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位老校长对学校管理的几点思考

 学习快乐 2013-02-23

1、我们来到学校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家长会上询问这样一个看似低级的问题时,总会有人说:“学习呗。”

无疑,孩子们来到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许多人把“学习”理解为作业、考试、分数、升学,等等。他们认为,孩子来到学校的唯一目的,在小学就是语文、数学再加上英语都考100分,在中学就是为了升到最好的高中和大学。

 最近几年,中国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建筑,如鸟巢、水立方、国家大剧院等。这些通过面向世界招标而来的独特的建筑物,无一例外都是外国人的作品。建国以来,我们通过清华、同济大学等知名高等学府培养了那么多建筑学人才,同样是学设计的,为什么我们的建筑设计不如人家?

 我们还会发现,同样是一个分数线录取到同一个大学、同一个专业的人,经过4年的专业学习,再经过几年的社会实践,有的人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有的人则业绩平平。同样的学习历程,同样的专业背景,为什么人慢慢地变得不一样起来?   

 答案是:决定一个人成大器的关键因素不是上了什么大学、学了什么专业,而是其情感发育的程度。

情感是孩子成长的基础,而情感发育的程度决定于一个人重要的中小学成长阶段。

 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曾指出,“孩子来到学校不只是为了学习,也是为了和同伴会面,和他们一起玩,彼此交换新闻乃至新玩具,等等。孩子永远不会丢掉那些使他兴奋的、使他忧伤的、使他快乐的以及他希望得到的东西。”

所以,校园生活不仅仅有课堂、课本、作业和考试,还要拥有五彩缤纷、丰富多姿的校园体验活动。因为除了课堂,孩子只有在火热而真实的社会生活、教育生活和家庭生活中,才能完成其情感的发育。

我的感悟是:不要把目光仅仅停留在孩子的考卷上。

2、让孩子拥有幸福人生

前几天走过省会城市的一道高架桥,看到路边学校的教学楼上写着:“培养好每一个孩子,让家长放心,让社会满意。”我想,学校“培养好每一个孩子”是对的,但把评价标准定为“让家长放心,让社会满意”就有点问题。

我校的办学目标是让每一个孩子拥有幸福人生,这是基于教育的本质和教育工作者的责任而为的。教育是一种良心活,她必须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发展,按照人的认知规律,精心教书,潜心育人。她不能旁顾,不能低头。评价教育和学校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就是要看每个孩子是否得到了足够的发展,而不是其他。

假如学校仅以家长和社会的眼光和口气行事,并以此为价值取向,那么在今天这样一个浮躁的社会,教师就会成为毁掉孩子的帮凶。例如,许多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从早上睁开眼就开始看书、学习,一直到晚上10点以后,并且孩子每次考试总得满分或第一名才行。这样的“放心”、“满意”,我们能够拿来当办学的目标吗?

前几年还有一个口号,叫“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一切”,许多学校当作校训挂在那儿。我觉得很奇怪,如此的学校,是为了培养人,还是为了招揽“顾客”?

我的感悟是:学校一定要有自己的教育哲学,千万不要东风来了向西倒,西风来了又向东倒。

3、教师更是一份责任

一位青年教师发来邮件,向我倾诉自己的委屈。

事情是这样的:在下午的操练时间里,一个调皮的男孩自己摔倒了,胳膊骨裂。这个孩子很内向,没有告诉教师和同学,也没有去校医务室,而是回到了教室。吃晚饭的时候,生活教师发现男孩左手不得劲,问他两次,他也没说受伤的事。晚上,他还上了小机器人班,玩得也很开心。经过一夜的休息,第二天胳膊红肿起来,在班主任的再三追问下,他才说出了受伤的经过。

发现伤情后,班主任立即联系家长,并把男孩送到了医院,进行了检查和处理。后来,家长找到了学校,要求给个说法:为什么事情过去20个小时才发现孩子受伤,才告诉家长?

我们可以说:是孩子自己跌倒的,受了伤自己又不说,家长凭什么叫学校给个说法?

 所以,当学校按照制度处理这件事情包括相关人员的时候,这位教师很不理解,也很委屈。

班主任做错了吗?没有,做得很好。

但是,为什么还要进行处理呢?

我想,重要的是,做教师更是一份责任。就像我做校长一样,不论校园发生了什么事情,也不管是不是我的行为所致,但只要发生了,我就要承担所有责任一样。

所谓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什么叫育人?如果我们漠视一个孩子的生命价值和尊严,忽视一个孩子的生存状态和生活质量,我们“育”出的人,将仍是一个漠视生命价值和尊严的人,没有慈悲情怀的人,没有大爱的人,也一定是一个没有出息、不成大器的人!

我的感悟是:不要把教师看成一个简单的谋生的职业,当教师更重要的是一份责任。

4、谁让孩子变得冷漠

我站在某校的走廊里看到了这样一幕:

这是个星期五的下午,放学了,班主任整理教室,准备下班回家。这时,一个男孩子跑了回来,捂着脑袋说:“老师,我的头破了!”鲜血从他指缝里冒了出来。

 这位穿戴很时髦的女教师瞥了孩子一眼,以不容置否的口气说:“已经放学了,回家找你妈去!”

作为一个二年级的孩子,在他的心目中,本来是把班主任当作和爸爸妈妈一样重要的人物来看的,所以他很简单,碰到问题,遇到困难,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妈妈老师。但现在,老师一句话,就轻轻地把他打发走了!

我的感悟是:不要轻易种下一颗冷漠、无情的种子。

5、什么是好课的最高境界

在上世纪90年代,山东十几个校长跑到辽宁盘锦去听魏书生老师的课。

校方很热情,把他们安排进教室,坐在后面,等着老师上课。校长们想,今天终于如愿了,看看魏书生的课有多厉害!上课铃响了,老师走进来,一句话没说,只是在学生中间转来转去,瞧瞧这个,看看那个,时而嘀咕几声,时而交流几句。校长们沉不住气,跑到跟前去看学生在干什么。学生一边看书、一边讨论,写写画画,一会儿下课铃响了,魏书生悄悄地走出了教室,学生还是该干啥就干啥。

回来的路上,校长们悻悻然。有的说:“跑了这么远,啥也没看到。”也有的说:“魏书生一句话也没说,这是什么课?!”

我说:“这才是真正的好课啊。”教师在课堂上不讲,这是好课的最高境界!

记得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占首位的,不是熟背、死记别人的思想,而是学生自己进行思考。”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推动者,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创设各类学习情境,让学生个人的新旧知识间产生磨擦,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产生交换意见的冲动,让学生的认知产生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

魏书生老师的课,正是这一理论的极好佐证。

我的感悟是:最高效率的教学方式是让孩子动手、动眼、动嘴、动脑的学习。

6、爱心深处是悲悯

在朱小蔓情感教育国际研讨会上,首都师大的刘慧教授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这是一节公开课。我的身边是一个感冒的孩子,他不停地要咳嗽,但为了不影响课堂,看得出来,孩子在努力地压抑自己。然而低沉的咳嗽声还是不断地响起,在活跃的课堂里显得那么不和谐。

下课后,我问执教的教师和听课的40位观众,这堂课上你们听到了什么声音?有的说是孩子积极的发言,有的说是教师悦耳的讲课,有的说是播放的美妙的音乐……没有一个人听到这个感冒的孩子发出的咳嗽声!我终于提醒说:“难道大家就没有注意到一个患了感冒、不停地咳嗽的孩子吗?”大家愕然。

教育工作者,首先是一个人道主义者,如果他的眼里没有孩子,不能去关怀一个生命的生存状态,那么我们的课堂即使再精彩,也不能培养出充满爱心的、大器的小孩!

我的感悟是:教师要永远充满悲悯心怀。

  

7、以人为本的另一种解读

1941年,南开中学学生谢邦敏参加毕业考试。谢邦敏素喜文学,是当时南开首席语文教师孟志荪先生的得意弟子,但数、理、化的成绩欠佳。当他进入考场,展开物理试卷一看,顿时目瞪口呆,他竟然一题也回答不出。白纸对青天片刻之后,只得交白卷。但心有不甘,乃当场填词一首,调寄《鹧鸪天》,词曰:

    晓号悠扬枕上闻,余魂迷入考场门。

    平时放荡几折齿,几度迷茫欲断魂。

    题未算,意已昏,下周再把电、磁温。

    今朝纵是交白卷,柳耆原非理组人。

物理教师魏荣爵先生评卷时,也在试卷上赋诗一首,诗曰:

    卷虽白卷,词却好词。

    人各有志,给分六十。

按南开校规,主课一门不及格且补考仍不及格者,不得毕业,只作为肄业。谢邦敏物理获60分,乃毕业,考入西南联大,攻法律。毕业后,在北大法律系任助教,受中共地下党委派遣进入北京市旧法院做书记,新中国成立后被任命为第一刑庭庭长,成绩斐然。

假如魏荣爵先生不给谢邦敏60分,则谢邦敏不能毕业,也不能进入西南联大,也就成不了新中国第一代大律师。或者说,按照我们今天学校的做法,谢邦敏肯定不能毕业,一个大律师就被轻轻抹掉了。

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是巨大的。一种模式无法培养出国家的栋梁之才。可幸的是,谢邦敏摊上了魏荣爵这样的好老师,而魏荣爵摊上了张伯苓这样的好校长,因为,南开就是这样的文化。

我的感悟是:在高调“以人为本”的今天,我们如何才有老南开这样的雅量和文化啊。

 

我的感悟是:让学校适应孩子,而非让孩子适应学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