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导语:要说今年最火的一部国产电视剧,一定非《延禧攻略》莫属。“神州师说”公众号之前已经从文化方面探讨过了,有兴趣的可以在文末查看。本文要讲的是一个火爆微博、刷屏朋友圈、惊艳全世界的真人真事。 苏州“魏璎珞” 还记得《延禧攻略》的女主“魏璎珞”吗? 不同于与以往的玛丽苏、傻白甜, 女主“双商”在线,做事聪明果断。 从一开始的秀坊宫女, 因绣工精湛而一步一步崭露头角 一路开挂,每集送几个盒饭, 到成为皇上最宠爱的妃子, 将一部宫斗剧变成了宫女升职记。 追剧体验实在是太爽了! 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位“魏璎珞”, 绣艺、针法、心思还更胜一筹。 她竟用针线绣出了“星辰之海”, 其逼真程度堪比 太空望远镜拍出的高清照片, 让人难辨真假。 ▲《猎户座大星云》 ▲《蟹状星云》 连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 也按奈不住内心的爱慕之情, 多次上门拜访, 想要购买这一系列“星空”作品。 ▲《日斑》 ▲《马头星云》 ▲《狮子座星云》 这些惊艳众生的作品, 皆出自苏州绣娘——陈英华之手, 她是刺绣非遗传承人, 国家高级工艺美术师,苏州民间工艺家, 因其刺绣技艺精湛高超, 被网友赞为“苏州魏璎珞”。 1973年, 陈英华出生于苏绣发源地苏州镇湖。 作为苏绣之乡, 女子学习刺绣是代代相传的传统。 14岁时, 陈英华正式拜母为师,学习刺绣。 刚入门的学徒必须打好基本功, 每天都要在绣桌前坐十五六个小时, 学习针法与分线。 漫长的时间, 与成千上万遍的重复, 不仅是锻炼出娴熟灵巧的手指, 更是为了磨掉人身上的焦躁与杂念。 苏绣是寂静的, 却也是鲜活的, 需要艺者修炼出一颗沉静专注的心, 才能呈现苏绣的华美。 春去秋来,昼夜更替, 越来越多的人, 耐不住枯燥与寂寞离开了, 唯有她始终一脸虔诚 静静地守在绣桌前, 继续用手中的针, 描绘出灿若云霞的绣品。 ▲《贵妃醉酒》 142×170cm 收藏价:33万
对于别人来说这是痛苦的修行, 而于她却是一种享受。 “一坐下来刺绣的时候, 我就觉得心很静, 我很喜欢这种感觉。 以线着色,在纱布上挥毫。” 而时光也从不辜负有心人, 她的技艺在岁月濯洗下越发高超, 不论传统山水风景, 花虫鸟兽,还是人物肖像, 都能信手拈来,轻松驾驭。 ▲《雄狮》 而一向谦虚好学的她, 并没有就此止步,而是不断探索创新, 将中西绘画、 摄影作品等与刺绣相结合, 技法也自成一派。
要知道倦勤斋的128幅双面绣屏风隔断,足足有60多种颜色,15种图案,所用针法都是宫廷古法,大多早已失传。 陈英华遍查大量古籍, 前往清华美院学习绘画和色彩理论, 多番请教老前辈, 千百次的尝试实验。 运用了缠针、单平套针、双平套针、 集套针、滚针、旋针等多种针法, 还有薄如蝉翼的双面绣, 花费整整两年时间才终于完美复原了 百年前的皇家刺绣。 紧接着, 她又接手修复龙袍的任务, 这件康熙赐给三公主的龙袍, 八条神态各异、威风禀禀的龙, 龙身缀满40000颗微粒珍珠做龙鳞。 ▲图为《米珠龙袍》局部 获2012年“儒仕儒家·百花杯” 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 因为珍珠太小,普通针根本无法穿过,她便换成直径约0.5毫米、长约4厘米的特殊绣针。 这种针极其费眼,极度耗神,陈英华用了1000多天,不停地刺戳运针,终于重新绽放了龙袍的威严华贵之姿,最终被内蒙古博物馆珍藏。 ▲图为米珠龙袍上的盘金绣, 以纯金线盘绕、丝线横向钉固 此后她多次为故宫修复文物, 至今多达100多个。 包括太上皇宫龙椅上的一个靠垫, 丝线由18k真金纯手工搓制。
而谈起此次惊艳世人的 星空·宇宙系列作品, 灵感源于偶然间看到的星空照片, 宇宙的浩瀚神秘令她深深震撼, 她便想尝试用刺绣的方式, 去表现这份摄人心魄的美。 为了使绣出的星云更生动逼真, 她还专门去学习相关的天文知识, 了解不同星体和运行原理, 然后琢磨该如何将星空复原到画布上。 星云朦胧缥缈,深浅不一, 星辰光芒闪耀,淡入淡出, 为了还原出立体感, 线要由粗到细不断交替, 而想要绣出过渡颜色的和谐变幻, 则至少要用到上百种丝线。 ▲《极光》 一步错便满盘皆输拆掉重来, 就这样几次拆绣, 陈英华用独创的针法, 将一根线劈分成普通丝线的1/16, 甚至是1/64, 几乎如蚕刚吐出来的丝线般粗细。 700多个日日夜夜, 16幅 “星空·宇宙”系列绣品终于问世, 这也是人们第一次, 用苏绣来展示星空图像。 此外她又绣出了 “天文奇观”系列的刺绣; 2012年,她带着两个系列24幅作品, 应邀参展第28届“国际天文联合会”。 ▲《海王星》 当作品摆出来的时候, 起初并没有人在意, 然而当得知这是刺绣时, 所有人都惊掉了下巴! “这明明就是照片啊? 怎么可能是刺绣?” 直到走近细看才能看到细密的针脚。 传统手工刺绣, 与星空相结合的艺术, 让在场的国际天文学家 和物理学家们赞叹不已, “这简直是织女的作品!” 前来参展的NASA人员也动心, 几次请求购买, 但陈英华连价格都没问,便回绝了。 “这是我最爱的一组作品, 花了那么多的功夫。 我想让它留在国内的科技馆, 让更多中国人看到。” 这些作品在她眼里不是待价而沽的商品, 更像是自己的孩子, 是中国传统手艺的结晶, 千百年文化的积淀, 一直以来, 陈英华满怀对传统的赤诚之心, 她想通过自己的努力, 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苏绣的瑰丽。 怎奈如今浮躁的社会, 鲜有能坐得住、 能忍受刺绣寂寞之苦的年轻人。 工作室大多是四五十岁的绣娘, 已经很久没有年轻人加入了。 她竭尽全力地宣扬, “只要愿意学,全都免费授艺”, 为的就是让传统手工刺绣有更多人了解。 于是,在陈英华的耐心教导下, 苏州的绣娘队伍正不断扩张。 针尖戳破纱布,微风拂过指缝。 这群绣娘愿意抛开俗世浮华, 只为让有着两千多年文化历史的苏绣,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苏绣, 能留芳在人世间的各个角落。 (以上为苏州绣娘陈英华的精彩视频,建议WIFI条件下观看,土豪随意~) 即使经过漫长岁月,依旧鲜活, 依旧有创新者的加入。 以针为笔,以线着色,绣春秋!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