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了便于比较和调整,陈英华将绣好的样品连同绷架一起搬到了符望阁。□记者姚永强摄 苏报讯(记者 继东)昨天,苏州绣娘陈英华把刚绣好的盘金绣样品寄往故宫博物院。这是她继为故宫乾隆花园倦勤斋修复200多年前双面绣夹纱(槅扇心)之后,再次为故宫施针献艺。 生于苏州刺绣之乡镇湖的陈英华,自幼喜爱刺绣艺术,并得到刺绣前辈悉心指导,深得刺绣艺术的精髓。二十多年来,她以针代笔,以线着色,在继承传统针法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和创新,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刺绣艺术风格。“能为故宫修复绣品,能为苏绣艺术的发展弘扬做点事,这是我的荣耀。”陈英华说,早在2006年,在经过故宫专家组的考察后,她承接了故宫乾隆花园倦勤斋门框中间的双面绣夹纱(槅扇心)的修复任务,经过两年多努力,陈英华带着她的一班绣娘,成功复制出了128幅双面绣夹纱。 据介绍,乾隆花园倦勤斋里的双面绣,虽然经过了岁月的洗礼而显得残缺、破旧,但精美的图案、精细的工艺仍然让人叫绝,看似素雅的花纹竟然要配60多种颜色。乾隆皇帝曾多次下江南,对这种充满江南文化气息的工艺情有独钟,后人给这种刺绣针法取了个形象的名字,叫“乾隆绣”。“倦勤斋双面绣屏风隔断,一共有128幅,有大小不一15种图案,针法较为复杂。”陈英华介绍说,这些刺绣运用的都是两百多年前的绣法,许多都已失传。但现代苏绣已经演化为一种新技法。经过反复试验研究,她运用了缠针、单平套针、双平套针、集套针、滚针、旋针等多种针法,终于几近完美地再现了200多年前的皇家刺绣。 去年,为修复乾隆花园符望阁里的绣品,故宫博物院的专家再次找到陈英华。反复研究实物样品的针法之后,陈英华绣制的样品已得到专家组的认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