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以梦为马︱你若专注,世界都为你让路

 引水思源 2021-05-07

她是现实版的“魏璎珞”,不仅绣艺高超,针法心思也更胜一筹。她用针线绣出了“星辰大海”,其逼真程度堪比太空望远镜拍出的高清照片,让人难辨真假。她就是刺绣非遗传承人、国家高级工艺美术师、苏州民间工艺家陈英华。

出生于苏绣发源地苏州镇湖的陈英华,从小就在各色丝线锦缎中长大,刺绣对于她来说有一种刻在骨血中的亲切。14岁的时候,陈英华正式拜母为师,开始学习刺绣。但这条路异常艰辛,学徒每天都要在绣桌前坐15个小时,学习针法与分线。几年后,一起拜师学艺的小伙伴,耐不住枯燥与寂寞离开了。陈英华也有些沉不住气,她看不到这个行业的前途在哪儿。

一天,妈妈看到无精打采的陈英华,微笑着对她说:“古代的宫廷绣以咱们苏绣为主,而苏绣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我们有责任将它传承下来,一辈子只要能做成这件事就是最大的成功。”陈英华豁然开朗,枯燥的事一旦专注,立刻会变得生动起来,愉悦也就随之而来。

妈妈经常鼓励她,千万别着急,专注点慢慢来。时光也从不辜负专注的人,陈英华的技艺在岁月濯洗下越发高超,不论传统山水风景,花虫鸟兽,还是人物肖像,都能信手拈来,轻松驾驭。而一向谦虚好学的她,并没有就此止步,而是不断探索创新,将中西绘画、摄影作品等与刺绣相结合,技法也自成一派。渐渐地,她成为苏州镇湖小有名气的绣娘。

2006年,身怀绝技的陈英华被北京故宫博物馆专家们看中了,上门请她去修复乾隆花园倦勤斋门框中间的双面绣夹纱(槅扇心)。她前往清华美院,系统地学习绘画和色彩理论,并查阅了大量历史资料。经过反复研究与试验,最终掌握了缠针、单平套针、集套针、滚针、旋针等多种针法。她带领绣娘团花费两年时间,终于完美复原了百年前的100多件皇家刺绣。之后,她又接手修复康熙赐给三公主的龙袍,用了1000多天,不停地刺戳运针,终于重新绽放了龙袍的威严华贵之姿。

一天,陈英华看到一组星空照片,宇宙的浩瀚神秘令她深深震撼,她便想尝试用刺绣的方式,去表现这份摄人心魄的美。她专门去学习相关的天文知识,了解不同星体和运行原理,然后琢磨该如何将星空复原到画布上。她用独创的针法,将一根线劈分成普通丝线的1/16,甚至是1/64,几乎如蚕刚吐出来的丝线般粗细。经过700多个日日夜夜的努力,16幅“星空·宇宙”系列绣品终于问世。2012年,她的作品受邀参加第28届“国际天文联合会”展出,让在场的国际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们赞叹不已,前来参展的美国NASA人员也动心,几次请求购买,但陈英华连价格都没问,便回绝了。她想让它留在国内的科技馆,让更多中国人看到。

现在,享誉世界的陈英华,依然不被外界浮华所扰,她安安静静地坐在绣桌旁。她说:“专注很重要,因为它我才能不断坚持。”什么是人生最难的事情?大概是沉下心做一件事,并且一做就是一辈子。而当你坚持专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


作者简介:梁水源,笔名:引水思源、原水、水刃木、随源等。曾经:当过农民种过地,摆过地摊受过气;上过大山养过鸡,下过大海捕过鱼;上过战场杀过敌,解甲归田靠教育。文字散见于《演讲与口才》《做人与处世》《知识窗》《意林》《格言》《辽宁青年》《高考季》《花开不败》》《思维与智慧》《特别关注》《环球人物》《求学》《当代青年》《百家讲坛》《文史博览》《智富时代》《青州文学》《厦门工人》《职业》《至爱》《少年月刊》《博爱》《启迪与智慧》《文苑春秋》《善者》《阅读》《农民日报》《中国审计报》《中国石油报》《厦门日报》《东南早报》《中国老年报》《老年康乐报》《家庭百科报》……公开发表超过80万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