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州魏璎珞”用刺绣复原龙袍、画出星空

 3519mgj 2019-03-11

作者:匠匠

来源:私房艺术(ID:wh2dian)


这个夏天,一部《延禧攻略》让全民陷入追剧热潮,怼天怼地的女主“魏璎珞”,替我们狠狠出了口气,还收获了“绣房一霸”称号。

 

 

当然,这不仅指她脾气暴,更说的是她手艺高。

 

在绣女选拔中,她脱颖而出,连内务府吴总管都夸赞:“这牡丹生动逼真,形神具备,绣工非凡,当得第一呀!”

 

在现实中也有一位“魏璎珞”,不仅绣艺不输她,其针法心思还更胜一筹。

 

她竟用针线绣出了“星辰大海”,其逼真程度堪比太空望远镜拍出的高清照片,让人难辨真假。


▲《猎户座大星云》

 

▲《蟹状星云》

 

连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也多次上门拜访,想要购买“星空”这个系列作品。

 

▲《日斑》

 


 ▲《马头星云》

 

▲《狮子座星云》

 

这些惊艳众生的作品,皆出自苏州绣娘——陈英华之手,她是刺绣非遗传承人、国家高级工艺美术师、苏州民间工艺家,因其刺绣技艺精湛高超,被网友赞为“苏州魏璎珞”。

 

 

1973年,陈英华出生于苏绣发源地苏州镇湖。作为苏绣之乡,女子学习刺绣一直是这里代代相传的传统。

 

陈英华从小便在各色丝线锦缎中长大,刺绣对于她来说有一种刻在骨血中的亲切。

 

14岁时,陈英华正式拜母为师,学习刺绣。刚入门的学徒必须打好基本功,每天都要在绣桌前坐十五六个小时,学习针法与分线。

 

 

漫长的时间,成千上万遍的重复,不仅是为了锻炼出娴熟灵巧的手指,更是为了磨掉人身上的焦躁与杂念。


苏绣是寂静的,却也是鲜活的,需要艺者修炼出一颗沉静专注的心,才能呈现苏绣的华美。

 



春去秋来,昼夜更替,越来越多的人耐不住枯燥与寂寞离开了,唯有她始终一脸虔诚静静地守在绣桌前,继续用手中的针,描绘出灿若云霞的绣品。

 

▲《贵妃醉酒》 142cm×170cm  收藏价:33万

 

对于别人来说这是痛苦的修行,而于她却是一种享受:“一坐下来刺绣的时候,我就觉得心很静,我很喜欢这种感觉。以线着色,在纱布上挥毫。”

 

 

时光也从不辜负有心人,她的技艺在岁月濯洗下越发高超,不论传统山水风景、花虫鸟兽,还是人物肖像,她都能信手拈来,轻松驾驭。

 

▲《雄狮》

 

一向谦虚好学的陈英华,并没有就此止步,而是不断探索创新,将中西绘画、摄影作品等与刺绣相结合,技法也自成一派。



甚至连故宫也找上门来,请她去修复乾隆花园倦勤斋门框中间的双面绣夹纱。

 

要知道倦勤斋的128幅双面绣屏风隔断,足足有60多种颜色,15种图案,所用针法都是宫廷古法,大多早已失传。

 

陈英华遍查大量古籍,前往清华美院学习绘画和色彩理论,多番请教老前辈,千百次地尝试实验。


她运用了缠针、单平套针、双平套针、集套针、滚针、旋针等多种针法,还有薄如蝉翼的双面绣,花费整整两年时间才终于完美复原了百年前的皇家刺绣。

 

紧接着,她又接手修复龙袍的任务,这件康熙赐给三公主的龙袍,八条神态各异、威风凛凛的龙,龙身缀满4万颗微粒珍珠做龙鳞。


▲《米珠龙袍》荣获2012年“儒仕儒家·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图为局部

 

因为珍珠太小,普通针根本无法穿过,她便换成直径约0.5毫米、长约4厘米的特殊绣针。

 

这种针极其费眼,极度耗神,陈英华用了1000多天,不停地刺戳运针,终于重新绽放了龙袍的威严华贵之姿,最终被内蒙古博物馆珍藏。


▲图为龙袍上的盘金绣,以纯金线盘绕、丝线横向钉固

 

此后她多次为故宫修复文物,至今多达100多件。包括太上皇宫龙椅上的一个靠垫,丝线由18k真金纯手工搓制。

 


此次惊艳世人的“星空·宇宙”系列作品,灵感源于她一次偶然间看到的星空照片,宇宙的浩瀚神秘令她深深震撼,她便想尝试用刺绣的方式,去表现这份摄人心魄的美。




为了使绣出的星云更生动逼真,她还专门去学习相关的天文知识,了解不同星体和运行原理,然后琢磨该如何将星空复原到画布上。

 

星云朦胧缥缈、深浅不一,星辰光芒闪耀、淡入淡出,为了还原出立体感,线要由粗到细不断交替,而想要绣出过渡颜色的和谐变幻,至少要用到上百种丝线。

 

▲《极光》

 

一步错便满盘皆输拆掉重来,就这样几次拆绣,陈英华用独创的针法,将一根线劈分成普通丝线的1/16,甚至是1/64,几乎如蚕刚吐出来的丝线般粗细。

 

700多个日日夜夜,16幅 “星空·宇宙”系列绣品终于问世,这也是人们第一次,用苏绣来展示星空图像。

 

 

此外她又绣出了“天文奇观”系列的刺绣。2012年,她带着两个系列24幅作品,受邀参加第28届“国际天文联合会”展出。

 

▲《海王星》

 

当作品摆出来的时候,起初并没有人在意。当得知这是刺绣时,所有人都惊掉了下巴:“这明明就是照片啊!怎么可能是刺绣?”直到走近细看,才看到细密的针脚。

 

 

传统手工刺绣与星空相结合的艺术,让在场的国际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们赞叹不已:“这简直是织女的作品!”

 

 

前来参展的NASA人员也动心,几次请求购买,但陈英华连价格都没问,便回绝了:“这是我最爱的一组作品,花了那么多的功夫。我想让它留在国内的科技馆,让更多中国人看到。”

 


这些作品在她眼里,不是待价而沽的商品,而更像是自己的孩子,是中国传统手艺的结晶、千百年文化的积淀,既然“父母”在,怎舍得“远游”?

 

一直以来,陈英华满怀对传统的赤诚之心。她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苏绣的瑰丽。怎奈如今浮躁的社会,鲜有能坐得住、能忍受刺绣寂寞之苦的年轻人。

 

 

自己的工作室,大多是四五十岁的绣娘,已经很久没有年轻人加入了。她竭尽全力地宣扬,“只要愿意学,全都免费授艺”,为的就是不让传统苏绣就此没落。

 


如今,享誉世界的陈英华,依然不被外界浮华所扰。她安安静静地坐在绣桌旁,感受来自千年前的回眸。在针线飞跃间衔接古今的对话,她始终坚守着那份匠心,不离不弃,永怀热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