致则说明自己的理解或作者对内容的处理有问题。在不断的猜想、比较、总结中,猜读能力会不断提高,思维能力与创造能力也会得到很好锻炼。

  三、快速阅读需要注意的问题

  第一、要保持注意力的集中。快速阅读不只是求速度,还要求达到理解的程度,如果注意力不集中就很难保证在极短的时间内能够对内容理解,更谈不上对内容的记忆掌握。因此,阅读的速度越快,就越需要读者的注意力保持高度集中。这对于保证快速阅读的效率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提高整体识读的能力。阅读速度的提高,与阅读者的整体识读能力有着很直接的关系。逐字逐句读书的习惯使注视点增多,眼跳次数增多,势必影响阅读的速度。而如果将许多字词、一句或数句甚至一段作为一个整体来识读,就会大大减少注视点眼跳次数,使每次眼停的阅读视野扩大,阅读速度也会成倍地提高。因此,在阅读中注意养成整体识读的习惯,也是提高快速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三、正确处理好阅读速度与理解、记忆的关系。我们所说的快速阅读,当然是在理解、记忆基础上的阅读。如果抛开了对所读材料的理解记忆,而单纯追求速度,那这个速度即使再快也是没有意义的。因此,提高阅读的速度,一定要处理好速度与理解、记忆之间的关系。快速阅读必须以一定的理解水平、记忆掌握能力为前提。一般来说,快速阅读的理解率应保持在70%左右的水平。

  (作者:孙昕光)

 



- 作者: sunshineee 2004年11月24日, 星期三 00:09  回复(1) |  引用(0) 加入博采

重视能力培养,探索现代语文教育新特点
         ——高职高专通用教材《大学语文》编后

              孙 昕 光

  随着高职高专教育的迅速发展,具有高职高专特色的教材建设正成为越来越迫切的要求。最近,我们编写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大学语文》(高职高专教育),已由高等教育出版社今年7月正式出版。该书是在我校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长期以来进行大学语文教学与研究、编写过多部大学语文教材的经验基础上,联合上海、广州等地数所职专院校共同合作的成果。编写过程中,我们从高职高专学生与教学的实际需要出发,强调针对性与适用性,力求体现高职高专教材特色现代语文教育新的特点。

  一是精选篇目,避免与中学语文教材内容上的重复。2000年秋各地中学开始使用新的语文教材后,新教材更换或增加的文章与目前正在使用的许多大学语文教材存在着不少重复的现象。有鉴于此,《大学语文》一书在注重选取经典名篇,强调文章内容的人文思想性、艺术性、可读性的同时,对照中学教材的课文篇目认真排查,完全避免了与中学语文教材的重复现象,从而使该书更加适合当前大学语文的实际教学。

  二是力求革新,适应现代语文教育发展的趋势要求。阅读方面,《大学语文》一书突破单纯强调文学阅读欣赏能力培养的传统模式,从现代教育发展的要求出发,注重具体阅读方法的介绍,强调多方面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如被称为现代信息社会“阅读革命”的快速阅读方法、有助于学生创造个性发挥的创造性阅读方法等,在教材中都有详细介绍以及大量的专项训练内容。

  三是突出应用,强调对学生实际语文能力的培养训练。针对高职高专教育主要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特点,《大学语文》特别注重体现教材的实用性。无论是上编阅读部分,还是下编写作部分,结合语文知识内容的介绍,都有针对性地设计了大量的思考题实际训练题,意在通过精讲多练使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写作水平得到切实的锻炼提高。

  四是方便教学,为教师备课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大学语文》一书在出版的同时,随书附有专门为授课教师免费提供的教学光盘。其内容包括教学要点、课文具体分析、名家评点资料、习题答案、试题汇集以及介绍阅读与写作方法的大量资料等,多方面地为教师教学提供帮助或参考。

  总之,我们在突出教材的高职高专特色、强调实用性方面做了许多努力,希望《大学语文》一书能够得到各类高职高专院校广大师生的欢迎。同时,热切期待读者提出宝贵意见,以便我们今后对教材做进一步的修改完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